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传播史(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昭文新报2 汇报3 述报4 循环日报(人大 2007 研;南京大学 2007 研;郑州大学 2006 研;华中师大2005、2004 研;山东大学 2005 研)5 王韬(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研;山东大学 2008 研;兰州大学 2007 研)6 弢园文录外编(北大 2007 研;人大 2004 研)7 中外纪闻8 强学报9 时务报(南开大学 2006、2004 研)10 梁启超(中国传媒大学 2005 研;兰州大学 2001 研)11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湖南大学 2004 研)12 知新报(复旦大学 2007
2、研)13 康有为14 国闻报(复旦大学 2012 研;北大 2008 研)15 严复16 湘学新报17 湘报(湖南大学 2007 研)18 谭嗣同19 “报章文体 ”(南开大学 2009 研)、时务文体(华师 2013 研;复旦大学 2013、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 2012 研;山东大学 2007 研)20 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南开大学 2011 研)21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活动。(湖南大学 2010 研)22 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华科 2005 研)23 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意义。(华中师大 2010、2004 研
3、)24 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华科 2002 研)中国新闻传播史(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 年 8月 8 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 【正确答案】 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 年 6 月 16 日创刊,创办
4、人容闳。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 9 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 1875 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3 【正确答案】 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 1884 年 4月 18 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 4
5、 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4 【正确答案】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 年 2 月4 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为办报宗旨,
6、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 ,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5 【正确答案】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
7、7 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 1869 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 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 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6 【正确答案】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
8、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 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7 【正确答案】 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 年 8 月 17 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 年 12 月 16 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
9、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拾议一变”。1896 年 1 月 20 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 18 期。【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8 【正确答案】 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 年1 月 12 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
10、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 。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 3 期就夭折了。【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9 【正确答案】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 896 年 8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总主笔。1898 年 8 月因易名而终止。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
11、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 43 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 17 万份。【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0 【正确答案】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从 18
12、95 年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起进入报界,初露锋芒。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他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大力宣传变法,名噪一时,把时务报办成了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梁启超从 1895 年主编万国公报至 1922 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 27 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 17 家,撰写各类文字 1400 万字。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
13、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1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 、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 ”,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2 【正确答案】 知新报是维
14、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 年 2 月22 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该报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 1898 年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里,知新报是国内惟一一家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成为同封建顽固派做斗争的惟一报刊。1901年 1 月 20 日知新报自动停刊,总共出了 133 期。【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3 【正确答案】 康有为是我
15、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18951896 年,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宣传变法思想,随后在广东指挥时务报的筹办工作。1897 年,在澳门与富商何廷光创办知新报。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建立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 30 多种报刊。康有为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4 【正确答案】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
16、 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 ,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该报作为日报,重视国内新闻,特别是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1898 年 3 月,名义上卖给日本人,故能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得以报道戊戌政变的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
17、新志士的暴行。1899年 2 月以后,该报真正开始由日本人主办。【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5 【正确答案】 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 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1897 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
18、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 国闻报 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6 【正确答案】 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 年 4 月 22 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掌故学(后改为时务学)、史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从
19、第21 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 45 册,于 1898 年 8 月 28 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7 【正确答案】 湘报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维新派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1898 年 3 月 7 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的创刊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
20、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 年 10 月15 日湘报被查禁,共出 177 期。【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8 【正确答案】 谭嗣同是维新运动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重视报刊的作用,称其为“民史” 、“民口”。他是湘报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撰稿人,也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他大力提倡新政,强调维新团体的组织和建设,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民权,主要作品有湘报后叙、论湘粤铁路之益、治事篇等。【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9 【正确答案】 “ 报章文体 ”即时务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
21、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后来梁启超在 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 新民文体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 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0 【正确答案】 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由于儋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1)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
22、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 2 题答案)(2)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 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1 【正确答案】 梁启超曾先后参与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时报、政论、国风报、国民公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
23、活动,在维新派报刊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时务报。(1)资产阶级维新派于 1895 年 8 月 17 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万国公报每两天出版一期,版式与京报相似,但不署出版时间及地点。由各报房的报贩在递送京报时免费附送给在京的“王公大臣” 及“士夫贵人”等各级官绅阅读,起初每期送出千余份,以后最多送出 3000 份左右。(2)1896 年 8 月 9 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时务报每期约 30000 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
24、撰工作,每天除撰写 4000 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 20000 多字的文稿。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 43 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梁启超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
25、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 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 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尤其是梁启超撰写的文章,更是风靡一时,以至于“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3)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也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 年病逝北京。回顾梁启超
26、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 1895 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 1922 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 27 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 17 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 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2 【正确答案】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之滥觞,可追溯至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但是,直至 19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才开始发展起来。19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登上了已经被在华外人垄断的报坛,在神州大地上创办
27、起了一批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1)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3 年 8 月 8 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2)上海自从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国人在这里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1874 年 6 月 16 日创刊的 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9月 1 日,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以
28、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聘朱莲生为主笔,并于 1875 年 7 月 16 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勉强维持至年底,朱莲生辞职,益报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1876 年 11 月 23 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取名新报的国人自办报纸,日出对开 l 张,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初创时中英文合刊,翌年 6 月 11 日起改为纯中文报纸。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 ,规定凡“疾世愤时 ”之作一律
29、不予发表。 1882 年 7 月 14 日,新报并人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新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上奇书。(3)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 1884 年 4月 18 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 4 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该报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发表了许多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
30、 ,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继述报 后,广报 于 1886 年 6 月 24 日在广州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该报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891 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两广总督兼署粤抚李瀚章,被李下令封禁。于是,邝其照等人只得将馆址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 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是年冬,邝其照等人又将报纸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
31、不久停刊。在 1891 年广报 改组为中西日报之时,国人自办的 岭南日报在广州问世,编辑方针与广报、中西日报相同,出至 1897 年停刊。(4)除上海、广州两地外,汉口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过一份国人自办报刊。1889 年间,公论报在汉口创刊,李涵秋主编,后由江汉关职员宦诲之接办。该报言论倾向于官方,有“ 官报” 之称。 1907 年后改名为公论新报 继续出版,为辛亥革命前在武汉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5)这一时期,由于香港已为英国所割据,清朝封建统治势力鞭长莫及,因而中国人在香港出版的近代报刊办得最为成功。王韬主办的 循环日报 ,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
32、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1879 年 (一说 1880 年 ),维新日报创刊,由陆骥纯独资创办并担任发行人,继陆骥纯之后主办该报的还有陆健康、黄道生等,1908 年刘少云接办,次年改名为国民日报。该报是一份维新派报纸,在 19 世纪末宣扬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闭塞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启蒙作用,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但在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学说逐步深入人心以后,该报也就逐渐为读者所摈弃,出至 1912 年停刊。1885 年, 粤报( 又名香港粤报) 创刊,创办人为罗鹤朋,曾任香港英商汇丰银行买办。1886 年,该报为卢
33、敬之购得,此后担任过督印人的还有黄子葵、黄南庐、温俊臣等。粤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兼营印刷业务,4 年后报纸停刊。1889 年,日报特选(Extracts from Newspapers)创刊,由中华印务总局发行。该刊为文摘性期刊,刊期不详,每期 20 页,毛边纸铅印。内容分京报、中外新报、广报、海防日报及中外新闻等栏。此外,1883 年间,英国人罗郎也将其创办的中文日报近事编录产权转移给在港国人,使该报成为一份国人自办报刊,每年订费也由 5 元减至 4 元,但不久因销路不佳而停刊。【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3 【正确答案】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
34、新运动席卷神州大地。与此同时,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他们办的报刊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万国公报 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于 1895 年 8 月 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该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刊载文章一至三篇,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其中必有梁启超所撰论说,其余大多选自广学会出版的书报。万国公报的出版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1895 年 1
35、2 月 16 日,强学会主办的 万国公报 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康有为亲自题写报名。该刊仍为两日刊,署有出版月日,不编期号,每册 10 页,共 4000 多字,木活字印刷,由强学书局刊行,发行地点在北京宣武门外后孙公园,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识议一变”。1896 年 1 月 12 日, 强学报于上海创刊。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五日一出,铅字印刷,页数不等,免费派送,其政治色彩较万
36、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 明定国是 ”、“开设议院” 等政治主张。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1896 年 8 月 9 日,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该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每期约 3 万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最高发行量达到 17000 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8 年 “百日维新”期间
37、,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主要有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各自成为维新派在华南、华北、华中等地的重要舆论阵地。(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意义(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4 【正确答案】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形成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报刊政论时代”。这一报刊政论时代源于早期国人办报,王韬 1874 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该报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报刊政论时代” 的到来以维新派掀起的办报高潮为标志。(1)“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1897 年后,
38、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 ”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维新派借助报纸阐发维新变法的主张,同顽固势力展开激烈论战,主办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政论性报刊,如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2)“报刊政论时代”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政论报刊大多由维新派的骨干创办,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维新派在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的同时,将办报作为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 的组织形式。报
39、业整体上,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进一步扩大到内地,报刊品种增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等。业务方面,报纸的版式编排有一定创新,经营管理上已具有资本主义企业性质,在文体写作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大胆议论时政,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3)“报刊政论时代”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作用显著。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
40、的影响。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读者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觉醒。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合法地位。清朝的言禁比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权利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康、梁办报以前,报纸被视为文坛垃圾,后来维新领袖思想敏锐、学识渊博,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报刊利国利民的作用已经基本为社会所公认。c创造了新型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 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