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488136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 简答题 第 26-27小题,每小题 6分,共 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 简述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 辨析题 第 28小题, 8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 对 “侮辱妇女,情节严重,都应该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 ”的观点辨析。 法条分析题 第 29小题, 10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 刑法第 243条第 1款规定: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 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有期徒刑。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4 刑法第 239条规定: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案例分析题 第 30小题, 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 某村村委会办公室财物被盗,村委会主任 甲怀疑是村民陈某所为,即带领村治保主任等人将陈某带到村委会办公楼 “审讯 ”。陈某拒不承认偷窃行为,甲即命人将陈某关押在办公楼地下室。陈某感到冤屈,第二天早晨在办公楼地下室愤而自杀身亡。

3、 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交待,他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还有以下违法行为,后经查证属实:村里因 100亩土地被国家征用,获得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款 500万元。甲在负责发放这笔款项时,谎称为了催要这笔款项,曾花费 5万元用于 “疏通关系 ”,遂用假发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中报销 5万元 “招待费 ”规自己所有。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的行为各构成何罪 ?并简要说明理由。 (2)对甲应如何处罚 ?并简要说明法律根据。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练习试卷 3答案与解析 简答题 第 26-27小题,每小题 6分,共 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 【正确答案

4、】 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要把握以下几点: (1)划清本罪与刑法另有规定的致人死亡过失犯罪的界限。刑法第 233条规定: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这是指刑法规定的失火罪、过失决水罪、交通肇事罪等以他人死亡为构成要件的若干过失犯罪。在这种 情况下,应分别按照各有关条款定罪,不再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因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这些过失犯罪之间形成了法条竞合关系。 (2)划清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本罪中过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之间有时容易混淆,区别二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前者表现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违背了其本意,后者表现为行为人

5、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也就是说,行为人容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知识模块】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辨析 题 第 28小题, 8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 【正确答案】 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侮辱妇女的具体手段和行为内容不同,情节严重时,所成的犯罪也就不同。有的成立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而有的则成立侮辱罪。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用下流、淫秽的语言、动作损害妇女性尊严,伤风败俗的行为;侮辱罪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者之间主要有以

6、下区别: (1)行为对象不完全相同。侮辱罪的犯罪 对象没有限定,只要是自然人就可以,包括幼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妇女,即年满 14周岁的女性,而强制猥亵、侮辱不满 14周岁的幼女的,成立猥亵儿童罪。 (2)行为 手段不完全相同。侮辱罪中行为人利用语言、动作、书面等手段,有的直接针对被害人,而有的不直接针对被害人,被害人可能不知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行为人也是利用上述手段,但都是直接针对被害人。 (3)行为公开性不同。侮辱罪必须是公然进行,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则不一定是公然进行的。(4)行为人目的不同。侮辱罪中行为人是破坏被害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行

7、为人则是贬损被害人的性尊严,寻求性方面的刺激或者满足。 因此,侮辱妇女的行为手段、内容不同,是否与被害人的性尊严相关,决定了是否成立强制侮 辱妇女罪。 【知识模块】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法条分析题 第 29小题, 10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 【正确答案】 本条是关于诬告陷害罪的罪状和法定刑的规定,此条款所规定的罪状属于叙明罪状。据此,诬告陷害罪的构成特征如下: (1)侵犯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是复杂客体。 (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与人员告发,或者采取其他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活动

8、的行为。具体说,包括以下三点: 诬告陷害必须 有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所谓 “捏造 ”,是指完全虚构犯罪事实。至于行为人是否也捏造了有罪证据,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诬告陷害行为必须向有关机关或者人员告发,或者采用了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活动的方法; 诬告陷害行为必须指向特定的人。至于被诬陷的对象是守法公民,还是正在服刑的罪犯,对犯罪的成立没有影响。诬告陷害罪是行为犯,也就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诬告的行为,就成立犯罪既遂,他人是否因诬告而受到刑事处分,不影响犯罪的既遂。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具有 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本罪的

9、法定刑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包含两个量刑幅度。其中,构成本罪的,处 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3年以上 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知识模块】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4 【正确答案】 本条是关于绑架罪罪状和法定刑的规定。绑架罪的罪状是叙明罪状。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绑架罪酌构成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绑架他人或者偷盗婴 幼儿的行为。所谓 “绑架 ”,是指用暴力、胁迫、麻醉或者其他强制性手段将他人劫持,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所谓 “偷盗婴幼

10、儿 ”,是指采取不为婴幼儿父母、监护人、保姆等看护人知晓的秘密方式偷盗不满 1周岁的婴儿或者 1周岁以上 6周岁以下的幼儿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即以勒索财物或者,劫持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绑架罪的法定量刑幅度有以下两个:基本犯的量刑幅度为 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时,为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加重构成 的量刑幅度为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此时,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绑架罪的财产刑的适用方式都是并处。所谓 “致使被绑架人死亡 ”,是指过失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致被绑架人自杀。所谓 “杀害被绑架人

11、 ”,是指故意杀死被绑架人。在犯绑架罪而故意杀死被绑架人的特殊构成中,行为人的行为除具有绑架罪的基本犯罪构成外,还具备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所以,这一绑架罪的特殊犯罪构成,属于一个犯罪的犯罪构成包容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的情形。 【知识模块】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案例分析题 第 30小题, 15分。请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 【正确答案】 (1)甲命人关押陈某的行为,与他人共同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甲的行为非法剥夺了他人人身启由,且造成了严重后果。 甲虚报冒领 5万元土地征用补偿款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甲虽然是村委会主任,但负责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工作不属于村民自治管理范围内的事务,而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是 “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符合贪污罪的主体条件。甲利用该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土地补偿金,符合贪污罪的成立条件。 (2)甲在非法拘禁的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 对甲构成的贪污罪可以从轻处罚。因为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交待了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该罪行,构成自首,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处罚。 对甲应当数罪并罚。因为甲的行为分别构成非法拘禁罪和贪污罪,依法应当数罪并罚。 【知识模块】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