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84735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4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4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是指( )。(A)亚琛会议(B)特洛波会议(C)维也纳会议(D)维罗纳会议2 第一次破坏了“ 大国会议协调一致 ”的原则的会议是 ( )。(A)维也纳会议(B)亚琛会议(C)特洛波会议(D)维罗纳会议3 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是( )。(A)亚琛会议(B)维也纳会议(C)特洛波会议(D)维罗纳会议4 神圣同盟开始分裂的标志是( )。(A)西班牙革命(B)希腊独立(C)比利时独立(D)法国七月革命5 维也

2、纳体系完全被粉碎的标志是( )。(A)19 世纪 20、30 年代的革命运动(B)法国 “七月革命”(C) 1848 年欧洲革命(D)德意志统一6 首开欧洲集团政治的先河,标志着欧洲新格局开端的是( )。(A)神圣同盟(B)四国同盟(C)三皇同盟(D)三国同盟7 以德国为盟主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的标志是( )。(A)三皇同盟(B)三国同盟(C)四国同盟(D)神圣同盟。8 三皇同盟同神圣同盟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下列不属于这一不同点的是( )。(A)现实性较强(B)均势被打破,带有“极”的色彩(C)德国处于核心地位(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9 下列事件中没有对 6070 年代的欧洲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3、的是( )。(A)意大利的统一(B)普法战争(C)普奥战争(D)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0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A)英德矛盾(B)英法矛盾(C)德法矛盾(D)英俄矛盾1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1882 年(B) 1904 年(C) 1907 年(D)1908 年12 两次摩洛哥危机所体现的矛盾是( )。(A)法德矛盾(B)英德矛盾(C)英俄矛盾(D)德意矛盾13 巴尔干同盟成立于( )。(A)1905 年(B) 1911 年(C) 1912 年(D)1913 年14 使德国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的战役是( )。(A)马恩

4、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坦能堡战役15 一战中被称为“ 绞肉机 ”和“屠场”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坦能堡战役16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B)勃鲁罗夫攻势(C)凡尔登战役(D)坦能堡战役1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是在( )。(A)1914 年(B) 1915 年(C) 1916 年(D)1917 年18 一战从欧洲的战争变成全球范围的战争是在( )。(A)1915 年(B) 1916 年(C) 1917 年(D)1918 年1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战所带来的后果的是( )。(A)

5、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B)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想(C)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D)欧洲的霸权遭到了削弱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0 最后议定书21 神圣同盟22 四国同盟23 亚琛会议24 特洛波议定书25 圣斯特法诺和约26 柏林条约27 三国同盟28 地中海协定29 再保险条约30 马恩河战役31 日德兰海战三、论述题32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33 试析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及其过程。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4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6、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3 【正确

7、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0 【正确答案】 维也纳会议于 1815 年 6 月 9 日通过的。主要内容为: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

8、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 39 个君主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 9 个王国的“地理名词”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一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1 【正确答案】 1815 年 9 月,俄、普、奥三国建立的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同盟。维也纳会议以后,沙皇俄国一心充当欧洲的宪兵,妄想扑灭革命,扼杀民族运动。1815 年 9 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

9、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宣言约定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援助;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教义;要求各国支持这个宣言。三国君主宣称要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即神圣同盟。同盟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表现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的反动意志。到 1815 年底,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苏丹外,所有的欧洲国家相继签字加入。但在神圣同盟中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2 【正确答案】 1815 年 11 月,俄、普、奥、英四国为进一步对付法国而成立的同盟。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在 20 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条约和

10、最后议定书所做的安排,这既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缔约一方如遭到法国进攻,缔约各国要出兵援助;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 共同利益 ”的问题,以维护欧洲和平。也就是采用定期会议的办法,维护它们确立的欧洲新秩序,从而把维护“神圣同盟” 目的的手段具体化了。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同盟的成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也纳体系的支柱。【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3 【正确答案】 俄、普、奥、英、法五国于 1818 年 9 月在亚琛召开的一次关于欧洲协调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军问题。1818 年

11、 10月 19 日,五国签署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军。11 月 4日,法国接受四国邀请加入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旧的四国同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则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4 【正确答案】 1820 年 10 月,俄、奥、普三国首脑在特洛波会议上签署的议定书。19 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使欧洲的封建君主惶恐不安,为扼杀革命运动,根据四国同盟的规定,于 1820 年 10 月 20 日在特洛波(奥属西里西亚境内)召开国际会议。俄、奥、普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外交使节出席。三国首脑签署了特洛波议定

12、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国家一概排斥在欧洲协调之外;缔约国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英国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没有在议定书上签字。法国虽签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规定的大国会议协调一致的原则,欧洲的协调开始不协调了。【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5 【正确答案】 1878 年 3 月 3 日,俄国、土耳其双方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圣斯特法诺签订的和约。规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自治;保加利亚成为独立公国(名义上仍为土耳其属国),其领土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包括马其顿、东鲁米利亚、弗拉加

13、等地,俄国占领保加利亚两年;土耳其割让喀尔斯、巴统和阿达罕给俄国,俄国还从罗马尼亚手中获得南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则从土耳其得到多布鲁查北部作为补偿。圣斯特法诺和约引起了各国的反对,俄国陷人孤立,被迫做出让步。【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6 【正确答案】 1878 年 7 月 13 日,俄、奥、英、德、法、意、土以及巴尔干各国在柏林签署的条约。内容:仍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的独立,承认俄国对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兼并;保加利亚的疆域被缩小到巴尔干山脉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自治省,弗拉加和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奥匈帝国占有波黑(名义上仍附属于土耳其);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

14、塞浦路斯岛。柏林条约的签订暂时解除了“近东危机” 。但是巴尔干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任务并没有彻底解决,土耳其的民族奴役还没有彻底根除。而一些地区,如保加利亚又沦为俄国的附庸。【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7 【正确答案】 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 年 5 月 20 日,德、奥、意三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

15、。1883 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8 【正确答案】 英、意、奥三国于 1887 年 2 月 12 日签订的。规定三国在维持地中海现状方面采取共同行动。12 月,三国又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规定共同维持地中海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三国共同采取措施保护土耳其免受俄国进攻,或防止土耳其同俄国接近。该协定带有反俄的性质,其策划者实际上是德国。【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9 【正确答案】 1887 年 6 月 18 日,德国与俄国签订的双边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一方如受第三国侵犯

16、,另一方持善意中立;德承认俄在巴尔干的权力;德在俄占领黑海海峡时保持善意中立。对德国来说,继 1879 年德奥同盟之后,德俄条约再一次保证了自己的后方安全,所以该条约被称为再保险条约。但实际上,再保险条约与德奥同盟甚至与德意奥三国同盟互相矛盾,致使德俄的关系反而更加恶化。1890 年 3 月再保险条约期满,俄要求再续订六年,遭到德国拒绝,两国的裂痕已无法修补。【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0 【正确答案】 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一次著名战役。1914 年 9 月 510 日,德法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 200 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法、英六个集团军,德国五个集团军,共 150 多万人参加了战役,战斗十

17、分激烈,法军伤亡 14 万人,德军伤亡22 万人,结果德军战败,退至艾纳河一线。这次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扭转了巴黎的危势,稳定了西线,遏制了德军的迅速推进,并使德军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西线形成了相持的局面。【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1 【正确答案】 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英、德两国海军在北海的日德兰海岸进行大规模海战。英国出动军舰 151 艘,德国出动 101 艘,结果英军损失了 14 艘,德军损失了 11 艘。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军想要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希望破产。【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三

18、、论述题32 【正确答案】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反拿破仑战争的需要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结在一起。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力图保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而那些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力图恢复旧日的统治。但是,战胜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的战争后都无意和无力发动一场新的

19、战争。在此背景下,战胜国于 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第二,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对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四大操纵国英、俄、普、奥都十分明确:瓜分赃物,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 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俄的野心最大,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

20、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三,维也纳会议的原则。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法国外长塔列兰提出的“ 正统主义 ”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了“ 补偿原则 ”,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第四,

21、最后议定书的通过。1815 年 6 月 9 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为: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并人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 39 个君主国和 4 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 9 个王国的“地理名词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一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

22、系的支柱。1815 年 9 月,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两个月后,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必须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但是,直到 19 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知识模块】

23、 世界近现代史33 【正确答案】 建立在正统秩序基础上的、以恢复封建统治为目标的欧洲维也纳体系,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逐渐击向了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有: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第二,维也纳体系自身所存在的反动性也决定了它的最终解体。19 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进步的潮流。当时,工业革命正向欧洲大陆扩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工业革命扩展的

24、因素,分享统治权力;工人阶级也希望通过工业革命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维也纳体系却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用 18 世纪的原则来统治 19 世纪的欧洲。那时,德、意要完成统一,以便开展工业革命,实现民族振兴;东南欧被压迫民族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也是历史的进步潮流。而维也纳体系却维持德、意的分裂局面,镇压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使俄、普、奥三分波兰,把比利时并入荷兰,任由大国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维也纳体系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解体是必然的。第三,支撑维也纳体系的柱石不复存在了。正统原则保护下的君主制度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第一根柱石,但是经过三次欧洲民主运动,特别是 1848 年欧洲

25、革命,这根柱石被推翻了;俄国通过神圣同盟在欧洲大陆建立的霸权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第二根柱石,但是俄国因在 1854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而从欧洲霸权的地位上跌落下来,第二根柱石也不复存在;英国因直接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出兵参加对俄战争,从而失去了其砝码的作用;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和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最后一根柱石,但是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奥地利失去了对德意志的控制权,欧洲原有的均势被破坏了。至此,维也纳体系的所有特性和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欧洲新的政治格局开始重新组合。第四,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也最终导致其解体。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被压迫民

26、族与俄、奥、普、英等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维也纳体系的解体过程:第一,神圣同盟的破裂:希腊独立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 1821 年 3 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在欧洲各国统治者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者支持希腊独立,或者支持土耳其镇压希腊革命,使得神圣同盟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比利时独立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1830 年 8 月,比利时爆发了要求脱离荷兰统治的革命,11 月比利时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第二,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19 世纪 20、 30 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的封建统治秩序。始于西班牙

27、进而席卷意大利、俄国广大地区的革命风暴不断地冲击着维也纳体系所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法国的 “七月革命“ 使维也纳体系被撕开一个巨大的裂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使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首次和再次被改动。第三,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1848 年欧洲革命。1848 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革命风暴波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次革命以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人民的一月武装起义为发端,迅速扩展到欧洲广大的地区。这次革命的中心是法国、德国等地。第四,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19 世纪 60、70 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意大利的统一和普奥战争使奥地利失去了大国地位和对德意志的控制权。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欧的分裂局面,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从而给摇摇欲坠的维也纳体系以致命的最后一击,维也纳体系不复存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