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84259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不重视人文学科的是(A)经验主义课程论(B)要素主义课程论(C)永恒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2 关于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的共同之处,不正确的是(A)都认为课程要根据儿童的需要来确定(B)都主张课程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C)都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D)都反对人文学科3 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领悟的课程是(A)学生在课堂上实际领悟到的课程(B)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C)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D)教师和学生领悟的隐性课程4 下列不属

2、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A)课程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主题自由,形式多样(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5 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指的是(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6 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生活课程7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选修课

3、程(D)活动课程8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最大分歧是(A)是否分科(B)是否过细分科(C)是否传授知识(D)是否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9 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B)广域课程(C)学科课程(D)核心课程10 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这是(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必修课程11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12 下列不属于分科课程优点的是(A)注重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B)有

4、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C)分科比较详细,使得各学科区别鲜明(D)学校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13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主要共同之处在于(A)都强调儿童的活动(B)都反对学科中心(C)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D)都以儿童为中心14 综合课程不包括(A)广域课程(B)融合课程(C)核心课程(D)潜在课程15 在课程体系中,属于课程的总体规划的是(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指导16 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的根本要素是(A)课程计划(B)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D)课程标准17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

5、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18 影响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A)学校(B)教师(C)教材(D)学生19 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特别强调(A)目标对课程的主导(B)教师对课程的执行(C)专家对课程的设计(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20 关于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A)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B)背景、投入、过程、成果(C)确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成绩、比较成绩与标准、确定两者差距(D)观察、探究、解释、评价21 关于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

6、是(A)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B)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基础(C)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D)培养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2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三个领域(A)知识(B)认知(C)情感(D)动作技能23 “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结果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24 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着重采用的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25 “教育评价的历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方

7、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的历程。” 这句话反映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应答评价模式(D)CIPP 评价模式26 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课程变革的作用是(A)直接推动作用(B)间接推动作用(C)不起作用(D)反作用27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变革的着眼点是(A)学生身心发展特点(B)学生的需要(C)学生的全面发展(D)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8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即把课程管理权赋予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A)教学班(B)年级(C)学校(D)社区29 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的是(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阶段

8、以分科课程为主(C)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为主(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0 课程标准就是教学大纲。31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的评价。三、简答题32 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3 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必答题34 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一谈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制度、课程)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的把握程度。要素主义是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也

9、称传统主义或保守主义,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化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应以文化要素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永恒主义是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的教育思潮,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变化的说法,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永恒的学科就

10、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可见,要素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都是重视人文学科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是不重视人文学科的,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1、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流派的把握程度。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反对把教材当做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存在主义课程论也主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在对待人文学科的态度上,存在主义课程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并不看重人文学科。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课程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情况。美国学者古德

12、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3)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或称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

13、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是以学科逻辑来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有助于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遗产;容易组织教学和评价。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科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另一种名

14、称;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课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

15、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综合课程、生活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课程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课

16、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的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强调知识的统一性,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体验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可见,两者的最大分歧是分科是否过细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知识的发展逻辑和人的认识规律安排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学习,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活动课程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有

17、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增强他们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课程评价侧重课程对兴趣和需要等的满足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都属于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旨在克服学科课程的缺点,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并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显然,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评价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

18、型尤其是综合课程的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程而言的,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只是划分的标准不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是必修课程也可以是选修课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

19、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核心课程指的是对所有学生都必要的、且也是必修的学科领域;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则是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尤其是分科课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分科课程是与综合课程相对的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是指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

20、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分科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选项 C,分科详细恰恰是分科课程的缺点,容易切断知识的整体性并造成某些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

21、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综合课程也强调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反对学科中心,只是反对分科过细。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尤其是综合课程的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

22、穿插进行;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选项 D,潜在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23、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课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计划的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专业的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泰勒的课程原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泰勒原理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

24、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取向的把握程度。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种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主要有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互相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正确答

25、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从实施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学生和校长,其中教师的力量是导致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投入感、合作的工作关系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信息科技时代,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校长是教师群体动力激发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把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1

26、)学校应努力达到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可见。目标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A。【知识模块】 课程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把握程度。泰勒的课程原理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预先确定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来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可以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27、、教学目标三者关系的把握程度。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课程目标中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常识的把握程度。布鲁姆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

28、梯关系,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观强调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要求脱离一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提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4

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对预定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即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来判断实际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及程度,该模式侧重于对课程实施后所达到的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题中这句话是泰勒对他的目标课程评价模式的表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对预定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即根据预定的教育目

30、标,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来判断实际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及程度;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正是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评价类型,它要求脱离预定目标,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应答评价模式是通过评价者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人员接触,了解他们的愿望,然后把它同实际活动进行比较,对教育决策或方案作出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回应,以使教育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CIPP 评价模式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价模式,包括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i

31、nductEvaluation),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往往能敏感地反映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课程的改革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课程2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2、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课程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课程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新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设置为主,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课程二、辨析

33、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0 【正确答案】 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大纲就是课程标准。【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是关于课程、教学理

34、念的深层次变革。我们应该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高度来理解课程标准。【知识模块】 课程31 【正确答案】 错误。课程评价除了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这两种评价是同等重要的。并且,评价者可以利用这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完善和提高课程质量。【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理解程度。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可见,虽然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认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知识模块】 课程三、简答题32 【正确答案】 关于课程

35、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1)大教学小课程观。这种观点在苏联教育家和我国的部分学者中比较普遍。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这时的“课程”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2)大课程小教学。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普遍。这一观点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泰勒的课程原理就把教学包括在课程之中。这两种观点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课程和教学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学者对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关系

36、的观点,能阐明这两种观点即可。【知识模块】 课程33 【正确答案】 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课程评价的调控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地运用课程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

37、性的功效和能力。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功能的理解程度。首先要回答课程评价的概念,然后分别阐述课程评价的各项功能。【知识模块】 课程必答题34 【正确答案】 2001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揭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在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政治因素首先,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

38、要求,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课程目标的政治选择和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政治性实际上也体现着课程目标的政治制约性。其次,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渗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第三,政治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否则,统治阶级很难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经济因素首先,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其次,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着课程变革。课程变革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相适应,也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

39、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3)文化因素首先,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其次,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着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第三,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并在尊重各少数民

40、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4)科技革新首先,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其次,科技革新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第三,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其次,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变革必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考查学生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关注程度。对于此间魉首先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常识,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时间、文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次,回答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关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可以结合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一部分来理解。这样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给予回答。【知识模块】 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