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84765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2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3 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以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的是( )。(A)老子(B)孟子(C)韩非子(D)庄子4 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

2、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A)邯郸(B)大梁(C)曲阜(D)宛5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6 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 )。(A)诗(B) 春秋(C) 礼(D)公羊传7 ( )思想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 无为而治” 。(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8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9 下列( ) 的社会思想突出表现为“ 仁”。(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10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3、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1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灭掉的国家是( )。(A)赵(B)韩(C)齐(D)楚1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是( )提出的。(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13 造成变法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A)奴隶已经缺乏劳动兴趣(B)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C)地主阶级迫切要求上升为统治者(D)社会环境优越14 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

4、共 80 分。15 初税亩16 老子17 孔子18 孙子兵法19 战国七雄20 “尽地力之教 ”21 平籴法22 食有劳而禄有功23 法经24 武卒制25 商鞅变法26 上计27 桂陵之战三、论述题28 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29 商鞅变法述评。30 简要概括老子的思想。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

5、块】 春秋战国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正确答案】 即“ 履亩而税 ”,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 594 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

6、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指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6 【正确答案】 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还认为“反者道之动” ,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统治者应该“ 损有余而补不足

7、”,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7 【正确答案】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 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法律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 礼治” 和“明德慎罚”思想,继续维护“亲亲”、“ 尊尊”的宗法等级原则;宣传“为政以德 ”的“德治”。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礼也进行了一些顺乎时代要求的修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提供了先决条件;他整理诗、书、礼、易、乐(已佚)、春秋六经,成为

8、儒家的基本经典。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是研究孔丘思想最可靠的依据。【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8 【正确答案】 孙武,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13 篇。具体篇目为计篇目为计篇、作战篇、谋政篇、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籍、月间篇。孙子对于了解敌我双方非常重视,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还提出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即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9、响。【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9 【正确答案】 由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0 【正确答案】 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农民要努力耕作,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效力,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收入,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1 【正确答案】 “ 平籴法 ”是“尽地力”的补充,即丰收之年由国家用平价购进余粮储备起来,防止粮价暴跌而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灾荒之年国家将丰年储备的粮食平价出售,防止粮

10、价暴涨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农民破产和贫民流亡,限制了不法商人对粮食的投机活动,维持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平抑粮价的措施均源于此。【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2 【正确答案】 即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赏罚分明,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世袭贵族则剥夺其爵位。这一措施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3 【正确答案】 李悝研究和总结了各国的法律,集其大成,制定出法经。这部法律共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对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影

11、响很大,商鞅从魏入秦,就是带着法经去的。法经在古代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律和汉律都是以法经为蓝本,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4 【正确答案】 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改革军事制度,创立了严格挑选、训练、考核士兵的“ 武卒制” 。考核的标准是:身穿三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 12 石的强弓,带 50 支箭,肩扛长矛,背 3 天干粮,半天行程 100 里。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傜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制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

12、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人的弱点以及地形互相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武卒制的实行,改变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使魏国很快成了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5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秦孝公时进行改革,由商鞅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即废除井田的界限,把土地授予农民并可以买卖;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军功越多,爵位越高,并享有占有耕地、住宅等封建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郡县制,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建立什伍连坐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本质上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13、,促进了秦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秦国经过变法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强大国家,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中的法律苛重等弊端也留下了负面影响。【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6 【正确答案】 国君考核官史的方法之一。即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时,官吏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 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7 【正确答案】 魏惠王自恃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 354 年,魏攻赵,围

14、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领兵骚扰魏东部边境,接着又迫使宋、卫联合出兵攻魏的襄陵。十月,邯郸告急。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利用魏国内部空虚之机,袭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兵自救。魏军在桂陵(今山东曹县)遭到齐军阻截,大败。这就是以“围魏救赵” 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三、论述题28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

15、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

16、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 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

17、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9 【正确答案】 公元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新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

18、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收官府为奴。(4)推行县制,行 “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 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6)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7)制定秦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和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在全国施行。(8)焚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评价: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正确得当,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19、,因此,它成为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政治改革。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政治上,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措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还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深人人心,不可动摇。【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30 【正确答案】 老子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吏,晚年弃官隐居。研究老

20、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是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后学根据老子的思想言论编纂而成的。“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道是“万物之宗”,事物的生成过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 比“有”更根本,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说“无” 就是 “道”。“ 道”并不是指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无为而治”。“ 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对百姓宽厚,这样民风才会淳朴。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相互转化,弱可变强,小可变大。老子又认为“ 反者道之动 ”,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一书有着极其完整的哲学体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思辨色彩。但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唯心主义倾向,在阐述自己的辩证法时过分夸大了对立双方的统一,看到了对立的转化但无视转化的条件,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