1、1 结合十九大精神,浅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完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
2、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我认为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是不完整的。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其中还包括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阶段,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个就像是一个链条,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 响到整个链条的完整性。 如何 在小学阶段 完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呢?今天我和在坐的各位来探讨一下这个在我们身边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记事起,最先受到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两者教育的基础,家庭教
3、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深刻的。学校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带来的缺陷,学2 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社会教育是前两者的发展和延续。没有社会教育参与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随生命开始而开始的,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家庭教育对学校和社会教育起到奠基作用,父母通过与子女之间特殊社会关系将一些特殊的品质传播给孩子,这些特征有机地集合在他们的孩子的性格中,从而形成人格。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
4、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名言,它非常清楚地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近几 年,家庭教育备受关注。 家庭教育是父母按照国家以及社会的要求,对孩子们自觉执行的教育。其中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在同等家庭条件下,其效果的实现也会有所不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根据我国人才的需要,按照我国的教育目的,配合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庭 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 学校教育是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
5、教育则是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果两者相比,则 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也不能有大的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句话对我们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每个孩子的天性都3 是天真善良的,并无善恶之分,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更好地 辨别对错,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会为他们的未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家长应当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先前发生的李天一事件,不能说是李的家庭教育的 失败,但足以证
6、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影 响儿 童最大的社会正式机构。学校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向孩子传授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然而,并非每所学校教育的教育效果都一样,学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著名的教育学家麦克尔拉特认为;“教学效果高效的学校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社会礼仪,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使学生在达到义务教育所规定年龄之后,仍然能接受教育,以确保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学生特征和学校环 境相互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某种教学活动对一些学生有影响,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则未必有效。
7、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文化背景考虑在内。 在家庭、社会、学校三者教育之中,学校教育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特性,然而这些特性的前提是强制性,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就规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学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或许有人对学校教育的强制性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教育下的学生是书呆子,然而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否认学校教育强制性 的作用。 4 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带来的不足,有些学生未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可以给予弥补。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
8、,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 三、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 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对成员进行的教育。它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辅助作用,它具有形式多,内容多,影响广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同样也是终生教育。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辨别。我们要引导学生
9、深入 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一直以来,提到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众所周知,狭义教育也即是 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的,许多教育任务学校教育无法承担。一些研究结果 表明,一些教育任务学校无法完成,即便是在教育经费充裕的情况下。目前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即把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此外还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影响,良好的社会教育则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相反社会教育的一些不良因素则会削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例如,学校的德
10、育的实效性差,5 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上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利己主义,这些消极因素都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5+2=0”,意思就是说一个星期七天,五天的学校积极教育加上两天的消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效果等于零。虽然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对于青少年思想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无法解决,在学校教育中也未能找到 合适的解决方法。学校教育只能告诉学生如何辨别是非。所以我们应当格外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特性要求我们这么做,此外学校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
11、自觉地融入到社会课堂中来,同时学校应当将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相结合,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相 应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同时社会教育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党和政府当更多的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依托。正如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正能量,我们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同时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当从自己做起 ,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整个社会。 四、 我们要注重家庭、 学校 、 社会教育的有机 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与家庭来传授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我们要探索家庭、 学
12、校、 社会教育的有机 结合。实行家庭 、学校 和社会教育三结合,就是要调动、协调、统一家庭 、6 学校 和社会各方力量,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相一致。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统一,形成家庭 、学校 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巨大作用。 家庭 、学校 和社会紧密合作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织成一张巨大的教育网,而在家庭 、学校 和社会三者之间,学校是关键,学校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庭和社会克服错误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虽说学校、社会、家庭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13、有一定的分工,但这三部分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例如震惊全国的海淀区蓝极速网吧焚火案,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从这一案例不难看出, 24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表面看起来是三名未成年人酿成的悲剧,但他们何以小小年纪就如此“无法无天”?追根溯源的话,家庭、学校、社会都脱不了干系。 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结合,对学生的整体化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下,在当代的教育大潮中,家庭教育、学校教 育、 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正如顾晓鸣所说:“构建学校教育7 与家庭教育、
14、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让我们一起携手在教育中不断探 索,实现 家庭、 学校、 社会三者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成材的有利根基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工作者 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切实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