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84716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概述文艺复兴的背景和代表人物。(吉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 试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南京大学 1998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3 简述德国宗教改革。(云南大学 2014 年世界史基础真题)4 简述英国 19 世纪三次议会改革的内容及意义。(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5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的表现和原因。(东北师范大学1999 年世界近代史真题)6 简述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

2、史学综合真题)7 论述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南京大学 1999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开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3 年世界史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04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5 年世界史真题;四川大学 2005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8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苏州大学 2013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9 试析独立后拉丁美洲发展缓慢的原因。(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近代史真题)10 简述自由民权运动及其历史作用。(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11 综述 1

3、9 世纪后半期东方国家上层改革运动。(北京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12 分析近代西欧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13 简评斯大林模式。(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2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4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的措施和后果。(南京大学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15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浙江大学 2001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6 简述凯末尔改革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7 评述苏德互不侵

4、犯条约。(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8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战场战略性转折的时间及其代表性战役。(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通史真题)19 评论联合国的建立与作用。(南开大学 2013 年世界历史真题)20 简述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表现。(四川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21 简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及其扩展。(首都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2 简述第三世界国家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苏州大学 2013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3 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厦门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4 简述两德统

5、一的过程。(南京大学 1999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5 论述战后以来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当代史真题)26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湖南师范大学 2014 年世界史综合真题)27 概述 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这一格局下的历史影响。(江西师范大学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21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 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

6、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发生的有利条件。 (二)代表人物。意大利前期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

7、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15 世纪中叶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伊拉斯莫、拉伯雷、塞万提斯、乔叟和莎士比亚。西欧诸国文艺复兴中出现的重要政治思想家有博丹和托马斯.莫尔。【知识模块】 近代初期的欧洲2 【正确答案】 (一)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 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

8、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 810 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 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

9、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

10、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往来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2)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 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

11、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非、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知识模块】 近代初期的欧洲3 【正确答案】 (一) 背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来已久,罗马教廷对德意志在政治上的干预、在经济上的搜刮,引起德意志各阶层的不满。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

12、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派特使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券,遂引发这场运动。 (二)历程。(1)1517 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派人到德国出卖赎罪券,得到全国响应,成为宗教改革的信号。后来他又相继提出“信仰得救” ,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力,主张没收天主教会地产,建立“廉价教会 ”,建立脱离罗马教廷控制的 “民族教会“等主张。(2)在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 1522 年骑士暴动和 1524 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宗教改革继续进行,并创立了路德派新教。(3)1530 年,在路德指导下由梅兰希顿等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提交奥格斯堡帝国会议讨论,

13、信纲重申“因信称义” 和反对教皇最高权威的立场。 信纲虽未被会议接受,但以德文和拉丁文版公布于众,成为新教路德宗的信仰纲领。(4)1531 年,新教诸侯结成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迫使查理五世签订纽伦堡和约(1532 年 7 月) ,予新教以宽容。此后新教势力迅速扩大。(5)1555 年 奥格斯堡和约达成,决定结束教派之问的战争,承认新教路德宗的合法地位,各邦诸侯可决定本人及本邦居民的宗教信仰,但不承认其他新教教派。至此,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以路德宗取得合法地位而告终。【知识模块】 近代初期的欧洲4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 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以三次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政治民主化。(

14、1)1832 年议会改革。 1832 年 6 月,辉格党内阁的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是为英国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56 个人口不到 2000 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有 20004000 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 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 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 个,各郡选区特别是北方郡选区得到 65 个,其余分给了苏格兰和爱尔兰。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年缴纳房租 10 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 50 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1832 年,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15、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议会在一些新立法中转向自由贸易原则,废除了谷物法(1846 年)和实行了近 200 年的航海条例(1849 年)。(2)1867 年议会改革。 19 世纪 60 年代,激进派和英国工联领袖联合成立了“全国改革联盟”,掀起第二次声势浩大的争取议会改革运动。1867 年,狄斯雷利内阁的改革方案获得议会的通过。这一改革方案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 10 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 5 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 12 镑收入,也可获得选举权。另有 46 个“ 衰败选区 ”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

16、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选民的总数从 135 万人增加到 225 万人,但是妇女仍无选举权。1867 年的议会改革是继 1832 年以后废除“ 衰败选区 ”的第二阶段,它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在“衰败选区” 被取消后,贵族地主不能够再随心所欲地选送代表到下院去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 12 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能获得选举权。(3)18841885 年议会改革。80 年代,自由党推动了第三次议会改革。1884 年,自由党提出的人民代表制法获得议会通过,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使英国大部

17、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 年又通过了重新分配席位法。除 22 个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郡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大体上每 54 万人选出一个代表,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 (二)意义。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英国在 19 世纪实现了从贵族寡头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英国政治民主一步一步地扩大,其最显著的后果便是工人阶级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可以推动政府实行劳工立法。【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5 【正确答案】 (一) 表现。18701913 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 81 倍。1894 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 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 240 亿美元,

18、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 1860 年的 84 万吨增加到 1915 年的 3300 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 12 万吨上升到 1915 年的 3200 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 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 50 万桶,1910 年突增至 20960 万桶。1895 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 年创下了生产 56 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

19、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泰勒制 ”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 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6 【正确答案】 (一) 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容克地主自 17 世纪以来就拥有强大的政治、军

20、事和经济力量,他们不但独占了普鲁士政府、军队中的要职,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财力雄厚的统治阶级。与没落腐朽、暮气沉沉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同,容克阶级虽然在政治上极端反动,然而却是一个富于进取的阶级,他们有力量、有能力支持普鲁士王朝完成统一大业。 (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每年的军事拨款在预算总额中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而且,它的军队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因而战斗力很强。他们的军事统帅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因为普鲁士自从 17 世纪以来就不断靠对外战争扩大疆域。 (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源泉。 (四)普鲁士有完善的

21、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工作效率高的、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在康德哲学的熏陶下,普鲁士官僚都养成一种自觉的工作责任心,这不仅是普鲁士国力强盛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为它领导全德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容克作为普鲁士的统治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他们多年来就梦想把自己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而且,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和资产阶级一样,也迫切要求统一以便于自身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7 【正确答案】 (一) 原因。经济方面,农奴制所维系的自然经济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奴的贫困,使俄国工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俄国农奴主的

22、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思想方面,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军事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危机。 (二)内容。1855 年继任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战争失败和财政危机的内外困境,感到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依靠自由派官员,推行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1861 年,沙皇发布了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按照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权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由村社管理

23、,村社负责征集赎金、赋税和治安。 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又在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1864 年,沙皇颁布省、县地方机构法令,在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自治会议和自治局)。1870 年,在城市建立杜马和自治局。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虽然贵族和富人在其中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大约 110 的农民代表。(2)亚历山大二世还颁布司法章程,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章程规定,废除等级法院,实施统一的司法,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司法改革在当时各项改革中是比较彻底的,但是真正落实则十分缓慢。(3)沙皇政府还进行了教育改革: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

24、除了原有的古典中学外,增设了半职业教育性质的实科中学;大学一度恢复了教授自治权,但教授依然由政府任命。(4)1874 年还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 20 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一部分服现役,一部分服预备役。 (三)意义。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8 【正确答案】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

25、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6、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些重要部门仍在大发展,例如铁路业、钢铁业。 (三)对于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9 【正确答案】 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由于拉丁美洲各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十分软弱,独立后各国的政权一般都转移到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因而仍保留了原有的大土地所有制,也促成了“考迪罗” 独裁权力的形成。独立战争后,

27、考迪罗夺取和把持政权的现象肆虐拉美各国。 (一)大地产制。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殖民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保存下来,其中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里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有利条件,霸占了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土地。不仅如此,作为新的统治者,他们通常与天主教势力甚至新殖民主义者串通一气,以极不光彩的手段兼并印第安人的土地,甚至剥夺广大农民的耕地,使大地产制更加发展。19 世纪拉丁美洲各国大地主兼并的土地等于以前 3 个世纪的总和。这些克里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形式,有的地方还盛行债务奴隶制。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它大

28、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考迪罗统治。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余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然而,多数国家很快就陷入了政治混乱、经济停滞的状态,普遍出现了军事独裁统治,即考迪罗的统治(又称为考迪罗主义)。考迪罗主义实质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度,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地产制占优势的状况。考迪罗独裁者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基本上是通过内战或武装政变而掌权的。因此,各个地主集团为争得政权经常发动军事政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权总是很不稳定。考迪罗制度对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考迪罗制度的存在,使拉

29、美国家长期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一考迪罗独裁一无政府状态” 的恶性循环之中。【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10 【正确答案】 (一) 背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宪政未立,天皇的专制权力由于地方割据势力被摧毁而进一步加强,出身于西南诸藩的武士占据了政府的要津,形成藩阀专权的局面。部分士族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强烈的参政要求。他们于 19 世纪 7080 年代领导了旨在革除藩阀官僚专制、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 年,在“征韩” 问题上被排挤下野的参议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联名上书天皇,建议设立民选议院,从而拉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帷幕。 (二)内容与影响。(1)1879 年,明治政

30、府对地方政府进行了初步改革,设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府县会议。作为地方代议机构的府县会议的建立,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为将来在中央建立代议制作了准备。(2)18811882 年,民权派建立了“ 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这是日本最早的近代意义的政党。(3)天皇政府为了瓦解自由民权运动,收买党魁,挑拨离间,致使民权派陷入分裂。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之后天皇政府被迫走上立宪道路,有条件地给予民众选举权。【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11 【正确答案】 (一)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

31、。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运动的主要内容为:兴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还购买和制造船舰,建立北洋海军。同时,还设立外文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后经中法、中日甲午战争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19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出现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要求变法的维新运动。1897 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维新变法运动被推向了高潮。1898 年 6 月 9 日,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的建议,下诏

32、变法,推行新政,使维新变法进入到实施阶段。同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的基本要求是:改变现状,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19 世纪 60 年代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主要内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军队编制。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同时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

33、义道路。 (三)土耳其坦志麦特。 1856 年土耳其及其西欧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军,土耳其重新开始改革。同年,苏丹颁布帝国诏书,该诏书重申了 1839 年御园赦令的各项原则及内容。根据御园赦令和帝国诏书,在苏丹的支持下,改革派大臣推行了以法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先后颁布了新刑法、新民法、商业法、海上法、土地法、省区行政法等,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坦志麦特的改革措施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新法律的颁布奠定了奥斯曼帝国世俗生活领域的法律基础。新式学校造就了一批受过欧式教育、具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年轻人,其中包括凯末尔等未来的青年土耳其党人。【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12 【正确答案

34、】 从 16 世纪初到 18 世纪中叶,西方之所以能跑在前面,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竭力向海外挺进,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割,用殖民地的民脂民膏养肥了自己,从而养肥了本国的资本主义。 (二)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漫漫长夜的昏睡中唤醒,使人们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了为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及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宗教改革大大削弱了天主教会并且把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从

35、天主教的禁忌下解放出来,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且,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所宣扬的宗教理论“神定论” ,从精神上、心理上推动、鼓舞资产阶级在掠夺人民及积累资本的道路上无顾忌地前进。 (四)西方在国内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西欧的君主专制政府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的政策。比如,法国路易十四在位时期,财政总监科尔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对进口的外国工业品课以重税,同时又努力发展本国工业,鼓励工业品出口。又比如在英国,专制政府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为了保证工业的劳动力,君主政府实行一系列“血腥的立法”去强迫流浪者当雇工。

36、【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3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

37、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二)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

38、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知识模块】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4 【正确答案】 (一) 洛迦诺公约。1925 年 10 月 516 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 月 16 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 12 月 1 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1)德、法、比、英、意五国的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证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互不侵犯,并在任何情

39、况下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国分别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争端,如果通过正常的外交方式不能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3)法国分别和波、捷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一方遭受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持和援助。 (二)影响。(1)洛迦诺公约 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对凡尔赛体系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它对欧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 的继续实行和 20 年代中后

40、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因此受到了削弱。(2)洛迦诺公约 没有对法国的东部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边界提供保证,这使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动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本身的边界安全却要依赖英国甚至意大利的保证。(3)洛迦诺公约 使德国在未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

41、926 年 9 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4)洛迦诺公约 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5 【正确答案】 (一)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 19331935 年、19351939 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 700 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

42、、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 年 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 35 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 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 100 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 1933 年 3 月 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 月 19 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年 10 月,美元贬值约 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 年 6 月 1

43、6 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 17 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 年 5 月 12 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 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44、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 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 年 5 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 年 8 月 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

45、供救济的传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 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 1935 年 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 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机构。1939 年 4 月,国会通过了政

46、府机构改组法。1939 年 9 月 8 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 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 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 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

47、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 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6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 年 3 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 月 20 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

48、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 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 年 11 月 3 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 1929 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 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

49、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 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年 6 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二)影响。凯末尔改革是凯末尔主义的全面实践,它是在政治独立之后向帝国主义威胁和封建神权专制神权影响的主动进攻。凯末尔的现代化、民族化、民主化改革,都同“世俗化 ”有密切关系,因此凯末尔改革的总特点在于它是一次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革命胜利之后历时 15 年之久的改革,使一度濒于灭亡的“西亚病夫”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7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1939 年 8 月 23 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