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84823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财政制度2 自动稳定器3 财政政策4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5 货币政策6 再贴现制度7 公开市场业务8 总需求曲线9 总供给曲线10 哈罗德多马模型11 有保证的增长率12 新古典增长模型13 消费物价指数14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15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16 价格调整方程17 收入指数化18 货币主义19 自然率假说20 单一货币规则21 理性预期假设22 市场出清2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二、简答题24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25 试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26 主流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

2、 As 曲线是如何得到的?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27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 其主要结论如何?28 简要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29 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理论的批判。三、论述题30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31 评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32 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工资黠性的?请加以评论。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国家财政由政府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名和劳务

3、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收入是指整个国家各级政府的收入。通常,西方国家从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内取得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公债是政策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2 【正确答案】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功能。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3 【正确答案】 财政政策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

4、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4 【正确答案】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5 【正确答案】 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6 【正确答案】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

5、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缩减,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加大,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这种政策也是逆经济风向的。【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7 【正确答案】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8 【正确答案】 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表示经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

6、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知识模块】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9 【正确答案】 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总供给量,在宏观经济中,供给总量由收入加以表示。表示经济中的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同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知识模块】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10 【正确答案】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基本分析思

7、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这一模型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而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同时,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 v 为资本一产出比;s 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刀锋” 。【知识模块】 经济增长11 【正确答案】 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为 G Wsvw 式中 vw 为资本家意

8、愿的资本一产出比;s 为储蓄率。【知识模块】 经济增长12 【正确答案】 20 世纪 50 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它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储蓄率不变;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人口增长率不变。【知识模块】 经济增长13 【正确答案】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一种方式,它是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衡量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消费物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内价格为 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知识模块】 通货膨胀理论1

9、4 【正确答案】 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持续增加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知识模块】 通货膨胀理论15 【正确答案】 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进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进。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

10、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知识模块】 通货膨胀理论16 【正确答案】 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知识模块】 通货膨胀理论17 【正确答案】 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种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所谓收入指数化是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通常规定,收入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在实践中,货币收入增长,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后,要素所有者要求增加收入,会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据说收入指数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但它更大的作用在于降低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影响。【知识模块】 通

11、货膨胀理论18 【正确答案】 货币主义从货币理论出发考查宏观总量的变动,认为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他们确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凯恩斯主义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供给学派则是从凯恩斯主义忽略供给的角度批判凯恩斯理论,主张把经济分析的重点转向供给分析。理性预期学派从理性预期和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指出凯恩斯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否定其政策的有效性。【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19 【正确答案】 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

12、的名称。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货币主义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20 【正确答案】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主义建议,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21 【正确答案】 理性预期假说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尽管经济当事人并不一定每次预测都是正确的,但他们不会

13、犯系统性的错误,因而多次或者许多人的平均值将是对的。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22 【正确答案】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以达供求相等均衡状态。【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23 【正确答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承袭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设。【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二、简答题24 【正确

14、答案】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在实践中,表现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

15、求。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加大,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

16、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25 【正确答案】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内则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政策26 【正确答案】 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

17、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1)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18、,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货币工资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价格总水平使得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在劳动市场上,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此时,如果货币工资不能下降,均衡的劳动量将对应着劳动的需求量,因此,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并且,如果价格水平提高,需求量增加,从而就业量增加。这就是说,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与总产出量呈同方向变动。如果价格总水平决定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劳动的需求量超过充分就业量,因而势必造成货币工资提高,从而使得实际工资趋

19、向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这说明,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AS 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量水平前的区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时,曲线就变得很陡。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随之提高,厂商会减少劳动使用量。这时。劳动者会降低货币工资,以促使实际工资下降,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这表明,无论价格总水

20、平多高,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知识模块】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27 【正确答案】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比较,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

21、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 Gsv,式中 v 为资本一产出比;s 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 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 GAG WG N,式中 GA

22、,G W 和GN 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 GAG 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 GAG N 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不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得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故哈罗德将上述稳定增长条件形象地称为“ 刀锋” 。【知识模块】 经济增长28 【正确答案】 新经

23、济增长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的缺陷;同时,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也为该理论产生提供了动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目前还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加以概括,严格说来,该理论是一些持类似观点或使用相同方法的增长模型。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些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2)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样,技术进步是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自主最优选择的结果,从而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

24、3)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而且正是这种外部效应构成了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4)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通常不能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即经济的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5)影响经济当事人最优选择行为的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增长理论使得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在收益递增和外部性条件下考查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技术因素,技术受到经济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的影响,而这种投入则又是由模型内生所决定的;可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

25、的报酬,则稳态增长率就是由这些生产要素的积累率所决定。到 20 世纪 90 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放弃了完全竞争假设,开始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分析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分析框架是垄断竞争式的,因而诸如模仿和创新等行为也被纳入到了经济增长模型之中。【知识模块】 经济增长29 【正确答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理论的批判。从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涨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从理论方面,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

26、济理论三大错误。第一,不合理性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不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第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即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第三,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

27、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三、论述题30 【正确答案】 通货膨胀

28、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

29、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进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入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对成本推进

30、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

31、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除此之外,政府也采用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作为补充。为了更好地使指导性的工资、价格政策有效,国家对那些执行政策的经济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惩罚违规者,以便促进通货膨胀率的下降。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是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使用。【知识模块】 通货膨胀理论31 【正确答案】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是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的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1)

32、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政策来加以调节。2)利用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论证了传统的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MVPY 成立,因而在货币流通速度 V 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量变动影响到价格 P和产出量 Y。在短期内,货币量的变动领先于价格的变动,而在长期内这种滞后现象消失。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息率的影响,但波动是轻微的。而在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于是,在短期内,由于价

33、格变动滞后于货币变动,因而M 变动可以影响 Y。在长期中,M 与 V 同时变动,因而改变货币量不会影响产出量。3)利用自然率假说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货币主义认为,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经济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就业水平。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必须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人们会根据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政府旨在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只能以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结果,长期中,通货膨胀率提高将不会对就业率产生太大的影响,即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4)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货币主义更显示出自由主义的本性。首先,货币主义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

34、策,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对私人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从而是无效的。其次,货币主义也不主张采取逆经济方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往往产生各种滞后,最终反而起到加剧经济波动的副作用。据此,货币主义认为,尽管从长期来看,任何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是相同的,但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政府应该制定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5)货币主义是在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中发展起来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凯恩斯理论存在的某些缺陷。例如,财政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等都被西方经济学界所认可。此外,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值得我们注意。但是,货币主义把

35、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货币,也掩盖了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32 【正确答案】 为了说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者必须集中力量建立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基础。为此,它们区分了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就存在名义黏性。实际黏性是一种工资、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价格的黏性。新凯恩斯主义对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菜单成本论认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

36、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另外,菜单成本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黏性。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调整导致价格和工资具有惯性。因而,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府政策仍有积极作用。不完全竞争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利用垄断力定价时,价格通常不会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导致产量随着总需求而变动。另外,总需求变动具有外部

37、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中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导致经济波动。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不存在自发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机制,因而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市场协调失灵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原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市场协调失灵论从市场机制不能协调众多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说明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经济中,尽管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而,每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个经济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协调失灵,使市场机制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改变协调失灵的

38、状况,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劳动市场论侧面地探讨了工资黏性和失业的原因。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的压力效率工资等都是工资黏性的原因。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协议;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差别使得厂商面临着来自于厂商内部在职工人的压力;效率工资则说明,劳动的效率并不总是常数,它与厂商的工资呈正方向变动。为了保持效率,工资是以高效率工人的标准制定的。所有这些,使得实际工资出现黏性。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和配给在起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供给不完全了解风险程度,因而可能存在信贷配给。政府货币政策能成功地纠正信贷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进社会福利。【知识模块】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4756-1998 Specification for ready-mixed aluminium priming paints for woodwork《木器用铝粉调合底漆规范》.pdf BS 4756-1998 Specification for ready-mixed aluminium priming paints for woodwork《木器用铝粉调合底漆规范》.pdf
  • BS 476-10-2009 Fire tests on building nmaterials and structuresnPart 10 Guide to the principles selection role nand application of fire testing and their outputs《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防火试验.pdf BS 476-10-2009 Fire tests on building nmaterials and structuresnPart 10 Guide to the principles selection role nand application of fire testing and their outputs《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防火试验.pdf
  • BS 476-11-1982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heat emission from building materials《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燃烧试验 第11部分 建筑材料放热的评定方法》.pdf BS 476-11-1982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heat emission from building materials《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燃烧试验 第11部分 建筑材料放热的评定方法》.pdf
  • BS 476-12-1991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of test for ignitability of products by direct flame impingement《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12部分 与火焰直接紧密接触制品可燃性试验方法》.pdf BS 476-12-1991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of test for ignitability of products by direct flame impingement《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12部分 与火焰直接紧密接触制品可燃性试验方法》.pdf
  • BS 476-13-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ignitability of products subjected to thermal irradiance《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13部分 受热辐照制品着火性的测定方法》.pdf BS 476-13-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ignitability of products subjected to thermal irradiance《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13部分 受热辐照制品着火性的测定方法》.pdf
  • BS 476-20-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 (general principles)《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0部分.pdf BS 476-20-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 (general principles)《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0部分.pdf
  • BS 476-21-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loadbearing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1部分 承重构件耐火的.pdf BS 476-21-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loadbearing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1部分 承重构件耐火的.pdf
  • BS 476-22-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non-loadbearing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非承重构件耐火的测.pdf BS 476-22-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non-loadbearing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非承重构件耐火的测.pdf
  • BS 476-23-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omponents to the fire resistance of a structure《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3部.pdf BS 476-23-1987 Fire tests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omponents to the fire resistance of a structure《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燃烧试验 第23部.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