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87400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9.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  心理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P35-95),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一、情感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学习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要点: 1、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4、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重点: 1、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 2、儿童记忆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 3、儿童思维的发展总趋势及其特

2、点 4、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难点: 1、有关感知觉的经典实验研究 2、儿童记忆策略 3、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4、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P37-38),一、认知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 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这次辅导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一、认知的概述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具体来说,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

4、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一)触觉、味觉、嗅觉 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 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 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

5、二)视觉 1、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 2、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 3、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三)听觉 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 1、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辨别能力也在增强。 2、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需要得到经常的使用,从而使这种能力得到保持。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四)多通道知觉 主要是指: 1、视觉 听觉 之

6、间的联合,2、视觉触觉之间的联合(熟悉的奶头),3、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五)空间知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1、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图3-1-8婴儿越来越喜欢比较复杂的形状,2、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型活动也很重要。(将二维转译成三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表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 因此,视崖装置也成了知觉研究中的一

7、个经典实验装置。,二维 在一个平面上的内容就是二维。即左右、上下两个方向,不存在前后。在一张纸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做成是二维。即只有面积,没有立体。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三维是为了确定位置。,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掌握左右概念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道路。(一般要到11-12岁)跳绳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六)知觉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 2、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大小恒

8、常性即大小知觉恒常性。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视象大小而变化,它趋向于保持物体的实际大小。 大小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例如,同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30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折视象随距离的不同而改变着(服从视角定律)。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仍然按他的实际大小来感知。,形状恒常性是指对一个物体的常见形状的知觉,并不因距离远近引起的透视差异而变化。,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

9、、存储和提取。 遗忘是指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先快后慢,(二)婴儿的记忆 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延迟模仿是指能再现过去某个地方模仿到的行为的能力。显示宝宝出现了一定的回忆能力。,(三)幼儿的

10、记忆 1、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 通过有意识记可以有效地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所以它在学习和工作中占主导地位。,2、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意义识记。表现在部分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是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 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

11、,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义等,都属于理解。 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纳入人的知识系统,才能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识记,保持时间长,也较容易提取,但不一定十分精确。 总之,在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3、一般说来,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再现)。再

12、认能力一般都优于回忆能力。,所谓再认,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再一次地出现在当事人面前,当事人觉得熟悉,确定自己曾经感知认识过该事物的记忆过程。 在这个记忆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通过对再认的事物的部分熟悉的线索来唤起重新的认识。 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一个基本过程,是和识记、保持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记忆过程,也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表现和结果。 在心理学里,再认和再现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曾经交往过的人从对面走过来,你会根据自己脑子里所拥有的熟悉的对方某些面部体态特征或是衣着特征或是行为特征等线索,再一次认出他/她来,这就是再认记忆。 由于当事人对客观事物熟悉线索的多少

13、程度的不同,再认的准确程度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性。,所谓再现,又称作为回忆,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并没有出现在当事人的面前,而是在其它的刺激物的作用下,曾经感知认识过的那个事物再一次地出现在当事人的脑海里的记忆过程。 比方说,当你走上街头时,某种特定的街景作为新的刺激物作用了你,就有可能会使你的脑海里顿然出现过去某个时期在同样街景下你曾经经历过的某件事情的画面,使你回忆起当时的某些人和事,这种记忆现象就是再现记忆。,由于人们在应用再现记忆时是否有预定的目的的不同,心理学把有目的的自觉的回忆叫做有意回忆,把没有事先预定目的的回忆叫做无意回忆。 而对那些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回忆起来的再现称作为追忆

14、。 人们在运用追忆记忆过程时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追忆,也可以利用再认的方式来实现追忆。 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和再现过程是受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影响的。,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4、自传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医护,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四)儿童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

15、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视觉复述策略幼儿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最为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住的事物上。 2、特征定位策略在识记的过程中,给目标刺激贴上特殊的标签以便于回忆。,3、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主体在记忆的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复述的效果:复述确实可以提高年龄段个体的记忆成绩。即使使用非常简单的复述策略,也比不使用该策略要好。复述策略的培训能提高不会使用复述策略的儿童的回忆成绩。对那些只会使用简单策略的被试进行复述策略的培训,其回忆成绩也会提高。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

16、复述策略对其回忆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4、组织性策略是指主体在识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将记忆材料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以便于记忆的方法。 一般认为,儿童的组织性策略是在9-10岁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9-10岁儿童在使用组织性策略的频率和质量方面都明显高于5-6岁的儿童。,5、提取策略 提取策略是指个体在回忆过程中将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 再认和再现都需要运用提取策略。 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如:星期三?上午?语文课?第二节?是9点钟左右发生的事。,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17、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总之,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2、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是,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也有的学者认为,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

1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的小班),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A、直观性与行动性; B、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C、思维的狭隘性。 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是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

19、而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两个特点: A、具体性和形象性; B、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通过抽象逻辑 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 在学前儿童晚 期,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 维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思维一般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发展的:即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种发展途径不是取代式的。 并不是说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了,就取代了直观行动思维;也不是说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了,就取代了具体形象思维。

20、它们在得以发展后,就将永久地保留在个人的思维结构中。 也就是说,在成年人中,也有类似孩子般的直观行动思维;在科学家那里,也有小学生一样的具体形象思维。,从思维本身的水平来说,抽象逻辑思维是最高水平的思维,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最终必然是要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尽管在幼儿阶段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幼儿园)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可以忽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应该从早期抓起,在孩子刚刚学会使用语句的时候,就得开始着手训练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对孩子的分类概括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小抓起。,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

21、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正是这个阶段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慧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使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他们的认识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质的差异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

22、段。 每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的水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分为六个子阶段: 反射练习时期; 习惯动作时期; 有目的动作逐步形 成时期;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 协调时期; 感知运动智力时期; 智力的综合时期。(参见P74-76),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反射练

23、习时期(01个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咽、握持、拥抱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 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由于吸橡皮奶头较省力,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习惯动作时期(14个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

24、如吸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 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也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10个月) 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开始形成了协调,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婴儿的活动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

25、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 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1012个月) 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 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

26、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 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218个月) 当儿童偶 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

27、,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 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智力的综合时期(1824个月) 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 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儿童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 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

28、,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 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儿童此前可能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的意识。 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具体表现现在: 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不知道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 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且与母婴依恋

29、有关。,(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 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时空不可分) 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 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 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2、前运算阶段(2-7岁)。 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 后一阶段中,儿童思

30、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 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变换角度看问题),实验大意的内容是让一个儿童在三座山组成的模型前,让孩子从三座山模型的四周观察该模型的模样,然后让他坐在模型的一侧,把一个玩具人放在模型的对侧,要求孩子从几张照片中选出自己看到的模型的样子和玩具人看到的模型的样子。 结果发现约4至6岁的儿童都挑选了自己角度看到的模型的照片,表明他们还不能从玩具人的“观察”角度看待模型。

31、,在那个年龄段(2-7岁) ,人都是处在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自己看到的一定也是他人看到的,不懂得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模型。不过那时候没有人会责怪我们,因为那时我们还是小娃娃。 如今总是有些成人(年满18周岁)不断重复他们在孩提时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现象。 可以经常遇到一对为一些生活小事打得不亦乐乎的小夫妻,在他们的叙述过程中都是“我认为如何,我想是这样。”从来没有从对方的角度想象或观察他们论述的事情。(长不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 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

32、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向)思维的方向。 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有趣的实验让小于7岁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被试的儿童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几乎所有没有形成守恒概念的儿童都坚持是试管里的牛奶更多。 数量守恒实验给儿

33、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坚定的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创

34、新的基础之一),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4、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 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需要直观)。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所以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

35、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原理(规律),即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小前提是指个别对象,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又称从规律到现象的推理。 从普通回

36、到特殊再回到个别。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它们的前提可以预测出高概率的结论,但是不确保结论为真。,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有两个问题应加以说明: (1)并非儿童成长到12岁以后就都具备形式运算思维水平,近些年在美国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大学生中(一般18-22岁),有约半数或更多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或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者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埋藏。,2)15岁以后人的智力还将继续发展,但总的来说属于形式运算水平,可以认为,形式运算阶段还可分出若干个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与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器晚成) 所以达

37、到某一具体阶段的年龄即使有很大的差异并不构成皮亚杰理论的重大问题。,(四)后皮亚杰时期的认知研究 人们对表征,概念,推理及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例如,对文字材料,对其含义的理解和对字体的知觉就完全不同。 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 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如事物的形状、颜色、体积、动作、

38、速度以及和其他事物相比而表现出的大小、上下、左右、 轻重、 压迫、 反抗等等,都是该事物的属性。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 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 概念越深刻、越正确、越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 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当儿童能在心理上把一组事物的相似性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初步的概念便形成了。,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 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思维要正确地

39、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推理的定义: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推理是形式逻辑,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其作用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特别是可以得到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未知知识。,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规律出发,运用逻辑证明或数学运算,得出特殊事实应遵循的规律,即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推理就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只根据部

40、分对象作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 推理是先验的,要靠全面调查来检验。不然会很荒唐。,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可以设想为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有机统一。 (参见P82- 83),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P83-93),一、情感的概述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

41、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1、情绪的起源 有两种情绪起源的学说: 一种认为儿童出生时有原始情绪,以后

42、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 另一种认为新生儿只有一般性激动,以后逐步分化为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

43、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我国心理学家孟兆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 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2、学

44、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 性行为。首先是自发性微笑, 或称内源性微笑。 从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婴儿表现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 五六个月以后开始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 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痛苦与悲伤: 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啼哭。 儿童啼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 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

45、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 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和恐惧情绪同时发生。 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愤怒: 愤怒 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 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也随之增强。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较明显的特点。,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 1、婴儿的表情和表情识别能力,新生儿三天就能模仿成人的简单的表情。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是反射性的。 婴儿表情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对成人

46、(照看人)表情的呼应上。,2、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 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咨询者对来访者也可能产生同样的移情,被称为对抗移情或逆移情。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教材(P91): 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他人情绪的共鸣。 对弱者的情感理解和同情是移情的成熟形式。 培养儿童的积极移情

47、;避免消极移情。,帕里斯亲宝宝白嫩脚丫 弃爱犬“移情”小孩 不学无术挥金如土的富家女帕里斯希尔顿,3、学前儿童情绪调控 自我调节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情绪自我调节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令人烦恼、愤恨甚至悲伤的事情。由此会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这时应该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有限的,成人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体会。包括:语言调节、注意转移 、行动转移 、释放等方法。,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要宽容,不能急躁和体罚。 维护学前期儿童的情绪健康非常重要。,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

48、来讲,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层次性特点,其中包括: A、对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 B、基于对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 C、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 D、对冲突的情绪理解等。,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再认面部表情,45岁的儿童已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而且可以识别绘画中的不同情绪表情。 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总的发展顺序是相对稳定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对他们情绪理解、情绪调节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受到父母支持行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个体本身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另有研究表明,与关爱子女的母亲相比,忽视子女的母亲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馈、与儿童进行的情绪讨论较少,对子女的消极情绪报告较多。,在控制智商的前提下,被忽视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比受关注儿童要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时,情绪理解能力仍然较低,而这种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也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较好的情感干预,也许会使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幼儿学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