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84453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6 及答案与解析1 简述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类型。(中财 2010 年研)2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式。(北邮 2009 年研)3 简述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山大学 2008 年研)4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厦门大学 2010 年研;华中农大 2010 年研)5 设计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北航 2009 年研)6 根据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观点,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外经贸大学 2009 年研)7 公共政策前景预测结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暨南大学 2011 年研)8 政策评估的主要内容。(华南师大 2013 年研)9 简述

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积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研)10 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东北财大 2016 年研;北航 2010 年研)11 简述行政决策的类型。(北邮 2010 年研)12 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南开大学 2011 年研)13 西蒙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提出的批评及其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中山大学 2006 年研)14 比较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说明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和特点所在。(北大 2006 年研)15 举例说明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的方式。(北航 2009 年研)16 结合实际谈谈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山大学 2010 年

3、研)16 北京 APEC 会议期间,政府采用了车辆限行、企业停产或限产等强制性措施。再加上天气条件的配合,保证了会议期间空气质量的优良。但其与 APEC 之前几乎成为常态的恶劣雾霾天气形成强烈对比,民众将其戏称为“APEC 蓝”。APEC 期间政府环保政策以强制性工具为主,平常时期的环保政策则包含税收、罚款等激励性工具及排放标准、市场准入(如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钢铁企业的技术与规范标准)等强制性工具。(北大 2015 年研)请根据教科书关于不同政策工具特征(优势和劣势)以及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等相关理论,对“APEC 蓝” 的出现及平常时期政策效果欠佳的可能原因进行讨论。答题说明:17 此题为相对开

4、放题目。答题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尽量深入地讨论。18 由于没有实地调研做基础,这里的讨论只需尽量考虑中国现实情况及环保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19 非程序化决策(东财 2011 年研;华南理工 2010 年研)20 确定型决策(东财 2014、2012 年研)21 风险型决策(东财 2013 年研;南航 2013 年研)22 决策民主化(东财 2011 年研;对外经贸大学 2010 年研);行政决策民主化(东财2009 年研)23 头脑风暴法(人大 2016 年研;福建师大 2014 年研;武大 2013 年研)24 德尔菲技术(华中农大 2010 年研);德尔菲法(江苏大学

5、2015 年研;中国传媒大学 2008 年研)25 行政执行(对外经贸大学 2013 年研;北理 2006 年研)26 行政执行能力(燕山大学 2011 年研)27 行政执行方式(中国传媒大学 2012 年研)28 行政强制执行(北邮 2007 年研)考研(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6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1)公共政策的性质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包括:价值相关性。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的社会价值的分配。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

6、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2)公共政策的分类从层次上看,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元政策即指制定政策的政策,侧重于价值陈述,强调规范与引导政策制定行为本身的准则与指南。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的针对全国所有机构的根本指导原则;另一类是规范某一领域各部门开展实际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元政策为所有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基本政策则侧重于目标陈述,为相关范畴内的所有的具体政策规定总目

7、标。凡是在元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范畴以外的政策,都可归人具体政策。着眼于时间与行动的归属,可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准备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的政策涉及由谁采取行动或怎样采取行动。因此,程序性的政策有时并无实质性内容,而仅仅是对某些行政机构的行政行为的一种规范。但程序性的政策有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后果,因为它十分关心怎么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才有利于政策兑现。基于政策的影响,可分为分配性的政策、调节性的政策、自我调节性的政策、再分配性的政策以及规制政策。分配性的政策是当政策涉及相关群体的利益时,受益人是特定的群体;调节性政策与限制和约束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有关。这类政策强调约束受调节个人

8、与群体的行为,约束他们的自由与权力。它与分配性政策相反,分配性政策一般是着眼于增加相关个人与群体的自由与权力。自我调节性或再分配性政策与调节性政策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也要对某一事物和受调节对象进行约束或控制。但自我调节政策还可保护和促进受调节对象的自身利益,这一点与调节政策不同。依照分配对象的特性,可分为物质性的政策和符号性的政策。物质性的政策是将实际有形的资源或实质性的权力提供给政策受益人,或者是将不利的条件加之于损益人。符号性政策所能分配的是“无形的许诺” ,很少对受益与损益的相关群体产生实际效果,对人的行为很少产生影响。根据涉及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涉及集体利益的政策和涉及个人利益的政策。集体

9、利益的政策的性质是不可分的,倘若他们提供给某个人,就必须同时提供给全民。私人利益的政策是可分的,在单个的受益人身上发生作用。2 【正确答案】 公共决策过程模式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决策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和混合扫描或综视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通常又称科学决策模型。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杰里米.边沁、泰罗等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决策有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即谋求最大利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选择,即从全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0、。理性决策模型把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型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预测后果。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决策方案进行评估,预测执行该方案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及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分析比较。决策者将各个方案进行一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排列出先后顺序。选择最优方案。决策者在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取

11、其中一个预测结果与目标最为一致的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佳方案。在上述六个步骤中,作为决策者的人始终是理性的,每一步活动都是理性的活动,整个决策过程都是理性化的。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型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模型。但是,决策活动是一项非常现实的活动,它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人们很难严格地遵从这一模型。(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他对理性决策的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所以他的理论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型理论。按照西蒙的理解,决策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应该包括整个决策过程。这

12、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找到可能的决策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他把第一阶段称之为“情报活动” ;第二阶段称之为“ 设计活动 ”;第三阶段称之为“抉择活动”;第四阶段称之为“ 审查活动”,有时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虽然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关键性的是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则次之。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就一般意义七而言的。西蒙认为,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诸阶段是互相交织的。一般说来,“情报活动” 先于“设计活动”,“ 设计活动”又先于“抉择活动 ”。然而阶段循环所提示的

13、序列要复杂得多,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例如设计阶段可能需要新的情报活动;而任何阶段中的问题又会产生出若干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有各自的情报、设计和抉择的各个阶段。(3)渐进决策模型这一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Lindblom)提出的。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理性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合的错综复杂、不断探索的过程。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人们的决策活动是在边行动、边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案之后才去

14、行动。相反,人们在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时便开始行动,通过“走一步,看一步” 逐渐明确行动的目标并形成或完善行动的方案。另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如果一个利益集团在社会中乃至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那么它在这种价值分配中则占有更多的份额,反之,则占有更少的份额。因此,决策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个决策者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4)混合扫描决策

15、模型该模型又译为综视决策模型,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阿米泰.埃特奥尼(Amitai Etzioni)提出。他通过对大量社会管理活动的研究,发现理性决策的理论模型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渐进决策的理论模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出于对人类决策活动规律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论概括的考虑,埃特奥尼提出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混合扫描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换言之,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虽然都有其不足之处,但也都有其合理之处。问题不在于这两种决策方法是否有用,而在于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在相当部分决策中

16、,都不是单纯的理性决策方法和单纯的渐进决策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做出决策。3 【正确答案】 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 假设提出来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环境条件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作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

17、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代替。(2)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 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西蒙还提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 ”原则。影响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其个人的行为表现,如态

18、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3)理性组织决策理论理性组织决策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 J G马奇。这一理论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给个人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4)渐进决策理论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 CE 林德布洛姆。其理论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做渐进的改变。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

19、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应大起大落,否则会危及组织内的稳定,给组织带来结构、心理倾向和习惯等的震荡和资金困难。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资源的匮乏,也使决策者不可能了解和思考全部方案并认识每种方案的结果。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这一理论说明,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应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5)非理性决策论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 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 V帕累托等。该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情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

20、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4 【正确答案】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如下:(1)问题界定。政策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情况或“事实” ,而且也是一种感知活动的过程,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观)。在问题界定的过程中,要注意被分析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把所有问题看成一个整体,把被分析的问题看作所有问题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放在问题系统中去加以考察。(2)标准设立。为了比较、测量和选择备选方案,必须设立相关的评估标准。通常使用的标准有:成本、净收益、效果、效率、公平、容易管理、合法性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等。(3)方案

21、搜寻。尽可能考虑备选方案的广泛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决策者自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的思想也可能是有用的。同时,非行动的备选方案和现状的最小变化的备选方案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系列备选方案包括作为基本案例的现行的政策,通过将其他政策与现行的政策比较,就有可能决定一个新的政策是否更好,并估计可以期待的改善有多大。(4)结果预测。政策未来或政策结果的预测是政策分析过程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它构成政策方案的评估、比较与抉择的基础。对政策的未来或结果的预测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政策分析能否成功以及政策执行能否取得预期结果。通过预测,可以获得有关政策方案的前景及结果的信息,加深对政策问题、目标和

22、方案的认识。(5)方案抉择。根据预测的结果,对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并作出抉择。必须对备选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政治一行政可行性方案加以比较。根据分析者与当事人的不同关系,评估的结果可以表述为一系列的备选方案。此外,还有标准的列举和一个关于每个备选方案满足标准的程度的报告。在结果的表述中,标准的顺序、备选方案的前后次序以及留给不同方案的余地都有可能影响决策。(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规划和政策评估(结果评估)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政府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态势,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策问题,及时、正

23、确地制定政策方案。而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成现实,则必须靠有效的政策执行。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因素,使得政策方案被误解、曲解、滥用或执行不力,直接影响了政策执行结果。因此,必须对政策执行过程加以监测,以保证正确的政策能得到贯彻实施,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7)结果评估。即使一项政策被执行之后,仍然会产生诸如政策问题是否已被恰当地解决了以及被选中的方案是否被恰当地执行了一类的问题。这要求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对政策及项目加以监控,以保证它们不被任意改变和偏离原来的目标;必须测量它们现有的效果,看看是否取得预期的结果,以决定它们是否继续、修正或终止。5

24、【正确答案】 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是决策者期望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为了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必须达到以下要求:(1)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不能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在目标表述上,其内涵和外延都应当科学界定。具体地讲,词义要确切,是单义性的理解;实现要求与约束条件都要具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目标量化。(2)政策目标具有前瞻性。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地预测问题的发展动向,掌握问题发展的各种可能趋势,使政策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政策目标的规定高于现实水

25、平,才能对政策参与者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3)政策目标具有可行性。政策目标单有前瞻性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使政策目标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基础上。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和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期望与要求等。政策目标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是经过主观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避免政策目标偏高或偏低。(4)政策目标具有协调性。现代政府决策往往是复杂的多目标决策,同时要实现多个目标,其中有主要目标,也有次要目标;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有定性的目标,也有定量的目标;有相互补充的目标,也

26、有相互对立的目标。政策目标的协调,是要强调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巩固它们之间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避免它们之间的冲突性。(5)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现代政策系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系统。除有总体目标外,还有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在由总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组成的分层目标结构中,实现上一级目标的手段,往往是下一级的目标,或者说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手段,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目标手段链。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避免目标异化为手段,或手段对目标的胜利,又要避免目标置换;既不能用高层次的目标代替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也不能用本层次的目标去干涉低层次的目标。6 【正确答案】 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

27、和实施公共政策,以政策、法规及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与市场决策相比,公共决策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这非但不能起到补充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失灵,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灾难,这是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表现。按照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看法,公共决策失误或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来说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肯尼思.阿罗所提出的“阿

28、罗不可能性定理” 已表明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总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这些个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据不同的标准而分类的。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 缔约 ”过程。(2)即使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投票规则) 因其各自的缺陷而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制是现代国家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的决策体制,它较之于独裁制或专制体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更合理的决策体制。但是,按照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分析,

29、这种民主制是很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不民主的。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沟通个人与集体,因而十全十美的民主政治是不存在的” 。韦默和维宁指出,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间接(代议)民主制,都有其内在缺陷:前者中固有的问题有周期循环或投票悖论和偏好显示是否真实;后者中固有的问题主要是被选出的代表由于其“经济人” 特性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选民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民却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投票规则或表决方式,如一致通过、过半数、相对多数、绝对多数、三分之二多数等也远非是完美的。例如,多数原则不可能是完全民主的,它将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一致同意原则的决策

30、成本太高,容易出现议而不决,贻误时机。即使按照多数原则做出的决策也未必反映大多数人的偏好。(3)信息的不完全、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 、沉淀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信息的不完全。决策信息的获取总是困难而且需要成本的,选民和政治家所拥有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公共政策议程确定的偏差或不当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受到大众传媒报道强烈影响的某些政策议事日程不必然与作为合理寻求改善社会福利方法的公共政策的概念相一致;受领导人强烈偏好影响和受利益团体影响后所确立的政策议程,未必是解决公众所迫切关心的社会问题。投票人的

31、 “近视效应”。由于政策效果的复杂性,大多数选民难以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因而着眼于近期的影响,考虑目前利益,而政治家或官员由于受选举周期或任期的影响,他们的时间贴现率要高于社会时间贴现率,其结果通常是在政治家或官员的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产生明显的脱节。为了显示政绩,谋求连任或晋升,他们就会迎合选民的短见,制定一些从长远看弊大于利的政策。这种现象被费尔斯顿称为“ 政治过程中固有的近视 ”。沉淀成本和先例。政策方案及项目一旦执行,便需投入成本。若要中止一个错误或不理想的方案或项目,有关的当事人就会以沉淀成本为由反对中止该方案或项目。此外,先例也常常为提案者提供机会去获得公众对其提案的支持,通过诉

32、诸过去明显类似的政策案例,使不合理的提案获得通过。(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包括:政策的形成、类型、渊源、范围及受支持的程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团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凡此等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7 【正确答案】 公共政策前景预测结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测准确程度的有限性所有政策预测的准确程度都是有限的。预测的准确性受到许多因素的

33、制约,如问题的性质、资料或数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预测的时限、脉络背景、体制、预测的方法、技术、模型及其包含的假定等。在当代,社会或政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多变和相互连接,这使得预测的准确性更容易出现偏差。在实际预测活动中,无论是对单个政策实施结果的预测,还是对由许多复杂的政策构成的政策群落运行结果的预测,其准确性都非常有限。(2)预测形式和方法的相对性不同的政策预测形式和方法的效果都是相对的。人们总是认为预测的不准确性是由于预测方法的简单所造成的。但是,采用由上百个变量构建的模型所进行的复杂的预测,其准确性一点也不比采用单个变量进行趋势外推的相对简单的预测来得高。相反,有时运用简单的模型作预测比起运

34、用复杂的模型来似乎更有优势。因为,偏爱建立和使用复杂模型的人常常失去直觉的敏感性,而专注于技术。同时,各种机构做出的预测的准确性程度也不同,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所做出的预测的准确性程度更高一些,政府机构和商业部门所做出的预测的准确性程度低一些。此外,预测的准确性并不与技术或方法的定量化程度成正比,专家的直觉预测有时候比技术成熟的复杂模型所做出的预测还要准确。(3)预测过程受背景因素的制约性任何政策预测分析都会受到背景因素的制约。通常认为预测就是在过去的趋势和目前的状况与未来的结果之间找出因果联系或类比关系。其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化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并不是一个没有巨大变化的平滑过程。在

35、预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三个背景因素:机构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各种机构中激励机制是机构背景差异的重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预测的准确性往往大于企业或者政府机构。预测的时间背景 (往往是用进行预测的时间长度来表示,如三个月、一年或者五年)也影响着预测的准确性。一般时间越长,预测越不准确。预测的历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测的准确性。最近时期的相对更大的复杂性降低了预测的准确性。总之,预测在实践中总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对于简单的单变量预测模型,还是对于有几百个变量的复杂模型。复杂模型因为要考虑到一些对外界变动极其敏感的变量,所以常常导致比简

36、单模型有更大的局限性。存在的局限性使预测不准确,其原因复杂多样,而且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可以通过对引发误差因素的控制,把局限性减少到所需要的范围之内。8 【正确答案】 政策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政策体系、政策过程(或其中某一组成部分)的状态或质量。行政机关推动的政策评估,即“行政评估” ,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类型。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行政评估的内涵行政评估是指由行政机关,即政府所推动的政策评估活动。这种评估主要是由政府内部的财务、法规或者政治监督部门、专门的行政部门、立法部门或者司法部门来实施的。财政部门往往推动很大一部分,如公共工程,还有监察部门直接

37、对效果进行评估。偶尔也由政府聘请政府之外的专业组织甚至私人顾问来进行评估。(2)行政评估的内容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结果,其中以政策结果最为重要。政策结果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的影响。政策产出所指向的人口或受益者接受政府给予的财货、服务或资源;而政策影响指政策执行后造成的有形与无形、预期与非预期的实际情况的改变。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方面,政府进行行政评估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评估来检查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主要是效率,即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的,政府是否使用了最小的成本或者尽最大努力减少了给公众施加的负担。政府推动行政评估的最终原因是政府可能面临着改进效率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年度预

38、算的编制和审计过程。行政机关所推动的政策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效率,对各个部门乃至部门内部分支机构甚至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3)行政评估的具体内容按照评估的形式,行政评估的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政策投入评估。这是所有评估中最基本的评估,是效率评估或者质量评估的基础,内容主要是测算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投入的总量。投入包括人员、办公设施、通讯、交通等所有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所有投入都需要用货币来表示。政策绩效评估。主要用来测算政策的直接结果,如建立了多少学校、医院等。绩效评估的直接目的是评估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到底实现了什么,同时也成为更为复杂的评估方法。效能评估。主要是比较政策目标和政

39、策效果。效能评估的结果可以用来对改进政策提供建议。它与简单的投入评估和绩效评估相比,所涉及的信息要复杂得多,因此其完成也要困难得多。效率评估。主要是比较政策投入和产出,通常是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主要用来评估政策实施的组织方法,包括为了实施政策所指定的规则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发现实施过程是否可以更加合理化和提高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实施过程通常被分解为不同的任务,然后分别评估其效能、效率。从实践过程来看,许多行政评估方法都是从企业的评估方法中借鉴过来的;从实践结果看,由于政策目标不明确、多目标并且目标之间优先次序的不明确等因素的作用,行政评估的效果受到局限。9 【正确答案】

40、 (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发生作用或者客观的政策环境自身的变化,使原来的政策问题发生了改变,或者解决了,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这就需要依据新的政策环境和变化了的政策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的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

41、演化的。当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目标、功能、环境等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使之更加完善。(2)公共政策调整的积极作用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的有限性特点以及政策环境的动态发展性,决策者的创新性再强,其所制定出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可能是不适时宜的、不完善的。因此,必须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适时地调整公共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项政策要达到既定目标,发挥出原先规划设计的功能,就必须遵照既定的程序正常运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使政策运行出现无序状态:一是政策

42、执行的主体之间出现矛盾与意见分歧;二是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发生矛盾,出现冲突;三是几种政策交叉在一起,相互摩擦。这时,就需要暂时中断政策的实施,对政策主体内部关系、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几种政策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使政策有序地运行。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公共政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必须具有空间和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政策调整使公共政策的合理内容在变动中得以保留,适度的调整政策既可保证政策的动态发展性又可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10 【正确答案】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

43、一种政治(或政策) 行为。政策终结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束过程,而是一种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由于政策终结涉及一系列的人员、机构和制度等复杂因素,因此,政策终结会碰到许多困难或障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时会表现的尤为明显。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政策受益者。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损失。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的被终止。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

44、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愿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机构的惯性。当不同的机构相互配合并开始执行某项政策时,一种惯性就产生了。机构的惯性使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果要想修改其方向或让其停下来,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做到。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生存的能力很强,当政策终结危及到组织机构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结构,想方设法地延续政策终结的进程,给政策的及时终结带来消极影响。机构的动态适应性。机构本身有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可以随着环境和需要

45、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能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3)行政机关的联盟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这种执行政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一旦它们结成一个共同体,就能有效地威胁政策终结行为” ,使政策终结无法进行。这是因为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政治活动,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4)利益集团的阻碍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

46、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证明,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大,他们总能左右公共政策,他们和政治家、政府官员互相利用,形成一个“铁三角” 。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终结更加困难。(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许多政策的终结行为因此受阻于法律

47、的滞后性。(6)社会舆论的压力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公共舆论,会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在当代,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舆论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因此,西方国家称公共舆论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 。(7)高昂的成本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有时,在短期内终结一项政策的花费要比继续这项政策的花费多。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

48、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有得到回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政策投入的成本越高,终结者下决心终结的难度就越大。此外,终结有风险,对终结一项政策后的结果不确定,这也是政策终结的障碍之一。综上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障碍(逻辑上的障碍),包括人们害怕变革的心理,沉淀成本的存在,政策受益者的心理抵抗,机构的持久性,政策终结自身的成本和法律程序上的障碍。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障碍(非逻辑上的障碍) ,包括政府决策者责任的缺失,利益集团的寻租,舆论的被操纵。对于这种障碍,可以通过提

49、高行政者的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立法和监督来减小其作用力。11 【正确答案】 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包括:(1)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依据主体地位的不同进行划分)国家决策是由中央政府做出的决策,凡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行政管理法规,处理全国性的和对于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以及其他只适宜由中央统一处理的行政管理问题,都只能由中央政府做决策;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地方性行政管理问题做出的决策,则属于地方决策。(2)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依据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不同进行划分)战略决策是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重大决策,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战役决策是为战略决策所制约并为之服务的局部性或阶段性决策,是战略决策的延续和指令化;战术决策则是有关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技术性问题的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依据决策条件和决策对象所处状态的不同进行划分)确定型决策是指面临确定的条件和环境,各种不同方案的结果也是确定的,因而可按要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在面临不可控状态的同时,所拟定的各种方案在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但各种方案后果的概率可以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