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84229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2008年)(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2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2010 年)(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3 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2、( )。(2012 年)(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4 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为( )。(2014 年)(A)成均泮宫(B)辟雍庠序(C)辟雍泮宫(D)辟雍泽宫5 西周学校以“ 六艺” 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 )。(2015 年)(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6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2017年)(A)“明明德 ”(B) “止于至善”(C) “化民成俗”(D)“明人伦 ”7 “学问之道无他

3、,求其放心而已矣” 观点的提出者是 ( )。(2007 年)(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8 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2008 年 )(A)“达其辞 ”(B)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 “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9 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 ,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2010 年)(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10 被朱熹称为“ 为学之序 ”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2011 年 )(A)大学(B) 中庸(C)

4、论衡(D)白鹿洞书院揭示11 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 )。(2011 年)(A)政治教育(B)科技教育(C)艺术训练(D)军事训练12 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 )。(2014 年)(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B)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 “仕而优则学”(D)“自行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3 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时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2015 年)(A)“不陵节而施 ”(B) “学不躐等”(C) “当其可”(D)“盈科而后进 ”14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这一学习过程论述出自( )。(2016

5、 年)(A)论语(B) 墨子(C) 孟子(D)荀子15 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 ) 。(2008 年)(A)墨翟(B)孟轲(C)王充(D)韩愈16 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2009 年 )(A)君臣、父子、兄弟(B)君臣、父子、夫妇(C)君臣、父子、朋友(D)父子、兄弟、夫妇17 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2010 年)(A)孝廉(B)达于教化(C)贤良方正(D)茂材18 随着“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2011 年 )(A)设

6、置博士(B)守师法家法(C)建立察举制(D)创办太学19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 )。(2014 年)(A)荀况(B)王充(C)王安石(D)颜元20 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2014 年)(A)经述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21 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的显著特征是( )。(2016 年 )(A)博贤古今(B)讲注章句(C)兴论立说(D)上书22 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2008 年)(A)帖经

7、(B)策论(C)诗赋(D)经义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2009 年 )(A)玄儒文史四馆(B)玄儒律算四馆(C)文史律算四馆(D)文史书算四馆24 国子学始立于( ) 。(2010 年)(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25 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2010年)(A)礼乐(B)礼法(C)仁义(D)天理26 从唐代到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 )。(2011 年)(A)帖经和诗赋(B)墨义和策论(C)策论和诗赋(D)经义和帖经27 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

8、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 。(2012 年)(A)系统性(B)等级性(C)制度化(D)专门化2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韩愈师说中论及的“相师” 的是( )。(2014 年)(A)学无常师(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术业有专攻(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9 唐代中央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 )。(2015 年)(A)国子学、太学、四门学(B)国子学、太学、中书学(C)太学、四门学、中书学(D)国子学、四门学、中书学30 科举制度区别于察举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 )。(2015 年)(A)开设繁多的考试科目(B)建立完备的防弊制度(C)自愿报名、逐级考选(D)地方推荐、

9、中央考试31 下列唐代中央官学中,入学年龄限制最为宽松的是( )。(2016 年)(A)国子学(B)太学(C)四门学(D)广文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2 学记所说的“ 教学相长 ”,本意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016 年)33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2011 年)三、简答题34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007 年)35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2009 年)必答题36 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2012 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

10、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掌握情况。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教育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其所著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一书中,对“生物起源说”进行批判,从心理学

11、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苏联的教育研究者对前两种教育起源说进行批判,他们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熟悉程度。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 7 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

12、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接受女德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其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地被轻视。比较夏代、商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也有较明显的计划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曰泮宫。”大学的教育,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古代,“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为小艺,是西周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

13、程。【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孟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事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孟子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但同时,孟轲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

14、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其二,“性善论”还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揭示了人之“故”。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尽管他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恻隐、羞恶、辞让、是

15、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实现,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靠学习与教育,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孟轲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孟子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题中原始材料充分反映了孟子教育学说的“内发论”特点。孔子的思想不具备这样鲜明的特点,荀子的教育思想属于“外铄论”,而庄子是反对传统的学问之道的。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

16、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孔子的教学方法之“启发诱导”的掌握。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教育思想之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其教育内容的科学价值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儒家则重视的是以仁、礼为中心的人伦教育,忽视的是科学技术教育。【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庸教育思想的熟悉程度。中庸对古代

17、教育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和途径,朱熹曾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重要规定,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先秦墨家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墨家所倡导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和“尚贤”。科学和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

18、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是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

19、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是学记对于循序渐进原则的阐述;“当其可”是学记对于及时施教原则的阐述,是说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盈科而后进”是孟子对于循序渐进原则的阐述,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孟子认为,读书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入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而教学也应当像流水那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的知识的连续性,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荀况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与看法。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

20、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即君子的学习,进入到耳朵,明通在心,灌注在全身,表现在行动上。“入乎耳”指的是“闻见”,“箸乎心”指的是“知”,“布乎四体”指的是“行”,“行乎动静”指的是贯通到全身,并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荀子尤其强调闻见,以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于“天官之当簿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王充“论学习”的有关知识。王充强调“以心原物”“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

21、意”。王充认为,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要使立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出,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

22、入仕途径,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在元光元年(前 134 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的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武帝时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察举科目也于“贤良”之外,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在选举考试中,儒家学者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举“孝悌力田”之举。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根

23、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举孝廉原为两个科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举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太学”。元朔五年(前 124 年),汉武帝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

24、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无神论著作论衡。【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加以录用,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上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任官唯贤。这是董仲舒为了克服官吏任用过程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提出的,是对官吏管理和选拔的规定,标志着汉代选仕制度的一大改进。【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鸿儒”为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有自己的见解的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静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王充的培养目标为:第一是“鸿儒”;第二是“文人”;

25、第三是“通人”;第四是“儒生”。他认为死守章句只能培养“章句之生”,对社会没有用处;只有培养博古通今、著书立说的“鸿儒”,才对社会有好处。这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考试的方法。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

26、能力,也较为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生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策问,相对较为高深,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具体办法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的好方法。诗赋,命题创作诗词,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教育史常识的识记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成为当时最为显著的官学机构,分科设学是其主要特征。元嘉十五年(438 年) ,文帝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儒学馆;翌年,立玄学馆、史学馆、文

27、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这一举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研究辞章的文学与研究经术的儒学并列,不愧是古代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国子学是西晋专门创办的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这是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成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创立国子学,咸宁四年(278 年)确定了国子学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 1 人,助教 15 人,以教国子学生。惠帝元康三年(293 年) 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上的子弟方能入学。国

28、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规定教师工作的三项任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三项中最主要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都要贯串“传道”,为“传道”服务。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其文字表达比较概括,比较明确,有主有次,一经提出,便流传为共知的名言,也为以后的教师所接受。韩愈主张以“道”为求师的标准,即所谓“学无常师”,凡有道就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社会上有道的人不少,皆可以为师,求学的范

29、围就不应受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他所言的“道”绝非道理、天理与礼法,而是“仁义”,这是因为韩愈以儒学卫道者自居,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反对佛老学说,强调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发扬儒学传统的重要性,主张复兴儒学,提出把儒学所维护的封建伦理纲常作为治国、修身、论事的最高准则。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30、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也较为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生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策问,相对较为高深,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具体办法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的好方法。诗赋,命题创作诗词,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策论和诗赋。【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唐代官学体系的熟悉程度。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31、,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弘文馆、崇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意为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其中,“六学”具体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C

32、【试题解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二是乡贡(由州县选送)。报考时间大约是从每年的十月一日开始。报考的办法是,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业成者。中央官学的学生,由国子监祭酒负责选拔,地方官学的学生,由长史负责选拔。这是科举制的特点之一。相对而言,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察举制作为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从汉武帝时开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设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目的在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成

33、为汉代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是指 750 年设立的广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都属国子监管理。唐朝对“六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招收学生的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唯广文馆生不受年龄限制。【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2 【正确答案】 错误。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是作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提出的,其本意并非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师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

34、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相长有本意和引申义之分,题目所指为引申义,并非本意。【试题解析】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故属于高频考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3 【正确答案】 错误。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

35、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否则就是背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荀况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况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荀况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 ;教而不称师,谓之

36、倍(背) 。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他。荀况的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34 【正确答案】 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7、。(3)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 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孔子教师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孔子有关教师问题的论述是从教师如何注重自身修养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两方面展开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师思想的基础。考生应该从“教师自身修

38、养”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这两个方面答题,并能就上述方面略作展开。【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5 【正确答案】 (1)代表农民与小工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2)以教育为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3)培养能实现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具有 “德行”“言谈”“ 道术” 三方面素质的“兼士”。(4)注重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的教育内容。(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自诩“鄙人”“贱人”,其思想倾向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避害,

39、教育则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一批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人才;他强调科技和技术的教育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提出“主动”“创造”“实践”“量力”。【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36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使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 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 ,如孔子的“

40、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中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 等思想。(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施行“有教无类” ,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学于平民。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 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播学于四夷。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起了积极作用。(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孟子提出“ 性善论” ,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41、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 。(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提倡“兼爱” 的思想。综上所述,先秦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而,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思想

42、。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 ”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又宣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不必接受教育,或不能接受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 并不是真正的平等。【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先秦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体现了平等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

43、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孟子提出“性善论”,体现了平等的教育思想。孟轲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尽管他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可能不等于实现,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靠学习与教育,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孟轲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墨子提倡兼爱的思想和主动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平等的教育思想。墨子认为,学习要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03 222-2-2017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2 Reference benchmarking and KPIs for High .pdf ETSI TS 103 222-2-2017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2 Reference benchmarking and KPIs for High .pdf
  • ETSI TS 103 222-3-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3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pdf ETSI TS 103 222-3-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3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pdf
  • ETSI TS 103 222-3-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3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_1.pdf ETSI TS 103 222-3-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3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_1.pdf
  • ETSI TS 103 2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4 Reference benchmarking for IPTV Web TV an.pdf ETSI TS 103 2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4 Reference benchmarking for IPTV Web TV an.pdf
  • ETSI TS 103 2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4 Reference benchmarking for IPTV Web TV an_1.pdf ETSI TS 103 2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Reference benchmarking background traffic profiles and KPIs Part 4 Reference benchmarking for IPTV Web TV an_1.pdf
  • ETSI TS 103 223-2015 MDA Object-Based Audio Immersive Sound Metadata and Bitstream (V1 1 1)《MDA 基于对象的音频音效元数据和比特流 (V1 1 1)》.pdf ETSI TS 103 223-2015 MDA Object-Based Audio Immersive Sound Metadata and Bitstream (V1 1 1)《MDA 基于对象的音频音效元数据和比特流 (V1 1 1)》.pdf
  • ETSI TS 103 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A sound field reproduc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testing including a background noise database (V1 2 1)《语音和多媒体传输.pdf ETSI TS 103 224-2015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A sound field reproduc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testing including a background noise database (V1 2 1)《语音和多媒体传输.pdf
  • ETSI TS 103 224-2017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A sound field reproduc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testing including a background noise database (V1 3 1).pdf ETSI TS 103 224-2017 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 (STQ) A sound field reproduc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testing including a background noise database (V1 3 1).pdf
  • ETSI TS 103 235-2015 Reconfigurable Radio Systems (RR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high level procedures for operation of Licensed Shared Access (LSA) in the 2 300 MHz - 2 400 MHz ban.pdf ETSI TS 103 235-2015 Reconfigurable Radio Systems (RR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high level procedures for operation of Licensed Shared Access (LSA) in the 2 300 MHz - 2 400 MHz ban.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