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488398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27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_。 ( A)山坡 疲惫 偏颇 波涛汹涌 破釜沉舟 ( B)刻意 形骸 弹劾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 C)馈赠 曾孙 磨蹭 面目可憎 僧多粥少 ( D)哇噻 山寨 竞赛 敷衍塞责 塞翁失 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_。 ( A)树阴 松弛 坐收鱼利 手屈一指 ( B)脉搏 融恰 绵里藏针 转瞬既逝 ( C)慰藉 坐落 金碧辉煌 怙恶不悛 ( D)必竟 漫骂 变本加厉 因材施教 3 下列词语

2、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_。 ( A)唾弃 绚烂 窝囊费 冷不妨 ( B)暗熟 卸装 并缔莲 辩证法 ( C)造旨 擂台 闭门羹 揪辫子 ( D)奚落 鞭策 踢皮球 翘尾巴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 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世界上生产维生素 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 “辉瑞 ”和 “罗氏 ”也不得不 _这一技术。 如果看了时 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

3、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_能力。 ( A)毕竟 沿用 鉴赏 ( B)毕竟 采用 鉴别 ( C)究竟 沿用 鉴别 ( D)究竟 采用 鉴赏 5 下列各句中没有 “结构混乱 ”语病的一句是 _。 ( A)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农民也觉悟起来了 ( B)一种使命感促使我们树立起攻克 “非 典 ”的信心,为无数患者寻找一片生命的绿阴 ( C)两位律师指出,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和东城分局刑警队及法制办出具的证明材料看,李冬是在并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 D)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

4、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反响 6 下列各句使用标点无误的一句是 _。 ( A) “好吧, ”小王停了一会说: “明天早晨我在学校门口等你。 ” ( B)人们从飞机上看到山城高楼林立;郊外梯田似锦,都禁不住 大声赞叹起来。 ( C)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等公共必修课。 ( D)从这一边看那一边,岸滩,房屋,林木,全都清清楚楚,没有太湖那种开阔浩渺的感觉。 7 下列各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_。 ( A)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有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1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 B)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C)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 为永久的吗 ?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 D)生命以其匆忙的脚步向前疾走 8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_。 ( A) “将相和 ”的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历尽艰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 B)先秦散文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前者例如左传、国语队史记,后者例如论语、庄子、吕氏春秋等 ( C)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的史书春秋作解释的著作 ( D) “太史公 ”、 “五柳先生 ”、 “青莲居士 ”、 “杜拾遗 ”、 “香山居士 ”分别是司马迁、陶靖节、李太白、

6、杜甫、白居易的谥号 9 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 (核心诗句 )是 _。 (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 ( A)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名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 ( B)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重要作品 ( C)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悲惨世界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 ( D)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 11 赵某在火车上偷得某军人的一

7、个手提包,内装人民币 5000元及手枪 1支、子弹5发,均藏于身上。数月以后,赵某被捕,因为赵某的行为构成 _。 ( A)盗窃罪 ( B)盗窃枪支弹药罪 ( C)盗 窃罪和盗窃枪支弹药罪 ( D)盗窃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 12 创新是指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新的、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的活动过程。企业创新按其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归纳为 _。 ( A)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 ( B)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 ( C)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 D)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 13 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

8、有客户和分 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 _来划分部门。 ( A)职能 ( B)产品 ( C)地区 ( D)矩阵结构 14 目前 “信息社会 ”、 “知识经济 ”等名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社会的确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典型的 “金字塔 ”式的组织模式向组织扁平化转变,许多原有的组织层次被 “砍 ”掉了,权力开始向下移动。对于企业采取这种变革举措的缘由,理论界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下四种描述,最不合适的是 _。 ( A)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大量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替代了人,进而促使组织扁平化 ( B)传统的工业社会强调

9、稳定性和秩序,信息社会强调的是速度、快速反应和灵活性 ( C)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设备和机器显得特别重要,信息社会中人和知识等更重要 ( D)工业社会时代市场变化速度缓慢,信息社会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15 持续不断的 “救火 ”,解决现场中出现的紧急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开始着手考虑 _了。 ( A)修正控制标准 ( B)组 织更多的人员采取纠正行动 ( C)衡量实际绩效 ( D)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突如其来的海啸等自然灾害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对

10、各国政府应对复杂 _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鲁迅文章中有些 _的地方,读者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真揣摩,才能理解。 文学作品中形象优美的语言,所 _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远 不是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出来的。 ( A)局势 隐讳 包涵 ( B)局面 隐讳 包含 ( C)局势 隐晦 包含 ( D)局面 隐晦 包涵 17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正确的一组词语是:优胜者 _可敬,但那 _落后而 _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A)虽然 仍然 固然 ( B)固然 仍然 虽然 ( C)仍然 固然 虽然 ( D)固然 虽然 仍然 18 填入下列横线的

11、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_。 “鸡声茅店月 ”这句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月色窥窗 天将破晓时 周围死般沉静 醒来听到鸡鸣 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 A) ( B) ( C) ( D) 19 杜甫蜀相结尾表示感叹的诗句是: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B)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D)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 下列诗句描写的季候,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排序是 _。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寒山独过雁,暮雨晚来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落

12、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A) ( B) ( C) ( D) 21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写的杂文集 为我国六十年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 A)随想录 ( B)且介亭杂文 ( C)燕山夜话 ( D)潮汐和船 22 汤显祖的四部著名剧作被誉为 “临川四梦 ”,下面不属于这 “四梦 ”的是 _。 ( A)琵琶记 ( B)南柯记 ( C)牡丹亭 ( D)邯郸记 2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是 _提出来的正确对待中外 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 A)梁启超 ( B)鲁迅 ( C)毛泽东 ( D)周恩来 24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

13、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古巴的何塞 马蒂、法国的 _和中国的_。 ( A)雨果 鲁迅 ( B)雨果 屈原 ( C)拉伯雷 鲁迅 ( D)拉伯雷 屈原 25 1861年,维克多 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 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 “文明人 ”指的是_。 (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26 依据我国继承法规定, _不必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就可有效。 ( A)自书遗嘱 ( B)口头遗嘱 ( C)代书遗嘱 ( D)录音遗嘱 27 下列各项中, _不属于立法活动。 ( A)法

14、的制定 ( B)法的修改 ( C)法的废除 ( D)法的汇编 28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结果是 _。 ( A)降低该企业产品的价格 ( B)提高该企业产品的质量 ( C)增加该企业产品的产量 ( D)扩大该企业产品的需求 29 20世纪 50年代的 “伦敦烟雾事件 ”,造成 4000余人死亡,其大气污染物质主要是 _。 ( A)煤烟、粉尘 ( B)氟氯烃 ( C)硫氧化 物 ( D)氮氧化物 30 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_。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C)城市连片发展 ( D)

15、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松 明 陆 蠡 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山中。 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 没有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 怎样地我游山玩水竟 31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 是对 “暗暗吃惊 ”的原因的补充说明。 ( B)句 反映了一种强作镇静的窘态。 ( C)句 表明了 “我 ”倾听涧泉的目的。 ( D)句 在读的时候重音应该放在 “自己 ”上。 32 “山中精灵

16、 ”贯穿文章始终,下面对 “山中精灵 ”在文中意义、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于 20世纪 30年代, “山中精灵 ”贯穿始终,表明作者还是有些迷信思想。 ( B)在我迷路时,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象征了反动势力对进步势力的打击镇压。 ( C)我走出山谷时, “山中精灵 ”低低的啜泣,暗示了邪恶必将灭亡,正义终将胜利。 ( D) “山中精灵 ”的反复出现,增加了 “我 ”精神 上的压力,使困难显得更大,反衬“我 ”的勇敢、坚定。 33 下面对 “我真也迷惑了 ”的原因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游山玩水忘记了日暮,迷失在黑暗中了。 ( B)可恶的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使我

17、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 C)我想方设法也没有找到出路。 ( D)暗示我对理想的追求产生了动摇。 34 “我 ”从 “迷惑 ”到 “大踏步归来 ”,说明了什么道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 B)要依靠自己去战胜环境,找到光明与方向。 ( C)得意不要忘形,否则就会迷路、栽跟头。 ( D)在陌生的地方,不要一个人乱走。 35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彩游记。 ( B)文章中的 “我 ”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不屈奋斗的人。 ( C)文中散句与排比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造成节奏感和运动感。 ( D

18、)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陷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36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 _,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的人也会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36 选出填入第 句横线上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A)发展、变化、运动 ( B)运动、发展。变化 ( C)运动、变化、发展 (

19、D)发展、运动、变化 37 本段一共四句话,对其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 A)  ; ( B)  ; ( C)  ; ( D)  ; 38 作者在说明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这一道理时,为什么要选朱熹听孔子讲话这一假设的事实为例 ?不能成为理由的一项是: ( A)朱熹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是一位儒学大师。 ( B)他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 的学者,文章作得好,评论古今作家作品也很中肯。 ( C)他被后世尊为儒学正宗,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之一。 ( D)如果连他都听不懂孔子讲话,足以说明不是对儒学道理的理解水平问题。 39 文

20、章中说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又说方言是 “久而久之 ”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怎样的规律 ?选出说得最准确的一项: ( A)说明对人或物的考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 ( B)说明要认识一个规律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 代人的不懈努力,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 C)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种渐变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 D)说明对语言演变的规律的认识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还要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比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40 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的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1、( B)语言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现。 ( C)方言的形成,也是长时间变化发展的结果。 ( D)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 说明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规律。 4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五题。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历史潮流,怎样看待历史智慧。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而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潮流

22、、历史智慧与人们的历史活动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 41 根据第一段表述的内容 ,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 _。 ( A)懂得历史遗产和智慧 ( B)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 ( C)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 ( D)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 42 第一段中说 “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其中 “这两者 ”指代的是: ( A)历史无情 历史潮流 ( B)历史无私 历史智慧 ( C)历史潮流 历史活动 ( D)历史潮流 历史智慧 43 文章第二段可分为: ( A)二层 ( B)三层 ( C)四层 ( D)五层 44 文章第二段着重论

23、说 “我们要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 A)正确对待新鲜智慧同历史智慧的关系。 ( B)提高素养。 ( C)史学工作者的态度。 ( D)端正学风。 45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无情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 ( B)本文所说的 “历 史知识 ”与 “历史智慧 ”含义相同。 ( C)本文第一段指出学习、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 ( D)第二段重点表述的是怎样才能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与伦琴发现的 X射线为基础的放射线医学不同,基于贝可勒尔的放射性核素发展起来的核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

24、靠示踪原理,即利用放射性核素参加体内生物活动同时发出射线的特点,通过探测射线反映这些生物活动过程及其特点。 物质是第一性的。大千世界中的近 4万种物质,究其本来,都不过是由氢、氮、碳等一些简单的物质元素以不 同数量和方式的组合所形成的。人体自身,也不过是三十余种简单元素的复杂组合而已。生命,也只是这些元素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如果能够观察这些元素或元素关系的变化,就无疑 46 对第一段中 “利用放射性核素参加体内生物活动同时发出射线的特点,通过探测射线反映这些生物活动过程及其特点 ”这一表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 B)说明了核医学是怎样依靠示踪原

25、理的。 ( C)也就是核医学的内涵。 ( D)是当前唯一具备在活体元素水平观测人体和生物 过程潜力的技术。 47 对文中 处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 B) 与 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与 不同。 ( C) 与 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与 不同。 ( D)三者的意思实质上不相同。 48 结合上下文,给第三段画线处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代谢异常 基因变化 结构形态失常 功能异常 ( B)基因变化 代谢异常 功能异常 结构形 态失常 ( C)功能异常 结构形态失常 基因变化 代谢异常 ( D)功能异常 代谢异常 结构形态失常 基因变化 49

26、 对本文所述核医学技术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核医学技术是在贝可勒尔发现的放射性核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技术。 ( B)核医学技术需要利用与人体内元素的理化性质相近,从而可以参加体内生物活动的放射性核素。 ( C)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探测射线了解体内特定生物的活动过程。 ( D)核医学技术是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参加生物活动的情况来获得诊断信息的。 50 本文最合适的题目是: ( A)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 B)核医学技术 ( C)探测放射性核素 ( D)探索生命的奥秘 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27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

27、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语音的识别能力。 A项读音分别为: p, p, p, b,p; B项 读音分别为: k, hi, h, gi, hi; C项读音分别为: zng, zng,cng, zng, sng; D项读音分别为: sai, zhi, si, s, si。 2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项 “坐收鱼利 ”应为 “坐收渔利 ”, “手屈一指 ”应为 “首屈一指 ”。 B项 “融恰 ”应为 “融洽 ”, “转瞬既逝 ”应为 “转瞬即逝 ”。 D项 “必竟 ”应为 “毕竟 ”。 3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28、 A项费 废、妨 防, B项暗 谙、缔 蒂, C项旨 诣, D项全部正确。 4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毕竟 ”是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究竟 ”是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句表示经考虑后得到的结论,所以应用 “毕竟 ”。 “沿用 ”是继续使用 (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 ); “采用 ”是 “认为合适而使用 ”。 句中 “两步发酵法技术 ”是 “最先进的 ”,应该是新的,不存在使用 “过去的方法 ”的问题,所以应用 “采用 ”。 “鉴赏 ”是 “鉴定和欣赏 (艺术品、文物等 )”; “鉴别 ”是 “辨别 (真假好坏 )”。 句谈论的是某些作品的消极影响,因此,谈不上

29、“欣赏 ”,而应该是辨别其好坏,所以 句应选 “鉴别 ”。 5 【正 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项 “曾被 束缚下 ”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C项介宾短语杂糅,“根据某情况 ”和 “从某情况看 ”是两种说法,不能混用,可以删去 “看 ”,也可以把“根据 ”改为 “从 ”; D项层次不清, “引起了强烈反响 ”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 “科学界人士 ”,再说 “广大读者 ”。 6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并列词语作主语,为了强调,中间可以标逗号。 A项冒号改逗号;B项分号改逗号; C项省略号应删去,另外,由于后边总括语是 “必修课 ”而非书报名称,

30、“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学法 ”三门学科名就不能标书名号,可以标引号,也可以不标引号。 7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项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的史书春秋作解释的著作。其余解释均不正确。 A项史记为纪传体通史; B项史记不是先秦散文; D项司马迁字子长,太史公是后人对其称谓;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拾 遗是其官名;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谥文,世称白文公。 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琵琶行表现的

31、就是作者自身迁谪之感和琵琶女的江湖沦落之感,因此琵琶女的琵琶声才会引起作者的共鸣,进而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其余三句都是必要的交代,却不是诗歌的核心所在,因其没有体现两人共有的 “天涯沦落 ”之感。 10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悲惨世界是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而非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 11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 赵某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目的,盗窃军人手提包的行为应当构成盗窃罪。在实施的盗窃罪既遂之后,又发现手提包中有枪支、弹药,临时起意将其非法私藏,长达数月之久,该行为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 1款规定的

32、非法私藏枪支弹药罪。 1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可以归为一类。创新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组织工作的众多领域都可以实现创新。比较而言,答案 D更准确。 1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该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设立机构,这是按地区的部门化 。答案为 C。 14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要求并及时作出反应,组织模式从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信息社会中人和知识为此创造了条件,而计算机则不能代替。计算机的大量使用的确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将人从繁杂的例行工作中解放出来,但绝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所以,答案 A最不合适。

33、15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持续 “救火 ”,说明现场问题很多,按控制的工作过程,首要的就是分析问题的原因。不断地出现 “火情 ”,说明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 “火种 ”未熄,所以首先应该查找 “火源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局势、局面二者都有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与形势的意思,但 “局面 ”侧重于事情的存在状况,有相对静止的特征; “局势 ”侧重于事情的发展态势,有动态感; “局面 ”大小事件均可用, “局势 ”多指重大事件。从句

34、意来看,这里指的应该是重大的、具有动态的事态;而不是静止的、一般的事情,所以用 “局势 ”更为合适。隐 讳:因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隐晦:含义不明显。需要仔细 “揣摩 ”“才能理解 ”,说明是含义不明显,应该用 “隐晦 ”。 “包含 ”:里面含有; “包涵 ”:客套话,请求原谅。原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蕴,应该是包含其中的,用 “包含 ”才对。 17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连词,用在转折复句的上半句;仍然,副词,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1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这个题首先要考虑符合生活的逻辑,一个从睡眠中醒来的人对外界最初

35、的感知,应是声 音,然后才是视觉的反映。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间都是 “天将破晓时 ”。所以它的正确的次序应为: 。 1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 D两项出自陆游的书愤, B项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是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中的名句,从 “一年将尽夜 ”可知写的是除夕,应该是冬天; 是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中的名句,从 “寒山过雁 ”可知,应该是秋天; 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中的名句,从 “荷风 ”“竹露 ”可知应该是夏天; 是翁宏春残诗中 的名句,从 “落花 ”“燕 ”可知应该是春天。 21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随想录是巴金的作品,

36、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作品,潮汐和船是秦牧的作品。 22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琵琶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明所写的传奇剧,标志着戏剧从杂剧向传奇剧的过渡。 “临川四梦 ”还有一部紫钗记。 2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964年 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毛泽东同志作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批示。 1964年 9月,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 他又明确提出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24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 马蒂。 19

37、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中国的屈原外,还有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 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何塞 马蒂。这一年端午节前后在北京举办了楚文物展览,在这次展览上首次展出了屈子祠和屈原墓的照片。与此同时,前苏联各界在莫斯科 集会,隆重纪念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费德林院士作了屈原及其创作的报告,我国驻前苏联大使戈宝权在大会上致辞 25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谁烧了圆明园。 1860年 10月 18日,为掩盖自己掠夺的罪行,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 26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遗嘱应该反映立遗嘱人真实意愿,口

38、头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都有伪造的可能,而自书遗嘱可以通过笔迹鉴定确定真伪,所以可以不必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就可有效。 27 【正确答案】 D 【试题 解析】 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者废止法律的活动。法的汇编,只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汇总的行为,当然不属于立法活动了。 28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注意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效率提高,直接结果当然是产量的增加。 29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伦敦冬季取暖长期以煤炭为主,加之工厂使用煤炭,造成空气中粉尘、煤烟较多,加之伦敦海洋性气候,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同时伦敦地处山谷,空气

39、流通不畅,其时正值高压中心控制,以至于形成伦敦烟雾 事件。 3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家庭轿车的广泛使用,方便了家庭成员不受限制的出行,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在交通便捷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居民居住城外,白天在城市中心上班,晚上在城外居住,利于降低中心的常住人口密度。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强作镇静 ”的说法缺乏依据。 3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项 “表明作者还有迷信思想 ”的说法有误; B、 C项有人为拔高之嫌。 33 【正确答案】 C

40、 【试题解析】 注意前后语境。 34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35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不是游记,也没有什么惊险的情节。 3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注意词语之间的递进关系,首先是运动,才会有变化,进而才能够发展。 37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第一句是总说,语言也是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二、三两句是对古今言殊的说明,第四句是 对四方谈异的说明,具体说明语言变化的两种形态。 3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是从选例的典型性角度设题的,一位儒学大师,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因为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就听不懂孔子的讲话

41、,恰到好处地说明了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这一道理。而文学修养如何,文章写得怎样,评论的态度如何,都不足以说明这一道理。 3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本段说明的对象是语言的演变,不是对人或物的考查,也不是如何认识规律问题,因此, A、 B、 D三项均不准确。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久而久之 ”等词语准确地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 4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对文段结构分析清楚了,主旨也就明确了。第二、三两句古今言殊是从时间方面进行说明的,第四句四方谈异是从地域方面进行

42、说明的。 4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考查文意的理解。第一段先讲历史潮流与历史智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进而指出, “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 要的价值和意义 ”, “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 ”。这两句话的前一句是讲历史智慧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后一句讲的是对历史潮流的态度。历史智慧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换一个角度说,当然就是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因此, “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 ”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4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考查指代词的内容。解答该题有必要把握该句的前三句话,第一句是作者对历史的整体概括,第二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分

43、别讲的历史无情、历史无私的原因,并引出 “历史潮流与历史智慧 ”,即第三句中的内容。所以 “这两者 ”指代 的应是第三句中的 “历史潮流 ”和 “历史智慧 ”。 4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对文章段落层次的考查。要抓住 “首先 ”, “同时 ”, “最后 ”三个标志性词语。注意其中第三层没有明显的标志,以 “史学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 ”开头,表述的角度和前两层发生了变化;这层讲的是对史学工作者的要求。所以,此段分为四层。 44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考查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文段中 “最后,端正学风是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关键 ”, “关键 ”一词已经表明其重要性了。 45 【

44、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历史知识 ”是历史学本身的知识,“历史智慧 ”是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知识及智慧,即人类文明。 4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本文的内容是在讲核医学的示踪原理,并未扩大到核医学的全部内容,即内涵;其他三项可从原文中找到或推出;再从第一段全文概述段 讲核医学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示踪原理,即 ” 一句话中,也可看出,本文并不是要讲核医学的全部内容,核医学的全部内容也不可能仅指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47 【正确答案】 A 【试 题解析】 考查对词语实质内容的理解。据第二段内容中关于人体和生命的解释,可知三者实质上相同。 4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考查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第三段说目前临床上 “往往只能检测到功能和形态变化 ”,而核医学可 “使不少疾病诊断提前到代谢甚至基因阶段 ”,由此来推断其顺序。 49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考查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据首段可知 A项正确;据第二段中 “利用放射性元素 通过射线达到了解体内特定生物活动的目的 ”,可知 B、 C两项都正确。 D项错在 “探测放射性核素 的情 况 ”,应是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探测射线获得诊断信息。 50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全文的内容都是在讲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