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634481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CNS 14720-2003 Stitch types -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针步型式之分类与标示代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針步型式之分類與標示代號 印月 94 10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號 ICS 61.080 14720 L1027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2 4 月 8 日 月日(共 30 頁) Stitch types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1. 適用範圍:本標準規定針步之分及其標示代號。 2. 用語釋意:本標準所使用專業用語之意義如表 1 所示。 表 1 用語 意義 英語用詞 針步 單線或複線在縫中形成單線環、複線環或複線交織於針點間之線環結構。 Stitch 單線環 線的一個自線環,穿過同條線之線

2、環。 Intralooping 複線環 線的一個自線環,穿過其他條線之線環。 Interlooping 複線交織 線穿梭交錯於其他線或其他線之線環。 Interlacing 針步型式 在縫上續循環形成具某一方向性的針步結構之特徵。 Stitch type 組線 由針線、梭線、鉤針線、叉線相互形成多條縫線之集合體。 Group of threads 針線 運用針帶入縫中或是穿透縫之縫線。 Needle thread 梭線 在縫下方與針線互扣交織的底線。 Bobbin thread 鉤針線 在縫或縫的邊緣以鉤套方式與另一個線環形成複線環或是單線環之縫線。 Looper thread 覆蓋線 以裝飾

3、為主要目的,在縫表面上運用其他縫線與針線形成複線環之線。 Cover thread 2 CNS 14720, L 1027 3. 針步型式之分類 3.1 針步型式之類別:針步型式之類別依其特徵如表 2 所示,分為六類。 表 2 類別 針步型式 說明 英語用詞 100 鎖鏈針步 由一條或一條以上之針線所形成,特徵為單線環之針步型式。 單線或單線以上之針線穿過縫料形成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線環與下一個線環形成單線環所構成之針步型式。 Chain stitches 200 手縫針步 運用手工縫紉、繡縫、綴縫等方式形成其特徵之針步型式。 以一條針線穿過縫料所構成之針步型式。 Originated as ha

4、nd stitches 300 鎖型針步 由二條或二條以上的縫線所形成,此針步特徵為複線交織而成。針線穿過縫料形成線環與其他線確實交織而成的組線 Lock stitches 400 多線鎖鏈針步 由二條或二條以上的縫線所形成,此針步特徵為複線環交織而成。針線穿過縫料形成線環與複線環確實構成複線交織而成的組線。Multi-thread chain stitches 500 包邊及保險縫針步 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縫線所形成,此針步型式特徵至少有一條縫線的線環環繞縫料的邊緣。針線穿過縫料形成一個線環,再形成單線環之前,其線環持續與其他線環形成複線交織而完成一組或一組以上之組線。而後,針線再次穿過縫料形

5、成線環為完成下一個針步準備。 Overedge safety chain stitches 600 覆蓋縫針步 由二組或二組以上的組線所形成,此針步型式之特徵是應用複線覆蓋在縫料的正反兩面。第一組線的線環 (針線 )進入第三組線的線環 (叉線 )形成交織即覆蓋於縫料上面,而後第一組之線組穿過縫料所形成的線環與第二組的線環 (鉤針線 )構成復線環覆蓋於縫料之底面。其中 601 針步形成的過程僅用二組線組而已,而第三組線組之功能,係由第一組線組取代。 Covering chain stitches 3.2 針步型式之細分類:針步型式之細分類,每類別細分如附圖 1-6 所示。 4. 針步型式之表示方

6、法 4.1 針步型式之表示:針步型式之表示如下所述,以三位數表示。 (1) 第一位數表示針步型式之類別。 (2) 第二位數及第三位數表示類別中之細分類。 4.2 針步型式之組合表示:針步型式之組合表示如下所述。 (1) 針步型式之組合表示依各種針步型式的表示記號加 “ .”點區分表示。 例: 401.503 (2) 以一個步驟形成者,其針步型式之組合以 “( )”括號表示。 5. 針步型式之圖示方法:針步型式之圖示方法如下所述。 (1) 針步型式為了明確之故,所有的圖必須由明顯的角度描繪其中所有的線條。 (2) 針步形成之方向須由右至左。 3 CNS 14720, L 1027 (3) 各針步

7、型式是由各線的一端開始,在相同的位置處結束。並且,針線停止於垂直離開縫料面之位置。 (4) 針線以白色標示,其他的縫線加斜線標示。 (5) 針線以 1,2,3標示、梭子線及鉤針線以 a,b,c標示,覆蓋線以 Z,Y,X的符號標示。 備考:針步型式中,無法明確以圖示表示者,不受第 5 節 (1)(5)之拘束,使用平面圖表示 (參考 321327)。 6. 圖示及說明 附圖 1 至 6 中所規定針步型式如表 3 所示。 表 3 類別 針步型式之標示代號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7 108 - - - - 201 202 204 205 206 209 211 213 2

8、14 215 217200 219 220 - - - - - - - - -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300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51 - - -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400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 - - - -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500 512

9、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5 607 608 609 - - 4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1 類別 1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101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 102 由 2 條針線 (1,2)所構成。 以 2 條針線穿過縫料,縫線 (2)在縫料底面與縫線 (1)及縫線 (2)自體交織而形成線環。 103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並在下一個針貫穿點之針側處構成

10、浮出縫料面的單線環交織。 104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再稍往前在其下方於針側露出,並在下一個針貫穿點之針側處構成單線環。 105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107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並在下一個針貫穿點之針側處構成單線環。 此針步型式如同 101 針步,但有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5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108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處至另側形成線環,縫料即退回定長距離。此線與下一個穿過縫料的線環再形成單線環。 6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11、2 類別 2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201 由 2 條針線 (1,2)所構成。 2 條縫線 (針線與梭子線 )在縫料上以相反之方向,在相同針孔相互貫穿,而不形成複線環或複線交織。當縫料前進定長距離後亦未形成複線環或複線交織,再次以相反之方向,互相穿過縫料的下一個落針點相同的針孔。 202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穿過縫料之針線 (1)前進定長距離後;再次穿過縫料,將針線往後退回原前進長度之半,再穿過縫料回至先前針線所經之處。 備考:此針步型式經常使用於其他針步形成之開始或結束時。 204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穿過縫料之針線 (1)前進定長距離後反穿過縫料面,再折

12、回橫切至針步寬度之對角線處落針,再穿過縫料同樣前進定長距離後反穿過縫料面,再折回橫切至一倍針步長度的對邊針步寬度之對角線處落針。重複循環針步寬度之對角線處落針以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針步。 備考:此針步型式,有兩排平行且在線端處相互呈十字交叉狀。 (若以手工作業,要完成此針步,通常是由左至右進行。 ) 205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穿過縫料之針線 (1)前進定長距離後;再次反穿過縫料面,往後退回原前進長度約三分之一位置落針,重複循環相同程序。 206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穿過縫料之針線 (1)作一線環。位移一針步之寬度,反穿過縫料面,再前進定長距離於原落針點之同列處落針。重

13、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的針步。 備考:此針步型式主要是應用在布邊處理。針步形成之方向,通常係由左向右進行。 7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209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穿過縫料之針線 (1)前進定長距離後反穿過縫料面,再前進定長距離後落針,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備考:此針步型式可自由變更針步之間隔。 211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穿過縫料的針線 (1),以環繞方式將捲起之縫料邊包住。並前進定長距離,再次於原側落針以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之針步。 備考:作業時亦有由左至右之縫製。此針步通常應用在細薄縫料邊的處理,其針步之間距可以自由變更。 2

14、13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穿過單折縫料邊緣,向前推移少許回穿後,將線移至並穿過折成三折之縫料的內側,再回至單折處落針,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之針步。 備考:此針步型式使用最終目的是讓針步在縫製完成時,從縫料表面不易看見的特殊縫合。 214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縫料先行折邊 (上層 )與另縫料 (底層 )疊層,將針線穿(1)過上層縫料靠折疊邊緣,前進定長距離。並同時穿過兩疊層縫料偏右稍短距離的位置;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之針步。 備考:此針步型式通常使用於縫合服飾內裡。 8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215 由 1 條

15、針線 (1)所構成。 將兩片折邊縫料對拼後,針線 (1)穿過在縫料的折邊處前進定長距離,反穿出折邊處,由此處向後退回少許,進入對邊縫料的折邊處並穿過,再回至對邊。如此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之針步。 備考:此針步型式通常使用於領子或翻領等二片折摺縫料之邊緣相接縫合處。 217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兩片摺邊縫料對疊後,由針線 (1)斜向穿過縫料,向後退回定長距離;再斜向橫切交錯先前的斜線並穿過縫料。如此重複循環相同程序,完成一連串之針步。備考:此針步型式在縫料的二側,可看見小凹痕,目的為強化服飾縫料邊緣之強度。 219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針線 (1)穿過縫料,或只穿過一

16、部份而再穿出原側。跨越縫料的針線 (1)與針步形成線形成斜向相接並連排列,形成相反斜向交錯的型式。 備考:在領子或翻領加入襯料時或胸之增襯,則用此針步型式以增加該區域之挺度。 9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220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針線 (1)由縫料上切開之鈕釦孔的切斷邊緣開始,垂直於鈕釦孔方向的下方以定長距離穿過縫料,再浮出於縫料之另一面,繞過先前針步的針線(1),於切斷之邊緣將此線環拉緊形成結子。如此重複循環相同程序, 完成一連串之針步。 備考:此針 步型式使用於鈕釦孔切斷邊緣處之加工,其目的為裝飾及防止脫紗。但是有時由左或右進行縫合,或是由下或

17、上扎入縫線等各種方法進行縫合,甚至亦有為了補強之故,於裝飾物上進行縫合。 10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3 類別 3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01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與線(a)形成他線交織,再將線 (1)與他線交織點拉回至縫料之中間處交織構成。 備考:此針步型式雖然亦有由一條線形成的型式,但是最初的針步與後來連續形成的針步則有所不同。 302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梭子線 (a)共 3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與線

18、(a)形成他線交織。 303 由 3 條針線 (1,2,3)與 1 條梭子線 (a)共 4 條縫線所構成。針線 (1,2,3)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與線 (a)形成他線交織。 11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04 此種針步形成與 301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305 此種針步形成與 302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306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由線(a)進入並拉引至縫料面形成他線交織。又於針的貫穿處針步構成中相對成為直角。 3

19、07 由 4 條針線 (1,2,3,4)與 1條梭子線 (a)共 5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3,4)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在縫料下方由線 (a)進入各線環形成他線交織。 12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08 此種針步形成與 301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309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梭子線 (a)共 3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後,在縫料下方由線(a)進入其線環形成他線交織。 310 此種針步形成與 309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311 由 2 條針線

20、 (1,2)與 1 條梭子線 (a)共 3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後,在縫料下方由線 (a)進入其線環形成他線交織。同時將針線 (1,2)他線交織點拉回至縫料之中間處,而使線 (a)部份浮出於縫料底面。 13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12 此種針步形成與311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313 由 1 條針線 (1)與 1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後,其中一部份與線 (a)形成複線交織。而使線 (1,a)部份浮出於縫料面。此針步組成結構如同 317

21、針步,故針步型式則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314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牽引至縫料面再與線 (1) 形成單線環,再與線 (a)構成複線交織。 14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15 由 2 條針線 (1,2)與 2條梭子線 (a,b)、 2 條覆蓋線 (Z,Y)共 6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在穿過縫料前先進入線 (Z,Y)交叉之內側,接著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使得縫料下方線(1)的線環與線 (a)形成複線交織,線 (2)的線環與線 (b)形成複線交織

22、,並且,將線 (1,2)與線 (a,b)的交織點拉回至縫料之中間處。而後線(Z) 與線 (Y) 呈對稱性之交叉的針步。 316 由 2 條針線 (1,2)與2 條梭子線 (a,b)共 4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使得縫料下方線 (1)的線環與線 (a)形成複線交織,線 (2)的線環與線 (b) 形成複線交織。並且,將線 (1,2)與線 (a,b)的交織點拉回至縫料之中間處。在準備下一針步形成之前,線 (1)與線 (b)交織,線 (2)與線 (a)交織,如此循環交互步驟,完成一連串針步。 317 由 1 條針線 (1)與 1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

23、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牽引至縫料面。由 線 (a)並列平行針步方向進入線環形成交織,針的貫穿與針步形成線成為一列浮出縫料面之組線。 15 CNS 14720, L 1027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18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牽引至縫料面。由線 (a)並列平行針步方向進入線環形成交織,其中部分線環與線(a)相互交錯而浮出縫料面。並且,針之貫穿與針步形成線成為一列組線。 319 此針步型式,是以 301針步之型式形成如本

24、圖所示針線 (1)的線環和梭子線 (a)在構成複線交織點之處,形成扭轉的型式。 320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 (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縫料進入線 (a),於針側形成線環,並牽引至縫料面。由線 (a)進入該線環形成交織,而浮出在縫料上。並且,針的貫穿與針步形成的線成直角。 321-327 321 至 327 等六種針步型式係由 301 針步型式所形成之各種不同的模式。 16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328 由 2 條針線 (1, 2)與 1 條梭子線 (a)共 3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2)進入針線(1) 之線環交錯後

25、;再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接著線 (1)穿過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此時線 (a)進入針線 (1, 2)之線環在另一邊形成複線交織。 329 由 2 條針線 (1, 2)與 1條梭子線 (a)共 3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2) 進入針線 (1)之線環交錯後,再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接著線(1)穿過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此時線 (a)進入針線 (1, 2)之線環形成複線交織,同時將交織點拉至針步列的中間位置。 351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梭子線(a)共 2 條縫線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在縫料下方與線 (a)的另一邊形成複線交織。 這種針

26、步結構係由一長針步向前推進與一短針步退回組成,以連續循環程序完成。17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4 類別 4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401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鉤針線 (a)共 2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由線 (a)進入構成線環。而後,線 (a)的複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402 由 2 條針線 (1,2)與 1條鉤針線 (a)共 3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 (a)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雙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再次穿過縫料同時進入

27、線 (a)的複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403 由 3 條針線 (1,2,3)與1 條鉤針線 (a)共 4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 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a)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三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再次穿過縫料同時進入線 (a)的複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404 此針步形成與401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18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405 此針步形成與 402 針步相同,但外型成為曲折對稱之鋸齒狀。406 由 2 條針線 (1,2)與 1條鉤針

28、線 (a)共 3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 (a)所形成的個別線環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雙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再次穿過縫料分別進入線 (a)的另一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407 由 3 條針線 (1,2,3)與 1條鉤針線 (a)共 4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 (a)所個別形成的三個線環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三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再次穿過縫料與線(a)的另一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19 CNS 14720, L 1

29、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408 由 2 條針線 (1,2)與 2 條鉤針線 (a,b)、 1 條覆蓋線 (Z)共 5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穿過縫料前先行進入覆蓋線 (Z) 的線環,再穿過縫料之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1)進入線 (a)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另線(2)進入線 (b)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雙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針線 (1,2)再次穿過縫料同時個別進入線 (a,b)的複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409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鉤針線 (a)共 2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平行穿過部份縫料於針側形成線環,由線

30、 (a)單線環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針貫穿縫料時,其針步形成線呈直角。 410 由 4 條針線 (1,2,3,4)與 1 條鉤針線 (a)共5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4) 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個別形成線環,由線 (a)進入構成複線交織的複線環。而後,四針脫離縫料使其前進定長距離,再次穿過縫料分別進入線 (a)的四個線環形成交織。並牽引複線環緊貼於縫料底面定型。 20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411-417 411 至 417 等六種針步與 401 針步的型式是相同的。唯所示之圖形則各不相同。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

31、7 21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5 類別 5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01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將其線環拉伸環繞過縫料邊緣至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1)進入自線環貫穿處。 502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鉤針線 (a)共 2 條線所構成。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由線 (a)進入構成線環的交織,再將其線環拉伸環繞縫料邊緣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1)進入線 (a)之線環。 503 由 1 條針線 (1)與 1 條鉤針線 (a)共 2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穿過

32、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由線 (a)進入將其線環拉伸至縫料邊緣之中間位置構成複線環的交織,再將其線環拉伸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1)進入線 (a)之線環。 504 由 1 條針線 (1)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3 條線所構成。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由線 (a)進入構成複線環的交織,將其線環拉伸至縫料邊緣之中間位置,再由線 (b)進入構成複線環的交織,並將其線環拉伸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1)進入線 (a)之線環。 22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05 由 1 條針線 (1)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33、 3 條線所構成。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將其線環拉伸至縫料邊之下緣位置,由線 (b)進入構成複線環的交織。而後,將線 (b)的線環帶至縫料邊之上緣,由線 (a)進入構成複線環的交織後;再將其線環拉伸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1)進入線 (a)之線環。 506 由 2 條針線 (1,2)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4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的線環要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之線(a)的線環。線 (1)線環在縫料的下方,拉至線 (2)的線環處,而線 (1)與線(2)的二個線環,在此處與線 (b)的線環構成複線交織。此線 (b)的線環在縫料邊緣再與線 (a)的

34、線環形成複線交織。其次,此線(a)的線環,從這個複線交織的部份,拉至下一個落針之處。 507 由 2 條針線 (1,2)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4 條線所構成。 線 (2)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 (a)和縫料。線 (1)的線環在穿過縫料的下方,拉至線 (2)之處,與線 (2)的線環在此處共同構成複線交織。而線 (b)的線環也與線 (a)的第二個線環在縫料邊緣構成複線交織。其次,線 (a)線環從這個複線交織的部份再拉至線 (2)的車針下一個落針之處。 23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08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共 3 條

35、線所構成。針線 (2)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之線 (a)的線環,再與縫料下方的線(a)的第二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其次,線 (a)的線環繞過縫料邊緣拉至下一個落針之處。 509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共 3 條線所構成。 線 (2)於針側穿過縫料,經針線 (1,2)形成線環後由線 (a)進入線 (1)及線(2)之線環形成複線環的交織。繼續將線 (a)之線環拉伸環繞縫料邊緣而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1,2)進入線 (a)之線環。 510 由 2 條針線 (1,2)所構成。 線 (2) 於針側穿過縮料,經針線 (1,2)形成線環後將線 (1,2)的線環,同

36、時拉伸環繞縫料邊緣而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2)進入其自線環線。 511 由 2 條針線 (1,2)所構成。 針線 (1,2)的線環,已經來到穿過縫料針側的線 (1)與線 (2)的線環和縫料。其次,此等線環回繞縫料的邊緣並拉至下一個落針點之處。 24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12 由 2 條針線 (1,2)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4 條線所構成。 線 (2) 於針側穿過縫料,經針線 (1,2)形成線環後由線 (b)進入線 (1)及線 (2)之線環形成複線環的交織。而線 (b) 的線環則由線 (a)拉伸環繞過縫料邊之上緣形成交織。並將其線環拉

37、伸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2)進入線 (a)之線環。 513 由 1 條針線 (1)所構成。 線 (1) 的線環穿過縫料,再回繞過縫料邊緣與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第二個線環及前一針步的線環構成自線交織。 514 由 2 條針線 (1,2)與 2 條鉤針線 (a,b)共 4 條線所構成。 線 (2) 於針側穿過縫料,經針線 (1,2)形成線環後由線 (b)進入線 (1)及線 (2)之線環形成複線環的交織。而線 (b)的線環則由線 (a)拉伸環繞過縫料邊之上緣形成交織。並將其線環拉伸跨過縫料表面。俟下一個落針點由線 (1,2)進入線 (a)之線環。 25 CNS 14720, L 1027

38、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15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同時構成。一列為 401 針步、另一列則為 503 針步,均在縫料邊緣組成。 516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同時構成。一列為401 針步、另一列則為504 針步,均在縫料邊緣組成。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構成。一列為 301 針517 步、另一列則為 504 針步,均在縫料邊緣組成。26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18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構成。一列為 301 針步、另一列則為 503 步,均在縫料邊緣組。 519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同時構成。一列為 401針步、另一列則為 602 針步,均在縫

39、料邊緣組成。520 此針步係由兩種型式之針步同時構成。一列由兩組之401 針步、另一列則為 602針步,均在縫料邊緣組成。27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521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共 3 條線所構成。 線 (1,2)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環及縫料,然後在縫料邊緣與線 (a)的第二個線環成複線交織,其後將此線 (a)的線環從複線交織的部份拉至下一個落針之處。 522 由 1 條針線 (1)與 1條鉤針線 (a)共 2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穿過縫料在其下方於針側形成線環後 ; 由線 (a)進入形成線環,在另側亦有一線環,環

40、繞於線 (1) 的線環上。而線 (1)的第二個線環則從縫料面拉伸環繞邊緣至縫料底面,並穿過線(a)之線環形成複線的交織與環繞於線(1)的線環上。在縫料底面的完整針步如同曲折對稱之鋸齒狀。 28 CNS 14720, L 1027 附圖 6 類別 600 之細分類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601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共 3 條線所構成。線 (2)的線環穿過縫料。線 (1)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針側的線 (2)的線環及縫料,與線 (2)的線環共同穿過線 (2)所個別形成的二個線環,而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該複線交織的部份拉向縫料貼附。602 由 2 條針

41、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 1 條覆蓋線 (Z)共 4 條線所構成。 線 (1)及 (2)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Z)的線環與縫料及線 (a)所個別形成的二個線環,再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該複線交織的部份拉向縫料貼附。 603 由 2 條針線 (1,2)與 1 條鉤針線 (a)、 2 條覆蓋線 (Z,Y)共 5條線所構成。 線 (1)及 (2)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 (Z,Y)的線環與縫料及線 (a)所個別形成的線環,再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該複線交織的部份拉向縫料貼附。而線(Z,Y)要形成對稱交叉的位置。 604 由

42、 3 條針線 (1,2,3)與 1 條鉤針線 (a)、 2 條覆蓋線 (Z,Y)共 6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 (Z,Y)的線環與縫料及線 (a)所個別形成的線環,再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該複線交織的部份拉向縫料貼附,而線 (Z,Y)要形成對稱交叉的位置。 29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605 由 3 條針線 (1,2,3)與1 條鉤針線 (a)、 1 條覆蓋線 (Z)共 5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線 (Z)的線環與縫料及線 (a)所個別形成的 3 個線環,再

43、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該複線交織的部份拉向縫料貼附。606 由 4 條針線 (1,2,3,4)與 4 條鉤針線(a,b,c,d)、 1 條覆蓋線(Z)共 9 條線所構成。針線 (1,2,3,4) 的線環,在下述的情形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覆蓋線 (Z)的線環與縫料及鉤針線(a,b,c,d)的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線 (1)穿過線 (a),線 (2)穿過線(a,b,c),線 (3)穿過線(b,c,d),線 (4)穿過線(d),各別如上穿過之後,其次線 (1)與線(a),線 (2)與線 (b),線 (3)與線 (c),線 (4)與線 (d)各別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此等複線交織部份

44、引向縫料貼附。 607 由 4 條針線 (1,2,3,4)與1 條鉤針線 (a)、 1 覆蓋線 (Z)共 6 條線所構成。 針線 (1,2,3,4) 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覆蓋線 (Z)的線環與縫料及鉤針線(a)所各別形成的四個線環,而再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此複線交織的部份引向縫料貼附。 30 CNS 14720, L 1027 標示代號 圖及說明 608 由 4 條針線 (1,2,3,4)與 1條鉤針線 (a)、 2 條覆蓋線 (Z,Y)共 7 條線所構成。 針織 (1,2,3,4)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覆蓋線 (Z,Y)的線環與縫料及鉤針線 (a)所各別形成的四個線環,而再與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此複線交織的部份引向縫料貼附。覆蓋線(Z,Y)要形成對稱交叉的位置。 609 由 4 條針線 (1,2,3,4)與1 條鉤針線 (a)、 1 覆蓋線 (Z)共 6 條線所構成。針線 (1,2,3,4)的線環,穿過已經來到縫料針側的覆蓋線 (Z)的線環與縫料及鉤針線 (a)所各別形成的四個線環,而再與鉤針線 (a)的另一個線環構成複線交織。然後將此複線交織的部份引向縫料貼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际标准 > 其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