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9037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4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主讲:尹爱青 教 授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国培计划甘肃省高中音乐教师培训,专题一:高中音乐课的特征,专题二: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一:高中音乐课的特征,模块式内容多样性,1,选择式方式灵活性,2,学分化管理弹性化,3,选课的操作自主性,4,一、模块式内容多样性,(一)高中音乐课程的模块设计将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以往的高中教材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而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模块的含义是指某种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课程结构中的模块,与过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的功能有相近的一面,但含

2、义却有差别。模块是教学内容的单元集合,是这次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一个创造。,模块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根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音乐的学习需求,高中音乐课程设计了六个模块,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每个模块均围绕某一特定学习内容,并整合学生生活经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六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出音乐学科不

3、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二)高中音乐课程模块的功能 1、音乐鉴赏 2、歌唱与演奏 3、创作 4、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三)高中音乐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各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作用相辅相成。例如音乐鉴赏内容,不仅在音乐鉴赏模块中安排,其余5个模块也有此项内容。歌唱、演奏模块中的鉴赏,目的在于感受人声和乐器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二、选择式方式灵活性,(一)加强课程选择的途径高中学生三年的最低总学分为144学分。其中必修116学分,占总学分的80.6%;选修分为“选修”(至少22学分)和“选修”(至少6学分),共占总学分的19.4%。设置

4、选修课是提高课程选择性的常用方式,所不同的是新课程方案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由学时转换成了学分。新课程方案只规定选修学分的数量,学生既可按自己的意愿将这些学分配置到同一领域甚至同一学科,也可以自由配置到多个领域或多个学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选学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避免了对学生结业流向的硬性规定。,模块型设计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新课程方案的所有学科内部都有较强的可选择性。这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学科内的所有模块都可以选修,如艺术这一科目内的16个模块都是可以选修的,学生的自由度最大,与此类似的科目还有音乐和美术。另一种情况是设置部分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模块则全为选修。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了

5、两种选择权。其一是在获得该科目得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利。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二)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选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对于具有较强音乐能力并愿意在音乐才能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在获得必修学分后,鼓励选修其他模块,或继续深化歌唱、演奏、创作模块的学习,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试或考查评析,可获得1学分。”,这清楚的表明,音乐课的选修学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 一是,选修已修学分之外的其他模块。比如,在学习“音乐鉴赏”和“创作”两个模块后,获得3学分(2+1),再选择学习“歌唱”及“音乐与舞蹈”模块,又可以获得2学分(1+1),这后面2学分即为选

6、修学分。,二是,深化学习已修学分的模块,也可获得选修学分。比如学习“音乐鉴赏”和“创作”两个模块获得必修的3学分(2+1)后,继续选择学习“歌唱”模块,深化学习内容,扩大曲目积累,学满18学时后,可获得1个选修学分。高中音乐课选修学分的幅度,最低1学分,最高没有限定,学分的选择空间较大。,三、学分化管理弹性化,(一)学分制与学年学时制 学分制与学年学时制属于两种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年制是学年学时制的简称。 学分制不是以固定的总学时、修业年限时间来计量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而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即规定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最低学分量和各门课程的学分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

7、以自由选课,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甚至学习的年限。,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另一明显区别是,从理论上说,学分制没有升、留级。对于学生已经修读但未取得学分的课程,应允许其重修。这种课程管理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相对学年学时制,学分制是一种弹性课程管理制度。,(二)高中音乐课程的学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艺术领域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音乐、美术两科各为3学分。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在音乐课中获得3个学分。这3个学分既是音乐课的必须学分,也是音乐课最起码的学分。 高中音乐课六个模块的教育功能和教学容量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别,学分值也相应不同。在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各模块为1学

8、分。,由于高中音乐课六个模块全部为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选修模块”,因此,音乐课的3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如下两种选课方式之一获得: (1)学习音乐鉴赏获2学分,再在其余5个模块在任选1个模块获1学分,共3学分。 (2)在音乐鉴赏之外的5个模块中任选3个模块。各获1学分,共3学分。,上述两种获得音乐课必修学分的方式,在操作中都是可能的和便捷的。但根据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看,能够开设音乐鉴赏模块的学校占大多数,但部分学校同时开设其余5个模块还存在师资、教材或设备方面的困难。,四、选课的操作自主性,(一)模块开设与教学组织形式 高中课程改革,分别建立了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

9、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主动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高中新课程中,不同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各有侧重。总的原则是教学组织形式应服从于模块的教育功能和教学内容并应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习音乐鉴赏模块的学生是绝大多数,而选择学习其余模块的学生人数则比较分散,因此可以设想,音乐鉴赏模块宜为教学自然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随自己所在年级分班(亦不排斥合班)上课。另外5个模块,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选课的情况。将选习同一模块的学生组合为教学班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选课便是必要和可能的了。,专题二: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音乐学习与教学策略,体验式音乐学习与教学,1,比较式音乐学习与教

10、学,2,研究性音乐学习与教学,3,合作式音乐学习与教学,4,“研究”和“探究”的含义在本体上没有严格区分。在辞海中,“研究”是指“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因此,我们在探索“研究性学习”时,必然联系到“探究法”以及类似的科学方法。,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思想形成和发展渊源,从国外关于研究性课程研究的现状来看,倾向于把研究性课程看作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思想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实验科学的方法引进教学,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说、制定解决问题的方

11、案实施等。这种蕴涵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想不仅对美国科学教育产生了深渊影响,也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源于美国。在杜威“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始终重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美国纽约州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主要围绕10个目标来开展。其中第二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会探究、能够应用从不同科目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并能跨学科应用之。这种探究性学习并发展终身学习、会学的要求对我们很有启迪。,20世纪末以来,欧盟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贴近生活,提倡解决问题式的教学。,实行综合性学习的德

12、国,在传统的“全科课程”和“合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科学习”,或者称“涉及诸学科的教(Facherubergreigender Unterricht)的课程思想,这种课程是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学习的框架,而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学习形式,有意识地展开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断的、综合的学习。,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课例),加拿大:教师通过网络等各种手段,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地环保状况和知识的了解。芬兰:教师将学生们置身于大自然的真实课堂之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切身体会并掌握了学多实用的地理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类似我国研

13、究性学习的课程版块。,二、从学习方法这一角度考察, 研究性学习有其鲜明的形成和发展线索,传统教学特征之一,是讲授几乎独占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这就往往导致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弊端,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教学法是由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的实验学校中首先进行实验的,其基本思想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把各种作业引入课程,在做作业时提出许多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决,便要收集有关的知识并学习一些技能,试着解决问题。,20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的学科结构运动中,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法。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建立在施瓦布的学科结构观上。 在施瓦布看来,科学知识不

14、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不断地修正。这就是说,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美国小学的social studies、science课程中的研究型学习“optic”“sound”“Ancient Egypt等的专题研究)。,诗 社会研究课 科学研究课 论文:monkeys,“发现法”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是,只是给他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式。这是美国心理

15、学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来的。 发现法就其思想渊源说,是个古老方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作过这样的表述:“至于我,我不是想教爱弥尔几何的,相反地,我由他来教我;由我寻找那些关系,而他则发现那关系,因为我在寻找那些关系时,采用了使他能够发现那些关系的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到学生去发现它们”,“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杜威也曾认为

16、:“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发现法”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又兴起了一种“启发学”,其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的医学博士乔治罗扎诺夫。他认为“启发学”可用于学校的每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中学里兴起一种自主学习法。20世纪80年代法国小学则推行自治教学法。所谓自治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强化入门探索的意识,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美国兰本达在小学倡导探究研讨教学法。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究,开始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 第二阶段是研讨

17、,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的发现。,三、回顾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轨迹。,1920年,由于受杜威来华讲学影响,全国教育联合会曾提出民治教育设施标准案,其中关于学生活动的内容有六条规定:注重自学;练习公民自治;发展生活知能;练习服务社会;注重体育;研究学术,扩充创造力。,陶行知曾受业于杜威,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知行的统一。他在教育的新生中说道:“宇宙在动。世界在动。人生在动。教育怎么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 陈鹤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原则。他在活

18、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反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受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的影响,在中小学提出了课外活动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里增设了活动课程。,1998年以来,教育部要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一些著名中学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向中小学传授一些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后,上海市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研制作为“第二期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及教材编写工作。 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举办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受到教育部基

19、教司和部分省市教委的关注。同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代表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1999年,北京也研制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突出“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提倡对活动主题的研究。 2000年1月31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首次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增设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2001年4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特点、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问题。,2001年5月10日12日,教育部在江苏召开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

20、”研讨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要求“加快构建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明确增设 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进入实质性阶段,研究性学习即作为一个门类的课程,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特性,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

21、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与学科课程迥异的课程形态,其根本特性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并非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研究性学习”课

22、程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生成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

23、性学习”课程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五、“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

24、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这种强固的习惯势利会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有效渗透的强大阻抗。“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

25、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以在“研究性学习” 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26、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妥善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研究性音乐学习与教学课例及评析,教学课例:爵士乐 (广东省广雅中学宋曼蕾) 教学目标:能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教学重点: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大多的感性认识,虽然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

27、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乐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即兴性),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像店等)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手抄报、文稿设计、网页、课件制作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为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的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补充。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比便于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 1、对比听赏:(1)管弦乐北风吹;(2)爵士乐北风吹。 2、学生谈对音乐的理解。 3、引出

28、课题:什么是爵士乐?,二、交流与探讨 (一)学生的交流 1、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并相互进行交流。 2、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要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的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二)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由于没有在介绍的内容上做硬性的规定,教师应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及时、灵活地进行交流和补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适当的引导与交流: 1、感受并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2、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3、对比听赏“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两个不同的版本。,(三)爵士乐的艺术价值 1、爵士交响乐的产

29、生蓝色狂想曲。 2、复习主题音乐并模仿乐器演奏哼唱。 3、欣赏洛杉矶奥运会百台钢琴演奏蓝色狂想曲的盛况。 4、教师提问:为什么美国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演奏蓝色狂想曲?这说明了什么?,三、爵士乐在中国 (一)对爵士乐历史的认识 1、欣赏电影片段:解放前的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2、学生交流,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3、教师总结 4、欣赏蔷薇蔷薇处处开,(二)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1、欣赏具有爵士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2、分析与交流。 (三)创作和表演四、归纳与总结,爵士乐这节课体现了研究性音乐学习的基本特征,教师音乐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了音乐学习方式,学生会有怎样的心态?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光盘、磁带中,看见在学生心中的音乐学习潜能是多么的丰富和巨大。这些资料体现出学生们所经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这节课的部分目标已经在收集和整理爵士乐资料的过程中完成,已经体现出了音乐教育效应。围绕着“什么是爵士乐”和“爵士乐在中国”两个主题,从听辨导入、交流与探讨、创作和表现、总结与归纳四个部分的教学过程,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观。,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