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84866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 及答案与解析1 信息2 狭义信息3 宣传4 宣传者5 舆论6 舆论导向7 舆论引导8 新闻与宣传9 网络舆情10 露布11 牌报12 报纸13 联系实际,谈谈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以及主流媒体应该怎样提升舆论引导艺术。14 相关试题:联系实际,谈谈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15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16 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17 怎样理解信息的组合性?18 简述新闻与信息之间的关系。19 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0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2、。21 简述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的关系。22 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3 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24 请说出宣传与舆论的区别与联系。25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6 什么是廉价报纸? 有哪些特点 ?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模拟试卷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分为 3 类: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

3、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 【正确答案】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

4、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3 【正确答案】 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韵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事、理、情是宣传的三元素。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 7 个环节组成:宣传者 谁来宣传(who);被宣传者一向谁做宣传(whom) ;宣传内容 宣传什么 (what);宣传场合 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做宣传(where);宣传时机 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做宣传

5、(when);宣传动机 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宣传方法 怎样宣传 (how)。上述 7 个环节,总称 6WIH,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 7 个因素。【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4 【正确答案】 宣传者是宣传过程的 7 大因素之一,为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个人,也包括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5 【正确答案】 (1)舆

6、论的定义: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3)舆论的基本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6 【正确答案】 舆论导向是指舆论的倾向,即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态通过对群体中各种意见的碰撞、中和,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意见。舆论导向是衡量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舆论导向具有两种性质:积极的舆论导向,即对社会稳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舆论导向

7、;消极的舆论导向,即有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阻碍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7 【正确答案】 舆论引导是指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特征。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成果。舆论引导的载体主要包括大众传媒、新兴媒体、社会活动和口头语言这四种类型。【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8 【正确答案】 所谓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鲜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的两大特点。宣传是指运用各种

8、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事、理、情是宣传的三元素。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 7个环节组成:宣传者、被宣传者、宣传内容、宣传场合、宣传时机、宣传动机、宣传方法。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都是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人们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两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通常对新闻本身没有主观意图)、传播的方式不同、传播的要求不同。【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9 【正确答案】 网络舆

9、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关注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BBS 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互动性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和多元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偏差性等特点。【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0 【正确答案】 始于战国,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代报纸产生以前,露布是时效陛、公

10、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露布有四种作用: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历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产生11 【正确答案】 牌报(或是旗报)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的传播媒介之一,它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被广泛使用,把起义军的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 、木牌上(称牌报) ,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牌报常用来发布有关战争、社会动荡等方面的消息,是我国古时常用的消息发布、鼓动宣传的形式之一。【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产生12 【正确答案】 报

11、纸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它伴随着印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1618 世纪,报纸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第二阶段为新闻书的出现。新闻书有刊名,但不定期且中间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没有固定的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第三阶段为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早期代表有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德国观察周刊、英国牛津公报等。【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产生13 【正确答案】 (1)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传播权力的平民化和社会转型期的风险。继文字、印刷术、电报之后,互联网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播革命,它的基本特

12、征在于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平民化,它以海量、互动、即时、多媒体融合等特点使公民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去,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生产渠道的垄断。从网络环境来看,传统媒体构建的官方舆论场与互联网空间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同时存在,它们在一些社会公共话题上存在冲突,在话语体系上存在隔阂,双方在捍卫自身利益时,对主流话语权展开争夺。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低门槛、匿名性使得民意表达有了宣泄的渠道,过去在现实社会被压抑和束缚的不满获得了释放,然而这也造成了情绪化表达泛滥和群体观点极化,网络舆论空间众声喧哗、主旋律不明的现象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转

13、时期,社会全面转型带来的汹涌变动,导致中国社会处于高风险中,各种社会矛盾共时态化,环境污染、土地资源非法占用、食品安全问题,时时触碰公众敏感神经并引发恐慌,线上抗议越来越多的演变为引发线下行动,社会撕裂愈发严重。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 阿拉伯之春 ”“绿色革命”的爆发,国家的信息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引发关注。互联网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来源丰富、信息海量、互动方便等特点,具有极大的社会动员优势,然而管控不当就会带来颠覆政权、人亡政息的悲剧。(2)舆论引导力的构建:寻找多元民意表达和一元国家意志的平衡。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多元社会转型,新的利益群体不断出现,他们都希望维护自身利益诉

14、求,这就是社会的多元民意表达。然而,国家局势的稳定、经济的平稳运行都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国家的一元意志。在社会舆论亟须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依然存在不足,比如突发重大事件中的媒介失语现象,将话语权拱手让人,瞒报漏报现象十分严重;舆论引导手段和方法的欠缺,不能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等。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既需要依照党性原则进行舆论引导,又需要通达社情民意,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理性的平衡点,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国家领导人曾提出思想宣传工作应该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势” 。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应该做到以下 4 点:首先,传统媒

15、体应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落后的官本位宣传观念,积极构建新型的政务沟通话语,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保证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发布,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改变以往“媒介失语” 现象,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弥补时效性不足的弱点。其次,传统媒体在技术应用方面应该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用户至上意识,内容和技术两轮驱动,覆盖报纸、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多种媒介传播形态,打造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再次,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方面,应该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闻报道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碎片化阅读和谣言纷飞的时代,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

16、的优势,保持严肃、权威、可信的主流媒体风范。最后,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继续实施部校共建政策,为在校学生提供深入新闻一线实习的机会,并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人心,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闻人才。【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4 【正确答案】 (1)概述微博和微信的兴起,开始了从 web20 向 web30 过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了 Twitter、Tumblr 等自媒体形式,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得到扩音,使人有了更大的自我表达权。受众在虚拟空间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而且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当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民意表达不够流畅时,网络媒体的减压阀功能随之凸显,各种新媒体形态

17、和渠道成为网民宣泄的平台和方式。(2)舆论监督的内涵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经常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使之不敢松懈。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揭露,并有针对性、倾向性地反映出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某些活动和事件,从而达到监督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的目的,清除政治灰尘。舆论监督,可以激浊扬清,揭露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责任心。(3)发展与演变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机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具有 3 个社会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新闻传播媒介作为“ 权力的镜鉴 ”,一个重要的原因

18、便是它能反映、影响和组织舆论。在受众本位时代,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专业领域的间隔,也降低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公民进行跨界沟通,传统媒体独享话语权被来自民间的舆论领袖和新媒体平台打破,进而逐渐被边缘化。舆论监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网络倒逼机制助推了民主政治化进程,其次,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回归公民,舆论监督日渐普遍化、平民化。(4)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出现的问题众声喧哗,民间舆论场乱象频发。公民话语非理性,微博民意片面性,造成群体极化行为。媒介话语异化绑架舆论。媒介内容的误导性以及刻意迎合社会“ 仇官”“ 仇富” 等不良心态,激化社会矛盾。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话语缺失。在舆论发生

19、偏颇时,未占据舆论制高点,失去主要话语权。(5)对策舆论监督是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为此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规范。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沟通、协商。对于政府来说,引导舆论而不是压制舆论和堵塞民意表达,长效的机制是以及时的信息公开、畅通的上传下达、便捷的反馈渠道等构建起官民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对于公民来说,要积极提高媒介素养、理性表达的能力。舆情监控、媒介议程设置引导。对于媒介来说,应密切监控舆情,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理性引导。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谈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20、”【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5 【正确答案】 (1)舆论格局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媒体一直是社会公共舆论的主导者,其主导的力量来自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传播者总是以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选择新闻事实的首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体主导舆论是政府在主导舆论,受众无论是接受信息还是传播信息,基本上都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舆论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可选择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借助微博等新媒体,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

21、意见,自由地与其他人交流,甚至把自己视作意见领袖,传播自己的观点。总体来说,现今的舆论格局已经从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演变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2)新媒体对主流媒体提出挑战新媒体格局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独大的媒体生态环境,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提出挑战。主流媒体应该改变观念,适应“ 全媒体编辑部”。过去常用“有抢有压”“保持常态”来形容主流媒体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这样“淡定” 的态度很容易令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格局中处于“缺席” 和“失语”的地位。实际上,在全媒体编辑部的环境下,处于“ 全媒体 ”系统核心位置的党报,即便不拟或无法在第一时间刊登一些较为敏感的突发

22、事件报道,也要考虑在子报、子刊和网站、手机报等外围媒体上即时发布有关信息,以便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大事诉求”与“贴近性”结合。“ 大事诉求”是主流媒体的特色,“大事看大报”也是读者的自觉选择,即便在媒介融合时代也不例外,但“三贴近” 仍是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报道策划中需要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优先选择那些既是国脉所系,同时又是民生热点的报道,通过对重大新闻的贴近性报道,“让主流的声音更贴近人民” 。议程设置要重视思想理论话题。相对于追逐舆论热点而设置议程,“ 主动设置议程”对于舆论引导更具现实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权下放,报道大多围绕新媒体内容,缺少思想理论

23、话题,不利于传播“正能量” 。应尽量避免炒作所谓“网络热点 ”“网络红人”“网络雷语” 等。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引导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该利用好新媒体,在新媒体中掌握话语权,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微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明天你好 ”栏目得到网友的好评。传统媒体、新媒体二者相互合作,分别以不同的报道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媒体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利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等问题屡禁不止。主流媒体应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

24、可以止住谣言,也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编者点评:三位考生答案的共同特点是条理清晰,列出层级标题,这样的答题模式正迎合了阅卷老师“ 踩点给分 ”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分层作答的同时,理论之间的陈述和论证是相互关联的。在考场上作答论述题,考生的思路不应该是“这道题考查的是什么,我会不会背”,而应该是“ 我想在这道题里聊什么,应该怎样组织语言”。【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6 【正确答案】 邸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向地方官员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源于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开始称为邸报,邸报的内容包括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

25、军事情报、刑罚等。作为官方新闻传播工具,其读者从中央政府官员扩展到地方各级行政官员以及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在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作为当时的官报,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发布官方信息。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 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辅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历代封

26、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封建王朝的最高当局在邸报上发布许多任免奖罚官吏的圣旨,驱使各级官吏为君主效忠;通过邸报上刊登的歌颂皇恩浩荡的大臣奏折,宣传君臣之道;通过邸报发布各种法令,使全国遵从君令;通过邸报来选登一些对封建王朝有利的材料,封锁一些消息。(3)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4)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邸报在宋开国不久就成为政府官报,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于中央的封建王朝,从问世起“邸报” 就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27、。【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产生17 【正确答案】 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信息的组合性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人的大脑既是信息的贮藏库,又是信息组合的加工厂。当接受到外界的新信息时,把新的信息和原先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产

28、生新的信息(新的认识、新的观点等)。不同的媒体根据自己的宗旨和方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组合信息。组合信息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对同一个信源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组合往往能客观的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因此,一条信息和其他信息组合则是揭示新闻背后新闻的关键所在。【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8 【正确答案】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鲜和真实是新闻的两大特性。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

29、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新闻。新闻和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1)新闻与信息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它们对受众而言都具有未知性和针对性,都能提供某种新情况和新知识,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2)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内涵不同。信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而新闻仅限于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外延不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而新闻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通过新闻媒介传向整个社会,能够

30、调整和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思想,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播,都能公开面向整个社会。【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9 【正确答案】 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事物变动的影响力。信息量大小和事物变动对社会、对人们切身利益的影响程度成正比。(2)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信息量大小和事物变动的规模、空间大小成正比。一场全局性的变动总比局部性的变动信息量大。(3)事物变动的速度。信息量的大小和事物变动的时间长短成反比。事物变动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信息量越大。“爆炸性新闻” 都是信息量很大的新闻。所谓爆炸性新闻都是突发事件,都是在

31、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如印度前总理拉?甘地遇刺身亡、美国“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空中爆炸等,都引起世人的震惊。(4)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信息量和这一概率成反比,事物按常规、常理、常态发展,按人们预料的方向发展,信息量比较小;事物的发展一反常态,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爆出冷门”“跑出黑马”,信息量就比较大。【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0 【正确答案】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都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贴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33、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其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1 【正确答案】 (1)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

34、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及评价性等 5 个特点。(2)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生产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介入,构成了它与舆论千丝万缕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反映并代表舆论。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

35、,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来说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的、大规模的运作。引发舆论。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作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在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通过筛选和过滤外界信息进行报道,并用种种手段凸显媒介认为重要的信

36、息,使之成为公众焦点,进而引发公众舆论。引导舆论。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 用事实说话 ”),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由上述 3 个方面可以发现: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3)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

37、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武器。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围绕大局形成强势主流的舆论格局。大局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新闻工作只有始终树立大局观念,才能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强势舆论。注意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新闻工作者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

38、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在引导中注意讲究艺术。新闻要具有可读性,无论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来教育、引导人们,都有一个关键前提,那就是报刊要有人阅读,电视、网络要有人看,广播要有人听,否则舆论引导就是一句空话。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在融媒时代,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其次要实行网络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再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党委外宣部门、政府网管部门以及公安网监、文化稽查等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做到网络监管全覆盖;最后要强化各级各类媒体、媒介

39、的协同,调动所有媒体、媒介的积极性,构建立体舆论引导机制。【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2 【正确答案】 舆论是指在特定时空内,公众对于特定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进行有效制约与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现代社会中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等,但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

40、公众的共同利益,因为公众共同利益是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的方向努力,并按此原则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公众共同利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的决策监督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同样指向决策参与、执行的主体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进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任何符

41、合公德的行为都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例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相反,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服务于其他的社会成员,这使其职业和职业行为因而具备了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也自然被纳入舆论监督和制约的范围内,舆论对其作用过程与对公德行为的作用过程类似,以肯定和否定的意见倾向产生压力,鼓舞或限制公众职业行为,促其遵从社会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3 【正确答案】 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

42、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而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主要在舆论的主体公众,主要包括:(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它决定人们感知外界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舆论意见的质量。(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43、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构成材料,在舆论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公众能否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了解到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信息,对人们能否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信息的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对提高舆论质量至关重要。(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高质量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舆论意见,其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就是公众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维护公众表达权,也就是提高舆论质量,促进舆论发挥积极作用的举措。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

44、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来看,舆论毕竟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而言,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4 【正确答案】 (1)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事、理、情是宣传的三元素。(2)舆论是指在

45、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3)舆论与宣传的关系舆论和宣传的区别公众的活动与生活是舆论的由来,实践是新闻舆论的依据,舆论要能够体现广大公众的要求与愿望。广大公众的意志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尺度,广大公众的实践又是检验舆论效益的唯一标准。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其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党政舆论、社团舆论、群众舆论等。宣传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工具。正面的宣传是鼓舞士

46、气、展示成果、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宣传内容直接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即有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没有创新性突破和发展。舆论与宣传的联系a舆论依仗宣传。舆论的兴起往往依靠宣传的力量,舆论主体依赖媒体的力量表达呼声,形成舆论。舆论的传播具有广泛的主体,对公众的行为影响具有普遍性。对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它从精神上和道义上影响公众,因此说舆论具有隐蔽性。同时,其约束力却是长久而强制的,舆论通过宣传对公众进行道德感召、典型示范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群体合力,迫使受众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b宣传引导舆论。宣传的内容又总是舆论的引题,宣传的内容引导了舆论的导向,主体通过宣传,

47、了解事情的始末从而形成了舆论。新时代背景下,应坚持正面宣传并同时加强舆论监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信息渠道增多,宣传部门竞争激烈。舆论监督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具有操作性和建设性。公正和责任是舆论监督的生命线,媒体不能因为追求“轰动效应” ,而不负责任地炒作“热点”。【知识模块】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5 【正确答案】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工具随着新闻活动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所能提供的日益增多的物质手段而不断创新。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新闻媒介事业的历史发展新闻媒介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8、,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人类传播活动分为 4 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联系。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的交流和认知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最早的新闻媒介报纸。社会急速变动,各阶级之间斗争激化,使得社会涌现出大量新闻,而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去追逐新闻,这是专业性的新

49、闻媒介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每个生产单位只有在摸清与它有关的一切企业生产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生产。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兴办起各类学校,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在提高,客观上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大大增加,这就便利了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交通、通讯的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时效性。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生产的物资需要。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资本家为推销商品,需要大量刊登广告,报纸从广告中可以获得利润,使报纸实现有利可图的商业化模式。总之,植根于这样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新闻媒介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更是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影响的。【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产生26 【正确答案】 廉价报纸,也称“大众化报纸” ,指的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特征包括:面向社会中下阶层,以广大平民百姓为主要读者对象;政治上标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GOST 30804 3 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Limitation of voltage changes voltage fluctuations and flicker in public low-voltage supply systems Equipmeto .pdf GOST 30804 3 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Limitation of voltage changes voltage fluctuations and flicker in public low-voltage supply systems Equipmeto .pdf
  • GOST 30804 4 1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pdf GOST 30804 4 1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pdf
  • GOST 30804 4 1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non-sinusoidal distortion of supply voltage including mains signalling Requirements and test m.pdf GOST 30804 4 1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non-sinusoidal distortion of supply voltage including mains signalling Requirements and test m.pdf
  • GOST 30804 4 2-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静电放电抗扰度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GOST 30804 4 2-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静电放电抗扰度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 GOST 30804 4 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Radiat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mmun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辐射、无线电射频、电.pdf GOST 30804 4 3-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Radiat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mmun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辐射、无线电射频、电.pdf
  • GOST 30804 4 30-2013 Electric 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s《电能 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电能质量测量方法》.pdf GOST 30804 4 30-2013 Electric 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s《电能 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电能质量测量方法》.pdf
  • GOST 30804 4 4-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nanosecond impulsive disturb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纳秒脉冲干扰的抗扰度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GOST 30804 4 4-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to nanosecond impulsive disturb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纳秒脉冲干扰的抗扰度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 GOST 30804 4 7-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General guide on harmonics and interharmonics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for power supply system.pdf GOST 30804 4 7-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General guide on harmonics and interharmonics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for power supply system.pdf
  • GOST 30804 6 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ntended for use in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light-industrial environment.pdf GOST 30804 6 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mmunity of technical equipment intended for use in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light-industrial environment.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