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487665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高限效应 2 信号检测论 3 时间序列设计 4 A 反应时 5 部分报告法 二、实验设计 5 下图为人类被试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阈限的变化情况,问:6 图中两条曲线各代表什么含义 ? 7 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对应一定的时间,对同一被试而言,影响这个时间点的因奉有哪些 ? 7 有一项记忆研究的实验结果如下:8 请指出该实验自变量的数目和名称及每个自变量各有几种水平。 9 根据表中的数据按高频字、低频字 分别作图。 10 根据表和图说明其中存在的主效应。 11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Serial-Position E

2、ffect)。 设计要求:一个系列性材料通常是由单词、无意义音节、字母、数字、图形或图画组成的系列表。在学习实验中,可以要求被试按系列项目的原来顺序回忆,也可以不考虑顺序只重内容地自由回忆。 注意事项:考生可使用电子计数器。 三、计算题 12 计算未分组数据: 25, 20, 18, 17, 17, 15, 23, 18, 21, 25, 21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说明其表示 的几何意义。 13 随机从某总体选取 20名被试。按记忆测验的分数将其分成高、低两组 (每组 10人 ),两组被试在另一测验中的反应时 (ms)见表 1,问两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是否有显著差异 ?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a=0.

3、05, df=9, t 2.262; df=18, t=2.552)。14 IQ 15Z+100, Z为标准分数, IQ为离差智商,推导出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四、简答题 15 比较平均数和中数的意义和作用。 16 阐述假设检验中 型错误和 错误之间的关系。 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心 理学真题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正确答案】 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 (数量 )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2 【正确答案】 简称 SDT,是一种心理物理法,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定的理论。它是信息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

4、 SDT实验中,通常把刺激变量看做是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处理信息中的随机变化看做是噪音。常以 SN(信号加噪音 )表示信号,以 N表示噪音。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有无法、评价法。 3 【正确答案】 是指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 (X),然后观测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并于引入实验处理 X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相比较,研究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它的模式是: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4 【正确答案】 是指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

5、应,这种反应时也称为简单反应时间。 5 【正确答案】 部分报告法是 Sperling创造的一种很精巧的实验 方法。这个方法与全部报告法不同,它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二、实验设计 6 【正确答案】 前半条曲线代表锥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后半条曲线代表棒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这两条曲线说明,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但两者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是不同的。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以后由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 7 【正确答案】 影响暗适应的因素有: (1)外界的照明条件。暗适应前的照明亮度越大,则暗适应的敏感程度越低,但到了一

6、定时间,它们的差距就没有多大了。 (2)人的瞳孔的变化。 (3)机体因素,如年龄、营养程度等。 8 【正确答案】 字频 2(高频、低频 )X测验类型 2(回忆、再认 )。 9 【正确答案】 根据数据画出来就行,此略。 10 【正确答案】 系列位置效应 (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实验表明,在系列学习中,前端和后端的学习要比中间的学得快。比如,识 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对材料的掌握有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的趋向。从开头处前进要比从末尾处前进稍快一些,掌握得最慢的部分,不在材料的中间处,而在稍后一点。

7、据分析,这是由于系列前部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系列后部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相继干扰。一般来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此外,也受材料的性质、数量和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11 【正确答案】 答案符合以上要求的设计都可。 三、计算题 12 【正确答案】 平均数: 20;标准差: 3.19。 平均数为集中量数,表示的是数据的集中趋势;标准差为差异量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异性。 13 【正确答案】 N1=10; N2=10; M1=567.80; M2=580.10; S1 5.884; S2 7.370; F= 0.671; sig 0.417; t -0

8、.4124;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高记忆组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低记忆组。 14 【正确答案】 平均数: 100;标准差: 15。 四、简答题 15 【正确答案】 它们都是集中量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 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数仅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为中数,所以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影响不大。在正态分布中,两者相等。 16 【正确答案】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指。型错误和 p型错误,前者又称为弃真错误,指当零假设为真时错误地拒绝了它,因此其大小等于事先设置的显著型水平,即 0.05或 0.01;后者又称为取伪错误,指当零假设为假时错误地接受了它。二者性质不同,前提条件不同,这是它们的区别。两类错误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做假设检验的统计决策时可能犯的错误, 决策者同时面临犯两种错误的风险,因此都极力想避免或者减少它们,但由于在总体间真实差异不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不可能同时减小两种错误的发生可能,常用的办法是固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 p,比如通过增大样本容量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