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86833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在实践操作中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质疑,“是不是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不是的,那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思维导航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探索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在 动手操作中,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通过

2、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比一比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通过观察、验证,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 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

3、成三角形”的规律。整节课教学过程的推进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来进行的,知识的可信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探究过程显得真实而自然。 2、动手操作后的反思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操作活动本身而言,数学课更加重视操作活动后的反思和交流。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 活动,尽可能多些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三角形,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

4、见,进行质疑。这样,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 3、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思激曾经说过: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新授后我让学生看图回答“小林去学校那条路近?”,并用今天课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解释,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本节课中我也许多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过细,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发现也仅限于比较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有可能会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 ),少了许多精彩发现与课堂生成。所以在课堂中要大胆的相信学生,信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创设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但这同时也要求老师具备更强大的教育机智,来引导学生的课堂生成。因此,对学生的大胆放手,也表现出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课堂把控能力的自信。为了此目标,我还要不断的努力进取,反思提高,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开放,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