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8143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总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泛华集团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案例总结,新型城镇化规划背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中

2、存在的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

3、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

5、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

6、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华明示范镇是天津市第一批“宅基地换房”试点之一。该镇位于天津市东丽区中北部,紧邻滨海新区,距市中心区13公里,总人口近6万人。2010年,华明示范镇作为我国唯一的农村城市化范例成功参展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并荣膺多项殊荣。华明示范镇先后经历了从“宅基地换房”,到“三区联动”,再到“

7、三改一化”,再到“金融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正在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宅基地换房” 1.以“宅基地换房”为基础,建设农村小城镇,就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以不减少耕地为前提,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现代化、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 2.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下,农民用村庄住宅按规定标准换取小城镇中的新楼房; 3.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则被统一复垦,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 4.新的小城镇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的出让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8、第三产业转移。以宅基地换房,重在一个“换”字,它换来城镇土地的集中利用,换来城镇发展的新空间,换来农民生产生活的转变,换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差别的缩小。,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的运作模式“农民居住进社区、工业生产进园区、农业生产在园区”小城镇建设是龙头。小城镇作为农村的新型住区,由若干个居住社区组成,主要指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华明的农民通过宅基地换房进入社区,为后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盘活资金和生活配套服务,成为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稳定的大后方。 工业园区建设是支撑。华明工业园区为居住社区和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解

9、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可消耗农业园区的产品。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改变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华明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天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农业园区建设是基础。农业园区的发展与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是分不开的,对原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地存量资源,保护耕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维持地方的耕地占补平衡,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建设腾出空间,为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顺利进行。 三区互动、共同发展,逐步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有效地破解了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

10、难题”。,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三改一化”,即“集改股”、“农改非”、“村改居”、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改革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制如下: 一是改资产集体共同所有为农民股份所有; 二是改资产收益“按劳分配”为“按股分配”; 三是改资产不能继承为可以继承。 在户籍改革方面,华明示范镇作为全市“三改一化”首批试点,于2012年5月率先实现集体“农转非”。根据户改的相关规定,各村以户为单位自愿申请转非,必须有95%的户同意。村民户口转非后,村民在原有待遇的基础上增加了市民待遇,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到市民的同等待遇。 在村改居方面,华明示范镇积极探

11、索新型管理模式,成立了华明示范镇管理委员会,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区事务办公室和城区管理办公室,建立起运转协调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按照每个居委会3000户的规模组建7个居委会,在居委会成立党支部,在楼栋建立党小组,实行社区党政“一肩挑”。同时,每个居委会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成立各种服务组织,搬入示范镇的居民在生产及经济建设中接受原村级组织的管理,在居住和日常生活上享受所在居委会的服务。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华明示范镇形成了街道党委、示范镇管委会党总支、居委会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和以村级组织(过渡型)、社区居委会、邻里和居民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加快城市化建

12、设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改一化”就是在三区建设完成之后,通过将农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村改居这三大措施,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中,“三改”过程实际是“三区联动”进程中,居住社区内具体制度的改革;“一化”过程是“三区联动”的最终实现目标。这一阶段涉及“三区联动”过程中居民身份转变、集体资产处理、管理体制改革这三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只有高效地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华明示范镇的金融创新华明村镇银行的诞生是天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背景是天津市东丽区共有各类企业1万余家,其中80%是中小

13、企业,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恰逢2010年,国务院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华明村镇银行成为本市首家吸纳民资的村镇银行,对不同的客户设计了5大系列30多个产品,基本能涵盖所有的农户、农民、社区、包括小微、中小企业的需求。为把风险降到最低,对于每一笔贷款,华明村镇银行都建立了一整套风险防控体系和严格的审批流程。截至目前,华明村镇银行涉及金额达到4亿元,按时还款率达到100%。按照该银行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营业网点将实现全区所有街镇全覆盖,吸纳存款规模达到50亿60亿元。 华明的金融创新扎根农村、服务小微、吸纳民资。它与国有、商业和股份制大

14、银行的设置不同,村镇银行没有总行、分行、支行,它虽然体量小,却是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条短、信贷措施灵活、服务方便快捷,因此大大减少了贷款的层层审批。当然,村镇银行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还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一是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业务单一;二是农民征信担保体系不健全,村镇银行经营风险大、运行环境差;三是产品不够丰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产品相对单一不利于村镇银行客户和业务的拓展;四是村镇银行运营成本高、相关部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五是村镇银行业务人才匮乏,存在引才难题。,案例一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华明示范镇的社会管理创新。华明示范镇农民安置区总建筑面积达到233万平方米,辖7个居委会、4家

15、物业公司、17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有近6万居民,日常管理范围广,涉及服务内容多。 在行政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一支队伍管全部”的管理模式。 一是在街党委统一领导下示范镇管委会管理社区各项事务,形成“一支队伍管全部”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实现人员的增减与调动、经费的预算与核拨以及物资的购置与储备,由街党委统筹兼顾、统一调拨。 三是示范镇管委会将“涉法”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在一起,建立街道执法队,综合执法授权。 四是创建“执法进社区”,使物业保安员拥有秩序维护员、治安联防员、综合执法员、消防安全员四重身份,将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延伸到物业,改善了因物业没有执法权而产生的尴尬被动局面。 五是把为民服务贯

16、穿于一切工作中,结合涉法部门的各自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定期考评细则,督促“一支队伍”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职责任务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实现队伍建设上水平。 在为民服务方面,努力打造智慧华明。智慧华明源自智慧城市理念,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形态。智慧华明坚持标准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市场化推进的思路,搭建“覆盖全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智慧网络体系架构。智慧华明建设涉及一个平台三项服务,即一个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健康在内的三项服务以及“8890”便民服务网络。在政务与社会服务、公共安全、公众健康服务等三方面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一批先

17、进成熟适用技术,带动提升新市镇社会管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生活。通过几年的建设,使华明新市镇成为设施先进、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安全便捷的智慧和谐新社区。,案例二 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照金镇地处铜川市耀州区西北偏远山区,与淳化县、旬邑县接壤。1933年在此建立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开创新模式: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铜川把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列为十大转型项目之一,与大企业合作,高水平

18、规划,大资本投入,大规模开发。通过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破解大投入、高水平建设困扰照金景区开发建设的难题。陕文投集团是全国省级最大的文化产业投资企业,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有一套先进理念、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三方合作形成了“资源+技术+资金”的优化组合,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照金公司作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项目投资开发的主体,受市政府委托,全面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案例二 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2.秉承新理念: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名镇项目建设中坚持“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的理念。秉承“红色即民生”的理念,照金的开发建设始终把老百姓的

19、民生改善摆在首位,实施了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照金旅游名镇建设一期项目中,90%以上为民生项目。在照金城镇化建设中把“无伤痕开发”作为一以贯之的“铁律”,坚持经济、环保、绿色并重点的原则。虽然照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都全力保留当地的每一棵大树、每一片绿植。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绿化种植的资金。“无伤痕开发” 这一准则也被深入地渗透到产业培育和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照金牧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牧场原为撂荒地和产量不高的耕种地,经过土地流转,根据缓坡地形修建成牧场,成为各地游客休闲度假的重要游憩区。牧场的景区管理、设施管理人员均为经过专业化训练的照金村集团员工,他

20、们都来自照金当地。通过牧场建设,既把村民从收益不高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大地景观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相结合、观光休闲与解决就业相结合。,案例二 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激发内生动力,一步实现城镇化照金的新型城镇化,把民生改善作为核心,把文化旅游作为产业方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老区发展的道路。受照金的地理区位等所限,很难依靠城市拉动或城乡一体化等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主导产业的培育以及当地村民与主导产业的充分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坚持“基础设施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 在改善

21、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基础上,照金老区以成立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培训、农特产品开发销售、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等多项举措,逐步引导村民接受、融入市场经济。此为照金老区的转型发展。照金的城镇化探索,核心本质就是把“脱地农民”变成真正的主人,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通过改变他们的观念,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把他们的长远发展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镇区建设、经济发展变成他们自己的事,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粘性。照金红色旅游名镇正逐步形成“股份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的增收结构,努力实现“增收多元化,户户有保障”。,案例三

22、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旅游如何“撬动”新型城镇化?“江湾经验”探秘江湾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8.9%。是省级示范镇和全省百强中心镇。在中心镇建设中,始终以城镇旅游化为着力点,把经济、生态与社会看作互促共进的大系统,让它们在新型城镇化中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向生态经济化的转变。在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统筹协调中,突出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是山水文章,将后龙山、梨园河融入中心镇,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空间形态;二是绿色文章,打造七星园、乡贤园、滨江景观公园,通过形式多样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生态系统,构

23、建宜居城镇环境;三是历史文章,有效保护江湾人家、三省堂等古建筑,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古戏台、宗祠、牌坊,修复江湾老街还原百年风貌,对集镇建筑进行“改徽修旧”改造,使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相协调,使艺术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相结合,使中心镇宛如一个徽文化建筑大观园;四是民生文章,建成标准化的乡镇中心医院、养老院、学校和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构筑中心镇一河两岸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民俗文章,将别具特色节庆习俗、饮食习俗等挖掘出来,包装成各式民俗表演,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文化”,在鼓吹堂演奏充满乡土气息的鼓吹伴奏,在古戏台演绎婺源傩舞,在萧江宗祠展出祭祖仪式,在永思街

24、展示独一无二的豆腐架表演,在仰山茶社上演精彩的茶艺表演,以民俗文化来构建江湾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乡愁元素,打造成居民和游客都流连忘返的“乡愁古镇”。,案例三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江湾镇在与开发商合作中坚持“人的城镇化”理念,坚持城镇旅游化,把旅游项目融入梨园新区开发,打造成与江湾5A级旅游景区优势互补的旅游综合配套区,实现更多人来江湾旅游度假,转移更多农民在中心镇就业安居,但政府土地出让将是“微”收益的,旅游开发的周期也较长,需要解决的困难更多。着力将梨园新区建设集文化、商业、居住混合、商业住宅开发与度假式酒店、公寓营造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不仅如此,去年以来江湾镇挂牌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围绕加快旅游

25、转型升级转移农民增加就业的惠民项目:梨园新区旅游综合体项目、松风翠农业观光项目、婺源统一矿泉水项目、婺源博达矿泉水项目。这些项目在江湾中心镇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让居民信心满满地期待着一个旅游主导、产业集聚、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案例三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以镇村联动汇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蓬勃能量集镇兴、则镇域兴;村庄强、则镇域强。不是只有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农村土地也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村的现代化,才有更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旅游型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心镇的旅游化,更是镇域的旅游化,使更多农民融入旅游综合产业,享有旅游城镇化的发展红利。为此,江湾镇确立了“面上保护、点

26、上开发、线上联结”的原则,通过各项整治建设综合配套和联动推进,以古村落景区和旅游综合体为依托、十多个特色产业村为支撑,加快实现生态联动、产业联动、景观联动、公共服务联动,培育壮大江湾、晓容和大畈三个核心片区,以一个核心景区激活一个片区,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参与开发、共同致富的载体,逐步形成“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全域景观化镇村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生态联动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生态保护中,将“杀猪封山”传统习俗与村规民约结合,把林木保护与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引导到村民自我约束的工作范畴上来,开展十年禁伐阔叶林工程,推行封河禁渔建立养生河。在人居环境提升中,建立完善农村清

27、洁卫生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理事会监督的长效机制,将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纳入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任务量化分解到各村居和个人,严格考核奖惩,强化督促检查,实施以奖代补,实现农村清洁工作“无缝对接,全面覆盖”。,案例三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产业联动打造特色产业带。根据每个村庄的差异性做好产业的集聚、转型、提升、拓展和培育工作,推出皇菊、有机茶、山茶油、油菜花、冷水塘鱼、龙尾砚、婺源三雕、竹雕、根雕工艺品等服务旅游的产品体系,形成大畈砚台加工片区、晓容农业观光片区、江湾旅游服务片区,几千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景观联动打造乡村旅游带。优先选择产业特色明显、传统风格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容易集聚人气的村庄打造

28、成旅游景观村。篁岭民俗文化村引入“安曼”国际精品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对几十栋古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建成夜游灯光、景观吊桥、四季梯田花海等,如今,篁岭被誉为江南的“布达拉宫”、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摄影村落。统一镇域新建房风格,对公路沿线可视范围320栋非徽房屋改成徽派建筑。打造生态型、景观型、产业型的美丽镇村,使农村土地实现城镇生活,成为现代宜居生活新样本。公共服务联动打造宜居村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村镇共享,将基础设施投资向村镇联动点倾斜,从功能布局、基础设施、旅游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实行辐射带动战略,加快农村路网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建成大潋、东头、敕坑等十多条乡村公路。,德国

29、除了依托市场化力量之外,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做了有效引导措施,最终推动并实现了“小而美”德国小城镇群发展特色,与中国问题重重的 “大城市病”和 “千城一面”的中小城镇形成鲜明对比。 构筑多中心共生城镇群格局德国城镇的布局特点是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小城镇星罗棋布,两者互为依托、和谐共生。“多中心、主题化、组团式、共生型”是德国城镇化的四大典型特点。这种布局模式是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对大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自然反应, 通过多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组团布局实现区域性功能共享; 主题化实现一镇一品特色; 和谐构筑大小适宜的主题特色城镇群。在此基础上通过便捷交通、生态走廊、特色公园和主题产业区将

30、大量的小镇群进行串联和激活,最终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城镇体系。,案例四 德国城镇化案例 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而欧洲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态文化休闲氛围浓厚。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德国小镇规模不大、宁静悠闲、精致时尚、主题鲜明。通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等高端产业,有效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和收入

31、水平,大都市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小镇风情味十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温泉养生小镇巴登巴登,以温泉疗养为核心,形成集生态养生、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生态度假、文化艺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度假小镇。百年历史的浴室+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让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文化教育小镇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学城,是浪漫德国的缩影,曲折幽静的小巷、神秘的古堡、清澈的小河,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小镇,城内五分之一人口为学生,石桥、古堡、白墙红瓦的特色建筑,吸引了大量游人在此驻足。另外还有居特斯洛围绕贝塔斯曼集团形成了以产业为主导的小镇特色,沃尔斯堡

32、、因戈尔施塔特和吕瑟尔斯海姆等分布着大众、奥迪、欧宝企业的总部。德国的企业不喜欢扎堆大城市,更愿意土生土长,这是德国城镇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总之,德国的每个小镇各具特色,主导产业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经济活力旺盛。,案例四 德国城镇化案例 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在交通体系方面,德国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德,将德国所有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沟通。德国是世界路网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3.8万公里的铁路,65万多公里的公路 (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加起来可绕地球17圈。高速公路全程免费,承担了德国近一半的交

33、通运输。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覆盖了全德几乎所有城市。数千个城镇通过纵横交错的交通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人员和资源流动顺畅的坚实保障。,案例四 德国城镇化案例 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德国政府特别注重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通过统筹规划降低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无序消耗。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是德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的主要方式,在保护基本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将传统乡村向工商城镇、产业城镇、主题小镇方向过渡发展,保持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并存,带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德国在村庄更新过程中,政府颁布了土地整理法,并多次进行修编,通过土地整合和政策实施,保证村庄更新向

34、着良性方向发展。在村庄更新过程中,政府特别注重规划,结合本地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更新规划方案,特别是在文化风貌保护和延续、现代农业、旅游业及高端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促进德国村庄进行升级换代、减少城乡差距。,案例四 德国城镇化案例 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其城镇化有以下特征: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

35、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注重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

36、中,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案例五 美国城镇化案例,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先导,夯实城

37、镇化发展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相关法律支持铁路建设,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在1916年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同时建立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征收汽油和车辆轮胎等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

38、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美国政府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二是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 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四是美国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9、、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案例五 美国城镇化案例,美国小镇马斯卡廷美国最火农业小镇马斯卡廷,是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座城市,隶属于艾奥瓦州的马斯卡廷县,也是该县首府。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地方经济的支柱,该地以出产西瓜和珍珠而闻名,并被冠以“世界西瓜之都”、“珍珠城”的封号。2012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重游该地。 艾奥瓦州是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大州,素有“美国粮仓”之称,其玉米、大豆和鸡蛋产量在全国领先,尤其是在生猪养殖方面更是如此。艾奥瓦州

40、被誉为美国的“猪肉库”,养猪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马斯卡廷是艾奥瓦州的一个小城,自古以来这块密西西比河流经的土地富饶肥沃,人们无须辛勤耕种,农作物收成就很好。这里的人们不愁吃喝,无所事事,所以人们把此地命名为“昏昏欲睡”的地方。 农场里都是“变形金刚” 机械化生产 数千头猪只需一个人喂 机械化养殖,案例五 美国城镇化案例,波特兰是美国在区域规划运用上的成功案例,是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模式的范例,特别是其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和可不断更新的城市交通系统和能源体系,值得中国学习。波特兰以其“城市扩展边界计划”著称,该计划有效遏制了城市无计划扩张。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土地使用规划倡导者、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将“城市建设是为了人而非车”的理念引入了波特兰的城镇化建设中。该城市的建设宗旨是保护市中心的人口规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个城市汇聚了地区规划和管理的学院派人士,共同调研土地规划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早期的调研支撑了该城市几十年的可持续城镇化建设。与其他美国城市相比,波特兰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上班的人数是其他城市的两倍,使用自行车上班的人数是其他城市的7倍,每天上班距离比其他城市缩减了20%。从1996年至2006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了27%,公共交通使用率增长了46%,而私家车使用率仅增长了19%。,案例五 美国城镇化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