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简介,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因素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十章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心理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0-6岁的儿童。 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
2、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2、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3、意志过程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种任务,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心理。 注意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区别有联系有机统一 认识过程是基础 情感过程是动力 意志过程是调控 (二)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
3、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 2、反映个人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3、反映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监控。,(三)研究内容 第一、揭示和描述学前儿童心理的面貌、特征和规律。 第二、确定学前儿童每一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变化和转折的时间。 第三、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因素及原因。 研究任务: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和特点。 2、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大理论。重要研究理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及其关系问题。,(四)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一、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矛盾发展原则 实践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类型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跨文化研究;血缘关系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调差法、实验法 2、理论研究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1、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感知。 2、表象较活跃。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三、心理活动由无意性向有意性
5、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活动开始想有意性发展。,四、情感由易变、外漏向稳定和有异性控制发展五、个性开始形成,并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1、出现初步稳定倾向性发展。 2、有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出现。 3、表现最初的性格特点,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分两个阶段:0-3岁和3-6岁 一、三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0-1岁):适应期动作发展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前期(1-3岁): 学习走路和说话的重要时期。 动作发展完善新的心理活动独立性 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3-4岁:生活范围,认识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
6、仿。 4-5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化,遵守规则,组织游戏。 5-6岁:好学好问,抽象思维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步雏形。,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 知觉: 二、视、觉听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敏度,颜色,视觉发展关键期。 2、视知觉的发展:客体知觉与恒常性,空间知觉、视觉偏好。 3、听觉的发展:听觉发生,辨别能力,定位能力 4、听知觉的发展语音知觉、音乐知觉 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跨通道知觉,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功能与作用 二、注
7、意的发展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与发展 2、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发展 三、观察力的发展 1、学前儿童观察能力的特征 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逻辑性 2、学前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理论 “四阶段说”3岁,45岁,56岁,6岁,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培养,一、促进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1、感知觉发展策略 活动分区明确,课内课外互动,多启发 2、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明确任务,提高知觉明感性,协调各感官,善用语言,任务难易适中,及时总结反馈。 3、注意发展得策略创设良好环境,选用新颖的教具,明确目的着力于有意注意,学生顾及全面。 二、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活动设计,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8、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感知过的事物:人,事物,声音,气味,味道,问题,情绪情感,动作等。 记忆的过程:2个过程,3个环节。 二、记忆的作用 1、整个心理活动生活的必要条件 2、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基本手段 3、占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地位 三、记忆的表象 1、概念: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大脑中再现的形象。,2、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3、作用 1、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的目的性,理解性,内容,精确性 一、学前
9、儿童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的五点影响因素 2、有意记忆发展的三点影响因素 二、学前儿童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一、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尽力发展学前儿童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 三、帮助学前儿童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四、帮助学前儿童理解记忆材料。 五、让学前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六、传授学生多种记忆方法。 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协同记忆法等。,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 第
10、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概念: 1、通俗说法 2、心理学定义 3、思维的体现方式解决问题(四步骤) 二、思维活动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三、思维活动的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流畅性、新异性、监控性。,第二节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瑞士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四阶段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概念 2、特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形象性思维概念 2、形象性思维与感知运动思维的区别 3、形象思维的进步点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概念 2、具体运算阶段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四、正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第三节 学前
11、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中后期 一、超越感知运动阶段 1、脱离“此时此地”的束缚 2、从个别活动转向交往活动 二、“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 三、单维度思考 四、具体形象思维 五、思维的情绪化 六、简单转换式的推理 七、逻辑思维的萌芽,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与教育,一、理解与引导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1、各种感官运动经验 2、各种知识 3、提供适宜的交往机会,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表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特殊的无意想象梦,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表象,一、学前儿童表象的产生 1、表象概念 2、产生标志 3、出现时间 4、皮亚杰行为模式的验
12、证: 延迟模式,象征性游戏,描绘式表象,最初的心理表象(1.52岁),最初的语言二、学前儿童表象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三种表象: 1、动作性再现表象(4岁前) 2、形象性再现表象(56岁) 3、符号性再现表象(学前未现,至青春期出现) 皮亚杰儿童心理表象研究: 1、再现表象2、预见表象三、表象的研究方法 绘画、口头陈述、动作姿势、实验,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想象,03岁学前儿童的想象特点: 想象的材料为表象 1、未从知觉的过程中独立出来。 2、想象和记忆区别不明显 3、想象的组合异常容易 4、想象必须有动作参与 5、纯粹是无意想象 6、想象和现实混为一体,36岁学前儿童的想象特点“ 1、想象主
13、要受刺激物和主体兴趣所支配。 2、想象的意识性逐渐增强。 3、想象以再造的内容为主。 4、创造想象开始出现。 5、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第三节 学前儿童特殊的无意想象梦,产生时间:皮亚杰认为出现在1岁9个月。 梦的种类:愿望的梦,痛苦梦,游戏梦,恐惧梦,生理感觉梦。 梦的来源:生理方面身体的舒服与否,冷热、触觉、痛觉、生病等。精神方面情绪体验梦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与关系 1、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肯定、否定内心体验。 2、关系:区别(3点),联系 二、作用:动机作用、信号作用
14、、感染作用 三、健康: 1、适度学习活动 2、保持愉快的情绪 3、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4、创造交往和活动的条件 5、宣泄消极情绪,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1、新生儿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2、婴儿情绪的逐渐分化 二、幼儿情绪的发展 易冲动型,不稳定性,外漏性。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培养,一、重视并加强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物质环境 2、心理环境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了解交流肯定积极暗示 四、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1、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控制不良情绪:转移法,
15、冷却法、消退法 五、教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换位思考法,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因素的发展,个性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 一、气质的概述 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心理活动的速度:知觉、言语、思维 2、心理活动的强度:情感体验、意志努力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注意、情绪 4、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内向、外向,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1、相关研究: 托马斯气质的9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的转移、趋向与退缩、注意的广度与持久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反映阀限、心境质量。 三类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2、儿童气
16、质类型表现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研究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一、性格的概述 1、概念:表现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表现 活动中,言语中,表情、姿态服饰上。 二、学前儿童性格的特征 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概念: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概述: 1、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2、内容: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身体(阶段性)、行动、心理活动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性别化,一
17、、性别差异 1、生理方面 2、心理和个性方面 二、学前儿童的性别的概念和角色 1、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2、性别角色 行为方式与活动认识 发展阶段:生物取向,社会取向,心理取向,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1、人际关系 2、性别角色的发展 3、亲社会行为发展 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人际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 A: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
18、一种倾向。婴儿一般是在第六七个月形成,俗话所讲的“认生”。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三种依恋类型。 B:安全型依恋关系形成的三种因素。 C:亲子关系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2、同伴关系 A:同伴关系的4类型 B: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3岁、4岁、5岁 C:同伴交往存在性别差异 D: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儿童的行为特征、外表、教师的影响、教养方式、性别、年龄等。 3、教师关系,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A:移情概念例子、 B: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特点: 简单复杂;外部线索理解隐蔽线索;与任务的难易程度相宜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合作、分享、个性
19、突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同伴关系 三、攻击性行为 概念、种类、特点以及影响因素。,2岁:这是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当一个2岁的孩子看见他的妈妈哭了,他可能会把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递给妈妈,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饼干给妈妈。在他哭泣的时候,妈妈给他的一些让他感觉好些的物品,这个时候会被他送给妈妈。虽然孩子这个时候不一定了解妈妈是什么感觉,但他表现出同情,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感觉好点。妈妈在他难过时对他的安慰,是激发孩子“移情”潜力的有效方式。3岁:一个3岁的孩子说“妈妈,看那个人的鼻子好大”,或者说“看那个胖子”的时候,我们不能期望一个3岁的孩子懂得他所说的话会让其
20、他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大声阻止他,告诉他这样会让别人尴尬,就是一种反面的教材。应该小声并且柔和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说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问问他,他是不是也曾经因为别人的话而感到难过。当然,也有可能孩子还太小,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明白,并准确地回答你什么。5岁:当一个孩子5岁的时候,他能够从一些情景模仿对话里明白什么是移情能力。如:“当别人从你手里拿走玩具的时候你怎么想?”“那当别人从你朋友手里拿走玩具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此时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假扮真实或虚幻的角色,并想象此人的心理感受,这对增进孩子情感与感知的移情非常有
21、效。,四、性别角色的发展 1、相关概念: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咋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和。同时也是学前儿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最初明确的任务。 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二形成自己性别特有的行为模式。 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经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3岁,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已经具有性别概念。 第二阶段:34岁,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 第三阶段: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对性别角色行为越来越清楚,开始意识到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3、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 A: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表现在
22、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和社会性发展的3个方面。 B:3岁,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主要表现在游戏活动兴趣、选择同伴与同伴间作用以及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4、影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A:生物因素,受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B:社会因素,包括教师、父母及社会舆论的影响。,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培养,一、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通过幼儿在园每天的生活环节来锻炼孩子待人接物、等待与分享、原谅、自我服务、与人交往、遵守规则等社会性技能。(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来园、离园、游戏和活动等。) 二、培养交往技能中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三、正确对待攻击性行为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