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84223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8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 简述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南京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3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简述 1858 年在上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苏州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5 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加试中国近现代史真题)6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7 试述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及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8 简述 1900 年前沙皇俄国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的过程。(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 真题)9 1896 年中俄密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危害?( 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0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苏州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02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1 论述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2 论述中国近现代海疆问题。(首都师范大学 2

3、016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13 概括晚清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影响。(南京大学 2016 年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真题)14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述评。(中央民族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科基础真题)15 论述太平天国起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6 简析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17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意义。(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8 论述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2013 年统考真题)19 比较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4、)20 论述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四川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根据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今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看法。(厦门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2 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2009 年统考真题)23 分析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24 试析 19 世纪 60 年代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5 论述 19 世纪 70 年代海防与塞防之争。(四川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结合学界已有成果,评析李鸿章晚清外交活动。(北京大学 2013 年中国

5、史真题)27 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28 简述晚清以降冗官现象的形成与原因。(复旦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9 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什么样的连续性?有哪些不同之处?(南京大学 2017 年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真题 )30 晚清教案频繁发生的原因。(南京大学 2016 年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8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者李育民把不平等条约按内容归纳为如下六大类别:一是以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侨

6、民管理制度;二是以协定关税、协定内地通过税、内河航行通商制度、自由设厂制度、路矿借款等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制度;三是以海关行政外籍税务司制度和海关兼常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行政特权制度;四是以自由传教和控制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文化特权制度;五是以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驻军制度;六是以在中国某一区域取得独占权益和领土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二)政治影响。学者徐绪典从法权、财权、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方面的破坏作用:第一,对中国法权的破坏;第二,掌握了中国的财权;第三,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学者李育民认为,“条约制度

7、”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保持旧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它趋于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刺激它产生近代性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进入国际社会时,它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是相伴而行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混合结构中,近代性质的方面处于一种被支配而受限制的地位,以致它的进步性往往是很艰难地显示出来。【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

8、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二)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三)北

9、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1861 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 年 2 月 19 日、20 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四)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 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

10、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五)二战时期。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六)共和国时期。 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

11、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952 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二)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

1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而且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不能不同时肩负起双重历史任务,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58 年 11 月,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全权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有:承认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鸦片改名“洋药” ,每箱在通商口岸交纳三十两的进口税;中国海关由英人“ 帮

13、办税务 ”;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抽 5;洋货运销内地,除按价值抽 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二)影响。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不仅将侵略者通过天津条约取得的权益具体化,而且有了重要的增加。条约规定鸦片以“洋药” 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贩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此,烟毒更为猖獗。条约以“各口划一办理” 为由,将外国侵略者利用 1853 年小刀会起义窃据上海海关管理权的做法强行推广于各口岸,要求由英国人“ 帮办” 各口海关税务,造成了中国海关管理大权的旁落。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大大低于从前,而且转口运销的货物,在交纳 5的母口税和 25的子口税后,即可行销各地而不再征税,这极大地便利了西方

14、国家的对华经济侵略。【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95 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二)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5、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

16、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二)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人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

17、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一)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涉及多个方面。在民族工商业领域,甲午战争后更是迎来了一阵发展高潮。中国在战争中惨败,深深地刺激了一些开明人士,增加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了解,更加痛感中国的落后。他们主张更多地向西方学习,

18、并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与规划。同时,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为了增加收人,清政府放宽了对于民间投资办厂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掀起了一阵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浪潮。1895 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招商局设立织布厂等,1897 年更是允许、提倡民间投资办厂,进一步激发了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大量失业人群的存在,为私人资本投资提供了客观条件,直接引发了投资高潮的出现。1895 年至 1898 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 58 家,甚至出现了化妆品行业。(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中国的民族资本大大增强,在抵御西方经济入侵上发

19、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促使了市场化经济的早日到来;其次是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实业家,张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投身工商业,但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诉求,为此后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再次是由于企业规模日渐扩大,工人群体大为增加,工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主体出现,成为此后国共两党的重要发展力量。【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清政府力量削弱之机,开始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肆进行侵略活动。1850 年 8 月,沙俄又强占了黑龙江口的重镇庙街,并依据沙皇的名字把庙街更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到 1853 年底,沙俄势力已

20、扩大到黑龙江下游两岸和江口外整个中国领海,并且侵占了库页岛。(二)1851 年 8 月 6 日,在沙俄的强迫下,伊犁将军奕山代表清政府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取得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侵略权益。(三)1856 年末,沙俄竟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它的“滨海省” ,设首府于庙街。(四)1858 年 5 月,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穆拉维约夫率兵直驱瑷珲,于 28日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

21、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五)1860 年 10 月底,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自称“调停有功” ,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再加之以武力要挟,又迫使奕诉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40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唯“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仍照常渔猎”;俄国可以在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

22、并享有领事裁判权;中俄西段未定疆界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 为界。这一规定为它以后强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依据。(六)1864 年 10 月,清政府被迫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签字。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 44 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内容。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幻想,实行联合俄国、牵制其他列强的外交方针。1896 年,清政府借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之机,派李鸿章赴俄秘密谈判。于

23、6 月 3 日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主要内容有:(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军、陆军互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该路的修筑和经营,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其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二)危害。表面看来, 中俄密约是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实际上,俄国的目的是在“ 共同防日 ”的名义下,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自己的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根据中俄密约

24、,清政府于 1896 年 9 月 8日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了名为中俄合办实由俄国独揽大权的所谓“ 中国东省铁路公司 ”,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他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01 年 9 月 7 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 11 个国家的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正式订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正约有 12 款,还有 19 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

25、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 39 年还清。加上年息 4 厘,本息共计 98223 万余两。这笔赔款习惯上被称作“庚子赔款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 。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12 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 。(5)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二)影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

26、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

27、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

28、中外合好” 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中国近现代海疆问题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而逐步形成。清代前期主要实行“重西北轻东南” 的防御战略,对于东南海疆,特别是在收复台湾

29、之后,清代主要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海疆问题日益加剧,主要围绕台湾问题展开:(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前夕,中国海疆问题逐步显现。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逐步重视对于海疆的治理,19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美国、日本相继侵略台湾,是近代海疆问题加深的标志性事件。1867 年,美国船员在台湾被杀,并派遣海军攻打台湾,但遭到了强力回击。美国攻台尽管失败,但转而支持日本侵台。1874 年,日本设立“ 台湾事务局 ”,派遣海军攻台,清政府派军援台。尽管日本后来并未达到目的,但签订的北京专条,引起了清政府内部关于加强海防的议论。1874 年,清朝内部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讨论

30、,即近代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此次争论改变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重陆轻海” 的国防战略思想,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74 年,台湾事件使清政府下决心加快新式海军筹建的步伐。此后,清政府决定建立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并将琉球改为冲绳县,使中国的海防问题加剧。此一时期,西方列强也开始染指南海诸岛。1883 年,德国间谍船进入我国南沙、西沙海域,进行非法测量。(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使中国的海疆问题进一步加剧。1885 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1885 年中法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备受打击,马尾海战中福建海军全军覆灭,

31、同时法军侵台,封锁台湾海峡。此次失败,引起了清政府对于海防的重视,并将海防与台湾的战略地位联系起来,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台湾设立行省是清政府筹备海防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加强海防、巩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加强中枢对台湾的管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职期间,为加强台湾海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近现代时期的海疆问题在晚清时期不断凸显,尽管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但都未能达到目的,特别是台湾及附属岛屿被割让后,中国的海疆问题进一步加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马关条约中关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的内容,是晚清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的开端,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32、与时代特征。由此,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不断增加,经历了起步期(18401894 年)、扩张期(18951945年)和衰竭期 (19461949 年)三个阶段。大体说来,晚清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直接投资所占的成分特别高。直接投资是以外国人在华开设分公司和设立企业的形式出现。据统计,截至义和团时期,直接投资占资本主义在华总投资的63;九一八事变时期达到了 78;七七事变时为 75。而间接投资除日本有极少数对中国公司借款外,均为中国政府借款。(二)半数以上的外资,用于商业掠夺性质的事业,即进出口和与其相关的运输、银行、保险等行业,而工矿生产事业所占比例极小。1931 年前,一

33、直是运输部门投资最大,尤其是轮船,与内河航运权相结合,成为商品倾销和物资掠夺的基干,长期压制本国轮船业。外资铁路亦是一个重要领域。但到了七七事变前,金融业跃居首位。据统计,金融、运输和贸易三项,1914 年占总投资的 42,1936 年即占52。(三)在华外资的超经济掠夺性质。主要以外资庞大的不动产占有和政治性借款等为代表,其中政治性借款最为典型。这种为了应付战争赔款而出现的政治性借款,直接成为中国人民的负担,借款方以种种威胁利诱的手段,借此获取特权。(四)外国投资的集中性。这种特征主要是与通商口岸及租界、租借地等特权相结合。九一八事变前,外国资本中的 42集中在上海等东部沿海等地,使国内东西

34、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西方列强在华投资,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将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加强了对华资源和财富的掠夺,压制了中国的民族经济,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另外一个方面,外国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如铁路运输、工矿、金融业等,刺激了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加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19 世纪末,俄、德、英、法、日在中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担心地写道:如果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下去,“我们就会失去世界

35、上最大的市场” 。但是,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远比美国强大。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却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1899 年 9 月 6 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 ;列强应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关税特权和通商、航运等利益。1900 年 7 月 3日,约翰.海向各国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明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

36、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者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 ”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一) 地方士绅权力的扩大。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为地方团练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而地方团练的发展壮大,又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团练取代了原有保甲组织的功能,它们也由军事组织逐渐转变为政治组织,从而使官方系统对乡村的控制力逐渐削弱,

37、非官方的地方控制系统越来越重要,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二)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 ”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三)满汉官僚阶层的变化。随着地方士绅权力扩大和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

38、生严重分化,上层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并最终打破了满汉平衡。汉族官僚的势力逐步增长,清廷满汉官员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尤其太平天国起义后,满人一向依赖的八旗绿营不堪重用。清廷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僚,借助他们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四)洋务运动的开展。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促使清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出现革新势力,因而由掌权的开明官僚发起了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新政。【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根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

39、均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 丰荒相通 ”、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二)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 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

40、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59 年 4 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 ”,反对 “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

41、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二)意义。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42、(一) 在社会层面。首先,太平天国实行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体制,地方管理则实行乡官制度。政策的变化在于,前期充任乡官者多为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农民,后来亦有地主、士绅担任乡官。其次,太平天国实行“独特的家庭政策”,前期出于战争与宗教的需要,把居民编人男馆、女馆,不许夫妻同居,在实际上废除了家庭。但在推行中受到较大阻力,后来逐渐恢复家庭生活。(二)在经济层面。一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平分土地,但无法推行,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 政策。二是实行圣库制度,“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 ,废除私有财产和商业贸易,在天京设圣库。圣库制度推行后造成天京城内严重的物资匮乏,后逐

43、步恢复正常的工商业经营。(三)在文化层面,主要是太平天国对待儒学的态度。早期禁止儒学,后删改儒书,附会上帝教教义,以为己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一) 相同点。两者均以农民为主体,以宗教迷信来组织发动,都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二)不同点。太平天国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初次交融的产物,是以南方农民为主体、以推翻清朝政府为首要目标、反封建的农民战争,其组织程度之严密、革命理论之完备,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则主要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以“反帝仇教” 为主要内容、完全

44、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成分之复杂多样、抗争行为之暴烈程度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在历代农民革命斗争中也是绝无仅有的。(1)从性质上看,太平天国是典型的旧式农民战争,它以反清即反封建为主,主观上不主动反对西方列强,义和团运动则以“灭洋” 即反帝为主,主观上不反封建,是一场自发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民族战争。(2)从宗教上看,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都未能跳出以宗教迷信形式来组织发动群众的旧框框,但二者在宗教的具体形式、内容尤其是宗教信仰上明显不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是一元化、中西合璧式;而义和团则呈现出多元化、本土性。(3)从组织上看,太平天国是洪秀全等人酝酿已久、精心策划

45、、周密组织的农民战争,其组织上的严密性、系统性,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纯系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上的松散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4)从成员来看,太平军与义和团的主要群众基础虽然都以贫苦农民为主,但在成员构成上明显不同:太平军自上而下几乎是清一色的拜上帝教众,比较整齐划一,且多为南方人;而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分复杂多样,且以北方人为主,有较广泛的民族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关乎国内政局,还与国际外交影响甚为深远。大体而言,该次运动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清政府进行新

46、政。义和团运动引发大规模国际武装干涉,最高主政者慈禧亦仓皇逃离北京,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同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亦深感奇耻大辱,不得不进行改革,即实施新政。新政的诸多举措,例如训练新军,派学生留学日本,改革科举,奖励工商等,推动了国内实业界的发展,同时亦为清政府的覆灭提供了重要力量。(二)清政府对于南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在清政府宣布与多国宣战以及全力抵御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南方大多数省份对此置若罔闻,并实行“东南互保” ,这证明清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南方。这些南方诸省拥兵自重,为此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迅速成功,更是这种削弱的直接表现。(三)清

47、政府的外交体制向近代化迈进。此前清政府始终不愿意与西方列强建立直接的外交关系,而是将其下放在南北洋大臣或者总理衙门,并无专门的代表中央的外交机构,对此列强亦颇为不满,多次交涉而未果。辛丑条约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各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该机构的设立,使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彻底崩解并被动地融入国际外交规则之中,推动了外交事务的近代化。【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1 【正确答案】 义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北方民间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排外运动,它的兴起以当时的一个著名民间组织义和团为核心,后来得到清政府的支持。该运动的主要特征就是仇视一切西洋事物,盲目

48、排外,并杀害西方在华传教士与外交官等,最终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关于此事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义和团的评价存在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从将其作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到认为其盲目排外最终引发侵华事件的变化,体现了学界对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时代特征。但总的说来,当今史学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已经脱离了对其功过是非的简单定义,而是更加理性地反思。总体而言,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关系其历史地位和评价,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争议主要围绕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质问题展开。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不具有反封

49、建性质,主要体现为与清政府的密切关系,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等;但有学者坚持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尽管其主要矛头是帝国主义,但仍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能因为义和团没有突出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就从根本上否定其反封建性质。(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阶段划分问题。近年来,学界将目光转移到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上去,从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等角度审视和思考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复杂原因。对于义和团运动的阶段划分,对于 1898 年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学界有提出新的看法,即 1894 年;而有英国学者则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为 1896 年。对于划分阶段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 1900 年 6月慈禧颁布宣战为断限;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分为三个阶段:1898 年至 1900 年 6 月为第一阶段,1900 年 6 月至 9 月为第二阶段,1900 年 9 月至 1902年 7 月为第三阶段。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叙述。(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近十年来学界对义和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