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3642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5.2新时代的劳动者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截止 2011年 10月 24日,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68 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其竞争比例已达到 3 992 1。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应该 ( ) 树立竞争就业观 改善劳动就业环境 树立职业平等观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树立竞争就业观。 入选。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树立职业平等观 符合题意。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是对政府的要求

2、,不符合题目要求。选 C。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题目限定了 “劳动者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实现就业。运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答案:。题目难易适中。 2011年二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27.2万件,涉及劳动者 35.0万人,结案 25.7万件,涉及金额 46.43亿元。上述材料说明 ( ) A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申请仲裁是劳动者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 C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 D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 C项表述错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前提。材

3、料中劳动仲裁机构处理了多起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了劳动者权益,这说明劳动者可以通过这一途径维权,但是材料并未提供第一季度或之前的数据以进行对比,无法判断劳动者自身的维权意识是否增强了,因此 B项正确, 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劳动者履行义务,因此 A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点评:本题考查劳动者是维权的途径。材料侧重点在于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这一途径维权。题目难易程度为适中。 在炎炎夏日,一些工地上的工人却仍然在挥汗如雨地施工。暑期劳动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维护各地农民工权益的突出问题。某地工会组织推出了 “推动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防暑平安度夏 ”活动

4、。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 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维护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多渠 道扩大就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强调的是暑期劳动卫生问题,不涉及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也没有直接体现就业压力问题,因此, 与题意不符。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和休息的权利,选 C。 考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点评:本题考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知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011 年 3 月 2 日北京晚

5、报报道,家庭营养师、家务厨师、家庭护理师、早教师、家庭教师、育婴师、高级育婴师等高端保姆岗位受到应届女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大学生应该 ( ) A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 B树立职业平等观,灵活选择职业 C树立竞争就业观,实现自主就业 D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争做普通劳动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高端保姆岗位受到应届女大学生青睐,启示大学生要树立职业平等观,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与题意无关。 D项 “争做普通劳动 ”说法片面。故选 B。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号入座就可以。题目难易程度为容易。 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新增长劳动力、城镇

6、就业困难人员、年累计未就业人员,总计 2 400万人需要就业。但另一方面,上海等地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专业人才则供不应求。这一矛盾表明 ( ) A我国劳动力总量太大,国家应支持企业扩大用人规模 B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严重滞后 C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 D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说法错误,国家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用工问题。 B项没有完整体现材料内容,排除。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经济, C项错误。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做好本题要准确把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这一知识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在:我国人口总量和劳

7、动力总量都较大,就业压力大 ,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题目难易适中。 漫画中的企业侵犯了劳动者 ( ) 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漫画中的劳动者因为要求单位在节假日发放加班费而被告知 “免谈 ”,这不仅侵犯了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背后还隐藏着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因此 符合题意。 在漫画中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点评:漫画题关键把握漫画要揭示的问题,这副图反映了社会中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劳动者需

8、要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题目难易适中。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用工荒 ”不断加剧,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下列有利于解决 “用工荒 ”问题 的措施有 ( )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政府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 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结构,但政府并不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 观点错误。解决 “用工荒 ”问题,需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故选 C。 考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点评:要解决 “用工荒 ”的问题,必须弄清它的实质

9、。 “用工荒 ”的实质是 “权益 ”荒。要从维护劳 动者权益去努力。题目难易适中。 自 2008年 1月 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新劳动合同法在超时加班、合同解除等方面,都作了对员工更为有利的规定。这 (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会促使劳动者树立职业平等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劳动合同法主要是规范劳动用工关系的, 观点不正确, 与题干无关,材料没有体现职业平等观。规范劳动用工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观点是正确的。新修订劳动合同法也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也符合题意。故选

10、A。 考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对接。题目难易适中。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该抛弃 “不能从 龙门 再回到 农门 ”的观念,积极走向基层。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应该 ( ) A受到承认和尊重 B改变就业环境 C树立职业平等观 D树立自主择业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反映毕业生缺乏职业平等观,没有体现劳动者的地位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自主择业问题,不选 D。 B项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故选 C。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材料要求大学生要

11、改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题目难易适中。 没有充分的就业,劳动者就难以获得更好的收入,也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与消费。这说明 ( ) A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就业是民生之本 C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D就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C项说法错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了就业对劳动者的重要性, A、 D 两项均为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本题考查扩大就业的意义。注意题干的指向性。题目难易适中。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 900万个,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 1 000万人,

12、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就业增长率的是 ( ) 政府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创业 企业承 担社会责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自主创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产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税收、金融优惠政策,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均有利于扩大就业, 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 表述错误。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本题考查扩大就业的措施。 “三三制 ”组合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去做。题目难易适中。 为扩大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13、规定自 2011年 1月 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表明 ( ) A实现就业必须通过市场竞争 B求职者应树立平等就业观 C政府创造和完善良好的就业环境 D选择职业只能根据个人兴趣、专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说明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和改善就业环境, 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宏观调控而不是市场调节, A不选。材料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求职者, B不符合题意。 D项观点错误,选择职业不能只根据个人兴趣、专长。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答题是注意材料所反映的主体是 “国家 ”。因此要从政府角度去考虑。题目难易适中。 综合题 情景一: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

14、200 元到 400 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该工厂一直招不到工人。 情景二: “80后 ”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当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 情景三: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 “我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钱比白领多,但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当工人的。 ” 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上述几家工厂招不到工人的原因。 答案:企业用人结构发生变化,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企业给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劳动者就业观念保守,缺乏职业平等观等。 试题分析:解

15、答本题可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入手。从关键信息 “没几个人能看懂 ”可知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从关键信息 “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 ”可知劳动 者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权益被侵犯;从关键信息 “不愿意回头再去当工人 ” 可知劳动者缺乏职业平等观。 考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知识点。 点评:本题以劳动者就业为话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记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题目难易程度为适中。 材料一: 2012年,我国各级政府坚

16、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 ,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 材料二: 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拒绝在大学生就业后对其进行 “岗位培训 ”,甚至还设置障碍,拒绝聘用应届毕业生;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期望值偏高,不愿意到艰苦岗位和基层去接受锻炼;一些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参加培训以提高素质和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只满足于低端就业。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 ”。 (2)请结合材料,就如何解决 2012年我国的就业问题

17、提出合理 化建议。 答案: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保障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劳动者角度看,就业不仅使劳动者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而且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之一。所以说,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 展,也关系个人前途。 (2) 从根本上说,要通过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

18、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 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培训,扩大就业规模。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发扬创业精神,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企业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国家和劳动者共度时艰。 试题分析:本题第 (1)问主要强调就业的意义,主要从国家、劳动者两大角度展开 分析。第 (2)问,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二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根本措施、党和政府、劳动者、企业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考点:劳动和就业 点评:本题以我国严峻就业形势为背景,考查扩大就业意义与途径。注意结合材料从多角度去回答问题。题目难易程度为适中。多管齐下解决就业难问题: (1)从国家角度,要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从企业角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从劳动者角度,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转变择业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