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3931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有哪些?2 明适应和暗适应分别指的是什么?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机制是什么?3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有哪些?4 举例说明无觉察知觉实验要考虑的变量。5 简述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6 简述内隐记忆测验的主要方法。7 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主要有哪些?8 简述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依据。二、论述题9 当我们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运用哪些线索来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10 下表是 Blaxtonl989 年的一个记忆实验结果,该实验结果说明了记忆理论中的什么观点,为什么?该实验有何优越之

2、处?11 下面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中用的材料是 16 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东酉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要求他们对书写单词的颜色尽快做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做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尽快做口头报告:死或活。当被试对最后一个刺激反应完毕,即进行单词的再认和再现,要求对一个单词的意义、语种和颜色三个方面全对时,才算达到正确的标准。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采用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 为什么 ?(2)该实验中的

3、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3)该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12 设计一个实睑表明加工层次对记忆的影响。三、单项选择题13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双眼视差(C)视轴辐合(D)晶体调节14 斯伯林的研究表明,图像记忆能够保持( )。(A)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B)约 4 或 5 个项目(C)约 9 个项目(D)彩色信息15 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采用的是( )。(A)实验性分离(B)双耳分听(C)认知加工(D)启动效应16 闪光临界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的指标。(A)时间分辨率(B)空间分辨率(C)暗适应(D)个体敏感性17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

4、习研究范式是( )。(A)人工语法(B)信号检测论(C)序列反应时(D)启动效应18 在低亮度环境下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 )。(A)明适应(B)觉察(C)暗适应(D)重现19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 )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A)头(B)眼睛(C)肢体(D)听觉器官20 ( )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A)视觉空间模板(B)语音环(C)中央执行系统(D)加工系统21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属于( )。(A)维量等级量表(B)分化情绪量表(C)应用性情绪量表(D)形容词检表22 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

5、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被识别(C)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D)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23 目标重复启动中,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A)目标激情(B)编码协调(C)激活扩散(D)分心物抑制24 由于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限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受到的是( )。(A)资源限制(B)时间限制(C)材料限制(D)加工限制25 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26 听觉掩

6、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 )的现象。(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27 加入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 05 秒(C) 02 秒(D)最大值的一半28 下列哪项不是听觉定位的双耳线索( )。(A)强度差(B)时间差(C)周相差(D)响度差29 明度恒常性的知觉取决于( )。(A)物体的照度(B)物体的亮度(C)物体所反射到眼中的光量(D)物体的反射率30 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31 最初对图形早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考

7、夫卡(C)惠特海默(D)鲁宾32 下列实验中没有为无觉察知觉提供证据的是( )。(A)加掩蔽的 Stroop 启动实验(B)阈下词汇确定(C)盲视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33 设计一个无觉察知觉实验的关键在于( )。(A)一定要加入掩蔽刺激(B)刺激呈现得模糊(C)保证刺激在被试的觉察阈限之下(D)需要使用启动范式34 服装设计中要经常应用的是( )错觉。(A)月亮(B)缪勒莱尔(C)运动(D)似动四、多项选择题35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 )。(A)生理调节线索(B)单眼线索(C)闪光融合频率(D)双眼线索36 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包括( )。(A)颜色知觉(B)颜色对比(C)颜色适应(D

8、)颜色常性37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归纳起来有( )。(A)双耳强度差(B)双耳时间差(C)双耳周相差(D)立体声听觉38 各混色光对视觉器官的作用是相加的过程,而且遵循相加混色定律。这一定律的具体内容是( ) 。(A)效果律(B)补色律(C)居间律(D)代替律39 视觉的运动知觉现象包括( )。(A)真动知觉(B)似动现象(C)诱动现象(D)视觉定向40 工作记忆模型包括( )这几部分。(A)视觉空间模板(B)语音环(C)中央执行系统(D)加工系统41 维量等级量表的四维是( )。(A)愉快度(B)紧张度(C)冲动度(D)确信度42 负启动效应的起因有( )。(A)反应压制、认知去活化(B)编码

9、协调、认知阻塞(C) SR 映射、情景恢复(D)观察频率43 时间知觉包括( ) 。(A)时间顺序知觉(B)时间间隔知觉(C)事件的顺序(D)对时间的估计44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幅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45 如果某人一只眼睛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他还能利用哪些线索来进行深度知觉( )。(A)调节(B)对象重叠(C)相对高度(D)运动视差46 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 。(A)提示范式(B)搜索范式(C)过滤范式(D)双任务范式47 注意的应用研究有( ) 。(A)前瞻记忆(B)警戒(C)飞行员的心理负荷(D)元认知48 心理学中的三大

10、注意理论是( )。(A)过滤器理论(B)资源限制理论(C)特征整合理论(D)错觉结合理论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归纳起来有:(1)双耳强度差。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产生双耳强度差。向头部投投影一个声影(类似于光的影子) ,与声源方向相反的一耳处在声影之中,从侧面来的声音必须绕过头部才能达到另一耳。在声音到达之前,很多声波已被头部与其周围物体吸收,因此到达另一耳的声音强度相对比较弱。(2)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而且还会产生双

11、耳时间差。这一原理易被人理解。双耳时间差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半圆周约为 276 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即与人体正中面成 90 度时)约为 05 毫秒。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声波同时到达两耳时差为零。其他情况则介于零和极大值之间。听分析器正是利用这时间上的差别,来确定声源的方位。(3)双耳周相差。如果声源不在正中面上,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而且还会出现双耳周相差。这是因为声波是由一系列的正压和负压组成的,所以在任何瞬间,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都不同,声调在两耳就可能产生周相差。在日常生活中,双耳周相差线索在低频上较为有

12、效,因为两耳的距离有 275 厘米,距离相当大,容易显出周相差;相反,高频的波长短,周相差出现在高频的几率就较小,可靠性差些。上述三种双耳线索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各自提供着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信息。三种双耳线索的协同作用,使我们能正确地进行听觉定位。(4)立体声听觉。立体声听觉是利用双耳强度、时间和周相差异的原理产生的。立体声广播和立体声电影等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建立听觉透视的错觉效果。立体声效果就是充分利用双耳决定声源的位置。视觉刺激与声源之间巩固的条件联系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在双耳听觉标志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对声音定位的错误判断。例如,电影院放映电影的音响一般是银幕两侧,但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都是

13、从银幕上人物的口中发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听觉方向定位的实验时,应使被试不能见到声源,也就是要排除视觉的作用。【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 【正确答案】 视觉适应一般涉及“暗适应” 和“明适应”。(1)明适应的研究。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这是明适应。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赖特用间接方法求得光适应曲线,发现中央凹的光适应过程很快,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完成。眼睛适应光强度变化的范围很大,这个范围约达到 13 个对数单位,大约要比最弱的绝对阈限的光强 1 万亿倍。光适应过程中,眼睛首先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来适应光线刺激的强弱变化。在

14、视网膜的外层还有很多黑色颗粒,它们是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能减少直接作用于感光细胞的光能量。(2)暗适应的研究。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若用红光照射中央凹检查感光阈,只得到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没有下部的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 5 分钟就基本完成。人眼对白光经过 7 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 分钟完成。视杆细胞的暗适应出现慢,但适应程度很高。关于暗适应

15、机制的解释,主要是化学反应说。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为视黄质,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为视白质。因此,眼睛受到的光刺激时间愈长,视紫红质分解就愈彻底,反之,暗适应时视紫红质循原路线重新合成的时间愈长,完成暗适应时间久愈慢。【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 【正确答案】 知觉恒常性是指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固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有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位置恒常

16、性(或方向恒常性)。(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认知心理学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一方描述,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知觉恒常性作为知觉的特性,正说明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埃默特定律。埃默特发现,知觉到的后像的大小与眼睛和后像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后人把埃默特发现的这条规律称之为埃默特定律。可用公式来计算:aAD 。a 表示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 表示物体的大小,D 表示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一公式,如果

17、客体的大小不变,那么 a 的大小同距离 D 成反比例关系。这个定律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演示出来。布伦斯维克比率。我们在知觉物体时存在着恒常性,即不完全依赖于视角规律来判断物体的大小,但是我们的知觉大小常常与物体的物理大小也不尽一致。例如,观察者在 5 米处观察一个身高 18 米的人,如果按视角计算,观察者看到的人只有 181 5(m),即 036 米,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不会这样来知觉的,我们很有可能把他知觉为 176 米,也可能把他知觉为 184 米。布伦斯维克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 (BR):BR(RS)(AS)。BR 表示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R 表示被试知

18、觉到的物体大小,亦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S 表示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像大小;A 表示物体的实际大小。当知觉到的大小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很接近时,布伦斯维克比率趋于 1,这表示趋于完全恒常性;当知觉到的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很接近时,则表示基本上没有恒常性。前面将身高 18 米的人在 5 米处观察时被知觉为 176 米,那么BR(1 76036)(18036)097,即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了 97。邵勒斯比率。邵勒斯提出的计算恒常性系数的公式与布伦斯维克的公式基本相同,只是取了 R、S 、A 三个数的对数: TR(1gR lgS),(lgAlgS) 邵勒斯比率的计算结果也在 0 到 1 的范围内。

19、但是用邵勒斯公式计算出的恒常性系数有时比用布氏计算的要大些。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大小、形状、颜色及亮度等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大小、形状知觉中更常用布氏比率,而在亮度知觉中则常用邵氏比率。这是因为物理亮度与知觉亮度成一定的对数关系。(2)大小恒常性实验。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一般至少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物体在网膜映像的大小和物体的表现距离。在同一距离上的两个物体,网膜映像大的我们知觉较为大些;若在不同距离上的两个物体,其网膜映像大小相同,则距离较远的物体我们知觉为较大些。网膜映像大小和距离的这种关系是大小恒常性保持的基础。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叫做大小恒常性。我们从

20、视角的概念中已经知道,网膜映像的大小取决于对象的距离的远近。但是当一个对象的距离在变化时,我们视觉的大小或主观大小并不因网膜上大小的变化而感到它的大小在变化。如果深度知觉的线索具备,知觉就有很高的大小恒常性。如果把这种线索消除,知觉的对象又不熟悉,那么它的大小知觉便会接近透视大小。(3)形状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但是,我们的知觉也不尽是完美到与客体保持一致的程度,知觉形状与客体某一状态下的形状有时会有不同。邵勒斯发现,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在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之间。判断的条件

21、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表现出完全的恒常性。莱博维茨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指导语的影响,而故意按照网膜大小来进行形状匹配作业。【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4 【正确答案】 知觉可以是意识层面的加工,也可以涉及无意识层面的加工,这就是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无觉察知觉实验中要考虑的变量如下:(1)自变量。无觉察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刺激不被意识觉察,为了达到这一点,通常通

22、过两种方法来控制自变量:一种是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另一种是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对于前一种方法,以盲视病人 D、B 的研究为例,被试的病理特征实际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将刺激呈现在盲视野,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就是对被试自变量的一次操纵,通过这一操纵我们可以排除知觉的意识成分,将因变量(D、 B 的知觉判断能力)上出现的效应归结为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对于后一种方法,我们以马塞尔的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为例,其中的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的间隔时间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通过操纵掩蔽间隔时间,可以控制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意识) 水平,从而影响最终的因变量(启动效应)。

23、除此之外,对于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的区分,我们还可以应用实验性分离,即纳入其他的自变量,使这一自变量对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从本质上区分两者。在上述的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选用了启动词意义和色块颜色一致试验的概率、单词或非单词测验作为自变量,对无觉察和有意识知觉进行实验性分离。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类似功能的自变量,为无觉察知觉的独立存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2)因变量。在一般的知觉研究中,言语报告是我们常用的因变量,因为言语报告通常反应人们的经验、体验,然而言语报告是人们有意识对主观体验的反应,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无觉察知觉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显然,言语报

24、告不能作为可靠的因变量指标。经典分离假设认为,间接测验对无意识具有完全的敏感性,虽然经典分离假设受到质疑,但是它所提出的间接测验仍是无觉察知觉研究中很重要的因变量指标。比如,在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中,我们使用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反应时的减少被认为是启动效应所导致的,因为相对于正确率,反应时的变化更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它是对无意识的较好的间接测验。再加,威尔逊和伊翁茨实验用偏好测验这一间接测验作为因变量。因为在偏好测验时,被试绝不会意识到这是在测量他们先前对 10 张不规则几何图形的知觉。(3)控制变量。无觉察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和其他知觉研究中差不多,除了诸如刺激强度、亮度等物理环境的因素外,还有诸如情感

25、和动机等个体因素。以马塞尔的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为例,在确定觉察阈限时,必须对每个被试单独测定,而不是对所有被试确定一个恒定的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隔,因为对不同被试而言,同一个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隔会产生不同的觉察水平,这种方法事实上就是在控制个体差异这一无关变量。再如,我们知道网膜是具有累积效应的,即只有当到达网膜的光量子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神经冲动,向大脑传递,所以在进行无觉察实验时,刺激的光亮就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向每个被试以同样的亮度呈现刺激,这才不致于在如此短暂呈现刺激的情况下,使得刺激达到每个被试皮层的时间不同。这样,我们才算是有效控制了亮度这一无关变量。【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5

26、 【正确答案】 在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 34 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球被试努力报告所有 12 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斯伯林认为,由于被试在观察字母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必须报告哪一行,所以被试还是需要记忆 12 个字母,因此从部分报告法对单行项目的平均报告率,可以无偏地估计被试对所有 12 个项目的记忆容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达到了平均 91 个项目。而鉴于部分报告法中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退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27、此外,后来的研究还发现,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与其输入形式是一样的,即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6 【正确答案】 (1)经典的测验方法。罗迪格等人归纳了 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词干补笔。词于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_,填成juice。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如_ys_ry 填成 mystery)。虽然词干补

28、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以沃林顿和韦斯克郎茨对健忘症病人所做的实验为例。他们取 4 名健忘症病人为实验组,16 名没有脑损伤的病人为控制组,两组被试在学习单字后进行四项测验。两项为直接测量:自由回忆和再认;两项为间接测量: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实验结果显示,健忘病人组在直接测量方法中成绩都比控制组差,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忘症病人组在间接测量方法中成绩与控制组相比,虽略有高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也能以一定方式保持语词的信息。但是当时人们解释为健忘症病人不能从短时记忆中把词语传到长时记忆中。然而,这种间接测量方法和直接测量方法的比较使用,

29、显示了方法学上的优越性。知觉辨认。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 毫秒) 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在词汇决策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对呈现的单字与无意义的字母串作出判断,通常反应时间是因变量。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字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什么字。将单字模糊呈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利用幻灯机投射焦距变化,焦点未集中时,屏幕上的投影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模糊字。以雅各比对正常人的实验为例。他让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条件一为无上下文,被试看到“xxx

30、一冷” 而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 “冷”字的字形。条件二为有上下文,被试看到 “热一冷”的目标字并大声读出“ 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 字的意义。条件三为产生条件,被试看到“ 热一?”,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条件一和二的结合,却要求被试既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三种条件下,被试的一半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一一即再认;另一半用间接测验即知觉辨认。实验结果发现,当用直接测量方法来测验时,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用间接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此恰恰相反,表现为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的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由此可知,直接测量方法和间

31、接测量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2)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类内隐测验要考察内隐记忆测验触及的底层记忆系统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启动效应。这些非语言信息包括图片、形状和面孔等,对于非言语信息,又可分为熟悉和新异两种。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种类型的内隐记忆研究中,首先呈现图片或线条画给被试,这些图片或线条画都是熟悉的三维物体的二维特征,或者是有生命的,如狗和牛;或是无生命的,如桌子或汽车。测验时,要求被试识别知觉上已不完全的刺激,比如不完全的残图或简短呈现的物体的图片等非言语项目。以残图范式来说明。实验时最初呈现的是最不完全的形式,接下来逐渐呈现稍微完好一点的图片,直到被试能够识别。在

32、1 小时或 2 小时间隔后,呈现新、旧残图,结果表明,年龄越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和成年人在达到识别时,需要更多的尝试,启动效应用第二次呈现的识别成绩与第一次呈现的识别成绩的比例来表示。比例分析表明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重要的是,在启动效应的大小上没有年龄效应。分析实验的结果,年龄变量的控制导致了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分离,外显测验上存在着年龄效应而内隐测验则没有。如果两类测验触及的是同样的记忆系统,那么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结果而不是出现分离,因此,实验性分离支持着一种新的记忆形成内隐记忆的存在。新异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类研究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在某种程度上类同于广泛使用言语领域的识别、完词和词汇决定

33、等作业。以点完成测验为例,实验材料是 33 点阵中 5 点的空间排列。测验首先呈现给被试未被连接的 5 个点,要求被试用直线将这 5 个点连接并组成任意图形,每个图形都有许多可能的连法,主要是看被试是否倾向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他们曾经学过的图形。(3)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是由沃林顿和韦斯克郎茨的一系列重要实验开始的。他们发现,虽然遗忘症病人的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成绩遭受很大破坏,但当用词根或词段作为线索时,他们能表现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的保持。但随后使用词段线索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成绩有时受到破坏,而当给予被试内隐指令时,病人就表现出与正常被试同样数量的启动。上

34、述观点已由大量实验所证实。(4)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图尔文用正常人做被试,重现了在遗忘症病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一致的现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别采用再认测验和补笔测验,实验材料是一些低频英语单词。实验结果表明,情境记忆在 7 天后遗忘了很多,而由启动效应显示的内隐记忆前后没有差别,另外,补笔正确率与被试再认的成绩无关,揭示出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的随机独立性,为他后来提出的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提供了依据。采用其他的测验方法,其他一些实验研究也都在正常人身上发现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即在同一实验变量影响下,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有着不同或相反的结果

35、。【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7 【正确答案】 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验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观体验测量方法和上述生理指标方法、表情研究方法组成了一个方法体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情绪的机理。(1)形容词检表。自 50、60 年代以来,为了解成人的情绪体验,建立了一种简捷、通用的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检表(简称 ACL)。用这类检表可测查被试即时存在和体验着的情绪。这种方法被称为主观体验自我报告测量,用于检测心境和用于临床诊断。心境形容词检表。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即心境是延续一定时期(几天或更长些)的淡薄而朦胧的情

36、绪状态。心境形容词检表是用于测查心境或情绪性障碍。它既可为医生教师所使用,也可由被试个人用来作自我评定。形容词检表是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如镇静的、神经质的、害怕的、忧郁的等等并列为检表。被试者通过内省,从检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普卢特奇克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利用形容词检表测量方法,编制一个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情绪一心境调查标准中的前八项相当于在他的情绪三维模式中列入的 8 种基本情绪。把这 8 种基本情绪扩充为相似类别的情绪群,并用相当的形容词术语标出。另外,在这个检表中加入了标示激活量,作为第 9 项。这一量表曾用于临床,

37、并在临床实践趋于简化。在经过标准化检验之后,有的量表只留用少量词汇,在同他种量表比较中就能达到相当高的相关。(2)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维量等级量表。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伊扎德最初提出的八种维量是从众多的对情绪情境作自我评估的数据中得出的,后经筛选,确定了维量等级量表的四维是:愉快度、紧张度、冲动度和确信度。愉快维表示评估主观体验最突出的享乐色调方面;紧张维表示情绪的神经生理激活水平方面的,它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诸成分水平;冲动维涉及对情绪情境的出现的突然性,以致个体缺少准备程度;确信维表达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动水平上,能

38、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四个量表所组成,每个维量作五级记分。分化情绪量表。分化情绪量表和维量等级量表一样也是以形容词检表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量表。它是当个体处在特定情绪情境下时,用来测量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该量表包括 10 种基本情绪,每种情绪有三个描述它的形容词,共 3 个形容词。分化情绪量表被发展为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情况,一种为测量情绪强度,作五级记分,称 DESL,另一种为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可用来测量心境或情绪特质,也作五级记分,称 DES。分化情绪量表要求被试描述某一情绪发

39、生的具体情境,填写分化情绪量表和维量等级量表两个量表。按维量等级量表填写某种具体情绪的四种维量强度,得出丑级强度分数。按照分化情绪量表填写具体情绪的形容词检表,得出各种情绪成分的五级强度记分或频率记分。两个量表同时使书。分化情绪量表和维量等级量表测量得出的标准图形达到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表明情绪体验的性质和测量方法上具有理论和应用的意义。(3)应用性情绪量表。情绪和认知、情绪和操作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绪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已为人们所公认。这里,我们看到了情绪研究的使用价值。为此,心理学家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量表,以便在了解的基础上,最终能达到认知和操作水平的提高。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运动竞赛状

40、态焦虑量表,简称 CSAI 一 2 问卷,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马腾斯等人以多维的竞赛状态焦虑理论为指导,而编制成的一种对运动员具有特殊测定价值的状态焦虑问卷。这一量表已由祝蓓里修订出了中国常模。【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8 【正确答案】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 和 Shiffrin 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他们认为,控制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为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1)练习与

41、自动加工。自动加工与练习有密切的关系。Schneider 和 Shiffrin 进行过许多实验,其中有一个视觉搜索实验。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索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 1 到 6 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结果发现: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经反复练习的被试,搜寻 6 个目标字母与搜寻 1 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种现象被称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可是经过反复练习之后,被试对 6 个目标物的反应,其速度趋于相同,也即搜寻目标数量效应的消失。Shiffrin 等人认为,因经反复练习,被试

42、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2)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Schneider 和 Shiffrin 设计的记忆扫描实验的实验程序: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 14 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 14 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 按 yes 键,“无”按 no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 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字) ,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不同范

43、畴。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在此条件中,被试要从字母(或数字) 中发现是否有识记过的字母(或数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同属相同范畴。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 1 个时,要达到 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 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 4 个时,要达到 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 800ms。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 80ms,就可达到 80以上的正确

44、反应率。这些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对于上述实验的结果,Schneider 和 Shiffrin 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S

45、chneider 和 Shiffrin 还进行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结果说明了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性;和已形成的自动加工是难于改变的。从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来分析,注意可以成功地在几个输入或作业中间进行分配。显然,这种分配是有条件的,即当在两个作业同时进行时,至少其中有一个作业是自动加工,这样两个作业才能顺利地进行。若两个都需要控制加工的作业,就难以顺利地同时进行。此时,若需要将注意集中于某种信息输入时,控制加工还需要排除另一些信息输入。当自动加工过程对无关信息作出反应,则它会干扰主作业的操作,从而降低主作业的操作水平。Schneider 和 Shiffrin 的关于两种加二之间关系的论述对具体说明

46、能量分配和注意机制是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二、论述题9 【正确答案】 (1)生理调节线索。生理调节线索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眼睛的调节。眼睛调节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或毛状肌)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像的清晰。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双眼视轴辐合。双眼视轴辐合也是由于眼肌的调节而产生的深度线索。双眼视觉所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主要包括双眼辐合和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是指在两眼注视远物时视轴分散超于平行,辐合程度减小;注视近物时两眼视轴交

47、叉,辐合程度增大。双眼视差是指双眼注视一点后,近于或远于此点的物体,将投射至两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而造成视差。因此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为使物体的映像落于感受性最高的区域里,以获得清晰的现象,视轴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辐合运动。在看近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增加,两个眼球转向向鼻侧,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减少,视轴趋于平行。控制两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但是,由视轴辐合而产生的距离线索只是在物体距离眼球几千米以内才有效。观察距离更远的物体时,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于距离的判断就不起作用了。(2)单眼线索。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的此类

48、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下面列举几种主要的单眼线索:遮挡。依靠物体的遮挡判断对象的前后关系完全取决于物理因素。两种或多种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就会产生遮挡(或重叠)现象。直线透视。直线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单眼运动视差。单眼运动视差是指视觉对象不动,而头部与眼睛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线索。这是由于三维空间的各物体分布在离观看者不同的距离上,头部运动确实地改变了网膜上的刺激模式,因为这些物体是相继地从不同角度被观看的。高度。对象在水平面上的高度也是深度知觉。如果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对象置于不同水平面的高度上,高水

49、平面上的看起来较远,低水平面上的看起来较近。纹理梯度。视野中对象重复而众多的成分,构成一种视觉表面纹理,距离愈远,纹理愈细愈密。如生活中常见的铺石、地毯图案、湖水或草原表面都呈一种纹理梯度(或纹路梯度) ,在这些表面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都产生近处稀疏和远处密集的纹理梯度。(3)双眼线索。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于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由于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 65 毫米,两眼的左右视野是略有不同的,但在双眼视野中,左右视野有大部分重合在一起。不重合的部分叫颞侧新月,在这部分视野内的物体是对侧眼睛所看不到的。两只眼睛把各自所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经过一定的整合,产生一个单一的具有深度感的视觉映像。(4)深度视锐。深度视锐是指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对距离或深度的最小辨别阈限。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用霍瓦一多尔曼知觉仪或称深度知觉仪。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