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84870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1 简述鸟类的主要特征。2 简述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3 试述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系统的演变。4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划分是由谁提出来的,其现状如何?5 世界动物分布规律是什么?6 你怎样理解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进化过程?第一个原核细胞出现可能经历了哪些重大系列事件(化学进化过程包括的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关键产物和作用是什么?7 伍斯等提出三域学说的根据是什么?主要论点是什么?8 原核生物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否从其多样性的特点解释为什么现今的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生物?9 大多数学者认为真核生物细胞是

2、怎样由始祖原核生物细胞起源的?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些论点?10 多细胞生物是怎样起源的?有何根据?11 为什么在苔藓植物中没有高大的植物体?12 下图中哪些特征是植物界的祖征,哪些是共有征,哪些是独征,为什么?13 维管植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14 为什么可以将无种子维管植物称为植物界的“两栖类”?15 真菌菌丝是如何适应吸收式异养的营养方式的?16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进化中的一个侧支?17 为什么说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18 比较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结构上的异同。如何看待它们的进化地位?19 节肢动物有哪些特征?从生物学特征解释昆虫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如此繁盛?20 脊索

3、动物门有哪三个主要共同特征?形成特征的结构是如何发生的,有何功能,有何进步意义?21 为何说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地位?有哪些进步特征、特化特征和原始特征?22 两栖类的形态、结构是如何既适应水生生活,又适应陆地生活的?这样的适应是怎样影响两栖类各个器官系统进化的?23 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24 鸟类的器官系统及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飞翔生活的?25 哺乳动物有哪些重要进步特征?为什么说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26 黑猩猩有哪些行为和人的行为相似,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7 在 20 世纪后叶,人猿超科的分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根据是什么?28 为什么说南猿和人属是

4、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亚科成员?29 为什么说早期人属在稀树草原捡拾尸肉,不是一般动物式搜寻而是富于挑战性的谋生活动。30 试论述制造石器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31 在匠人直立人阶段有哪 6 个第一次,说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从猿的生活方式向人的生活方式的意义重大的转变。32 有什么证据说明现代人类来自非洲?普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鸟纲是由爬行动物分化出来的,适应空中飞翔生活的一支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是从没有新脑皮层的原始爬行动物发展来,所以鸟也没有新脑皮层。鸟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差别很大。鸟大脑表面光滑,

5、没有哺乳动物大脑皮层上的许多褶皱。与爬行类比较进步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发展了适于飞翔的身体结构和翅羽系统,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心室已完全分隔,2 心室、2 心房,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气的效率。(4)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适应复杂的空中活动。(5)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 【正确答案】 哺乳纲也是从爬行类发展而来,但哺乳类的出现比鸟类早,鸟类是一个特殊的分支,而哺乳类县讲化的丰干是最复杂,最完善的一个高级类群。进步特征。

6、(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3)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6)出现了肌肉横隔膜,提高了空气在肺中流动的效率。(7)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心室已完全分隔,2 心室、2 心房,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气的效率。【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3 【正确答案】 水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位于咽部的两侧,软骨鱼在两个相邻的鳃裂中间有发达的鳃间隔,由鳃弧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鳃裂外露。在硬骨鱼

7、类,鳃区有鳃盖保护,呼吸作用主要是由鳃盖的启闭运动来完成。低等两栖类和蝌蚪也用鳃呼吸。从两栖类开始,肺已成为专门的呼吸器官,但两栖类的肺非常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或囊中稍有隔膜而已。爬行类肺的内面积由于有很多隔层而大为增加,并开始出现了支气管和胸廓。鸟类的肺非常致密,除内腔隔膜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之外,还形成了特殊的支气管网。同时,肺还与发达的气囊系统相连通,能进行特殊的“ 双重呼吸 ”。哺乳类的肺结构最为复杂,与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等组成标准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4 【正确答案】 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划分,最早是由斯科莱特(schter,18

8、57)根据鸟类的分布差异提出的。后来,华莱士(WaIlace,1876)在斯科莱特分区的基础上,再考虑陆生哺乳动物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六个界的区系划分方案。现在还是保留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新热带界;澳大利亚界六个界系统。【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5 【正确答案】 (1)全世界的动物区系中北方的几个界较近似,越向南方则分异的程度越加显著。(2)哺乳类中最低等的种类单孔目的分布仅限于澳大利亚及附近的一些岛屿;有袋目除了一种见于北美洲的东南部以外仅分布于中、南美洲及澳大利亚。【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6 【正确答案】 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事件。生命是在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

9、地球经历约 10 亿年进化史),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由无生命的物质经历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化学进化过程而产生的。生命发生的最早阶段是化学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进化到原始生命的阶段,原始生命即是细胞的开始。细胞的继续进化,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等,则是生物进化阶段。化学进化的全过程又可分为 4 个连续的阶段:(1)有机小分子的非生物合成。无机分子生成有机分子的过程,关键产物有氨基酸、核苷酸、单羧酸、核糖、脂肪酸等,是合成生物分子的结构单元。(2)从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关键产物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物质的最主要的两个基石。(3)核酸一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在单独存在时

10、,不表现生命的现象,只有在它们形成了多分子体系时,才能显示出生命现象。这种多分子体系就是非细胞形态原始生命的萌芽。关键产物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原始界膜的形成,有了界膜,多分子体系才有可能和外界介质(海水)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稳定的体系,也才有可能有选择地从外界吸收所需分子,防止有害分子进入,而体系中各类分子才有更多机会互相碰撞,促进化学过程的进行。(4)原始细胞的起源。关键产物是密码,转录翻译的完整装置的建成,表现生命的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7 【正确答案】 根据 16S rRNA、18S rRNA 序列分析,伍斯和福克斯提出生命 j域分类学说(三原界学说 Urkingdom

11、hypothesis),将所有细胞生物划分为三域,即古细菌域(Archaea)、真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在生物进化的早期,存在一类各种生物的共同祖先,由它分 3 条进化路线。最初先分成两支:一支为真细菌域;另一支是古细菌一真核生物域,它在进化过程中进一步分为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古细菌是最原始的一个类群,进化变化最少。真核生物离共同祖先最远,为进化种类最高的生物种类。【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8 【正确答案】 原核生物是一类由无细胞核的细胞组成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最早发现的化石表明原核生物繁衍于 35 亿年前,在没有真核生物之前,原核生物独领风骚

12、 15 亿年。太古宙和元古宙是原核生物的世界。原核生物进化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古细菌和真细菌,真细菌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由于进化的原因,其营养和代谢类型的多样性更为突出,分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化能异养 4 种。根据 16S rRNA 序列分析古生菌可分为 4 个亚群:泉古菌界、广古菌界、初古菌界、纳古菌界。从原核生物的多样性表现,我们难理解原核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9 【正确答案】 根据 16S rRNA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 30 亿年前真核生物从始祖原核生物进化为独立分支。

13、真核细胞进化包括两个方面:膜内折和内共生。膜内折(membrane infolding)认为真核细胞的内膜系统都是从原核细胞的质膜内折进化而来的。内共生(endosymbiosis)认为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以内共生方式发展起来的。推测线粒体的祖先可能是进行有氧呼吸的、较小的化能异养型原核生物,它们在较大的化能异养型始祖宿主细胞内寄生或被较大的、异养型始祖宿主细胞吞噬,若这种小细胞难被消化,就可能在大的宿主细胞内存活并进行呼吸,于是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也通过类似的途径进化,即是在比较大的宿主细胞中逐渐存活下来的较小的始祖光合原核生物。小细胞从宿主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成分,大宿主细胞则从进行光

14、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小细胞获得大量 ATP 和光合细胞所制造的食物。不难设想,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的共生体,在自然选择中是可以突然发展成一种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复杂化、并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的单细胞的真核生物。支持内共生学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现代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主性的活动,它们的 DNA 为环状,它们的核糖体为 70 S,这些都是和细菌、蓝藻相似的。【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0 【正确答案】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一般认为现今的多细胞生物是分别从几类单细胞原生生物祖先起源的。海藻可能来自 3 种或更多种古代原生生物,植物可能起源于绿藻谱系中的一

15、个分支,真菌和动物可能来自共同的原生生物祖先。由单细胞原生生物经过群体原生生物再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的模式推测有 3 个过程:(1)单细胞原生生物分裂后不分离而形成群体。(2)群体中的细胞已经分化,既有分工,又互相依赖。(3)群体中另外的细胞各自分化、发展为体细胞和性细胞。团藻由 60 万个有鞭毛的细胞排列成单层,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群体,经过酶分解粘连的胶体才分开,细胞出现分化,我国贵州中部的磷块岩石中发现 2 种类型植物的化石:细胞集群和细胞分化明显的叶状体植物(叶藻),都是多细胞起源的间接证据。【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1 【正确答案】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植物,一般不超过 20 cm 高,

16、大多生于阴湿处,苔藓植物没有维管系统,并且它们有鞭毛的精子需要水环境才能找到卵子,所以没有高达的植株体。【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2 【正确答案】 来自较远的共同祖先的同源特征为祖征,来自相对近的共同祖先或者说作为姐妹群的两个物种相对近的共同祖先的特征为共有征,如果某一特征只出现其中的一个物种则为独征。图中显示的植物界的祖征:细胞壁、叶绿体和光合作用。共有征:茎叶分化,颈卵器。独征:孢蒴。【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3 【正确答案】 维管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类群,维管植物可分为蕨类(Pterid 叩hyta)和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两类。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 (Gy

17、mnosperms)和被子植物(Angiospenns)两类。维管植物是孢子体(2n) 发达,孢子体有根,能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发达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有了维管系统,具有支持的功能和远距离运输的功能,使枝叶内的光合产物能快捷地被输送到根部,同时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物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枝叶,这些特性都使维管植物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4 【正确答案】 蕨类植物有时称为无种子维管植物。在植物的进化历史上,角质层、气孔、维管系统、细胞壁木质化等性状的出现,使维管植物的孢子体有了新的适应特性:植物有了调节和调制体内外水分平衡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陆地干旱环

18、境;植物有了相当坚强的机械支撑力,不需要水介质的支持而直立于陆地上;植物有了有效地运输水和营养物质的特殊系统,因而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体内外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坚强的机械支撑和有效的运输系统三者构成维管植物孢子体对陆地环境比较完整的适应结构。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世代已适应陆地生活,而有性生殖仍依赖水。所以将无种子维管植物称为植物界的“两栖类” 。【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5 【正确答案】 真菌以菌丝作为基本构造和它的营养方式是相适应的。真菌是吸收式异养的,它分泌多种水解酶到体外,把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成可溶的小分子,然后借助菌丝内较高的渗透压予以吸收。组成真菌细胞壁的壳多糖,是一

19、种由含氮糖组成的柔韧的多聚物。长而细的菌丝,可以发育出巨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分泌水解酶到食物中并吸收养料。菌丝的顶端可侵入到植物细胞中或者生长在细胞之间。真菌能集中自身的资源用于菌丝的生长,以极快的速率延伸到食物源。【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6 【正确答案】 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具有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7 【正确答案】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

20、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8 【正确答案】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都是两侧对称、3 胚层的动物,后肾管排泄。软体动物:(1)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2)具外套膜;(3)体外具贝壳;(4)消化管发达,大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5)次生体腔极度退化,而初生体腔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间隙;(6)

21、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和血液组成;(7)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在外套膜内形成肺呼吸;(8)大部分用后肾管排泄;(9)较高等的种类有四对神经节;(10)大多数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阶段。环节动物:(1)身体出现分节现象(同律分节) ,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2)出现次生体腔(发达的真体腔) ;(3)开始出现具有附肢形式的疣足、刚毛,增强了运动功能;(4)出现了闭管式循环系统和初生的心脏结构;(5)后肾管排泄,与软体动物类似;(6)链状神经系统,感官发达;(7) 陆生、淡水生的直接发育;海生的则先发育为担轮幼虫,再发育为成虫。软体动物内脏结构较环节动物复杂,但

22、在进化特征上没有明显的进步。从胚胎发育角度分析,软体动物也经过担轮幼虫期,说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两者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19 【正确答案】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异律分节。(2)附肢有关节。可能与疣足为同源器官。(3)有非细胞结构的外骨骼。肌肉成束,皮肌囊不完整。骨骼起支持或杠杆作用。(4)混合式体腔,开放式循环。(5)消化系统完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6)呼吸器官多样。有鳃、书鳃、气管、书肺等。(7)肌肉系统由横纹肌组成,能迅速收缩,附于外骨骼。(8)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有平衡、触觉、视、味、嗅、听觉等。(9)生殖器官内腔为体腔残余,

23、生殖管又是体腔管变成。昆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一方面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发,使其成为真正的自由的陆生动物。外骨骼使得它们可以遍布陆地各个角落,包括沙漠。其次,具有分节的附肢,运动、感觉都很灵活,运动的方式多样化。不同种类的昆虫还具有不同的口器,可分别适应不同的食物;繁殖方式多样化,繁殖周期短,个头小等生物学特性,是昆虫能够在地球上如此繁盛的原因。【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0 【正确答案】 脊索动物门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在动物背部,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由中胚层产生的棒状结缔组织,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大多终生保留,起支撑身体

24、的作用。脊椎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脊索,成体时即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2)背神经索呈管状,位于脊索背方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索前端扩大并分化为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3)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有成对排列的鳃裂,直接或间接和外界相通,又称咽鳃裂。咽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仅见于某些幼体(如蝌蚪) 和胚胎时期有鳃,后完全消失。【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1 【正确答案】 文昌鱼(Bmnchiostoma belcheri)是头索动物的代表种类,共约 25种。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地位:(1)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

25、先;(2)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3)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进步特征:呼吸在水流经咽部的鳃裂时进行;中空的神经管是文昌鱼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尚没有脑和脊髓明显的分化;脊索纵贯全身并伸到身体最前端。特化特征:口部有一套特化的取食和滤食器官;无成对附肢;无心脏,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血液无色。原始特征:无头,仍有分节现象存在;生殖、排泄器官多对(无集中的肾),各自开口。【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2 【正确答案】 两栖类的形态结构既适

26、应水生生活,又适应陆地生活。(1)皮肤的表皮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内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由此向外,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液腺。粘液腺的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2)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椎体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可增大椎体间的接触面,提高支持体重的效能;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具有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的能力。但是骨化程度较低,功能尚不完善。(

27、3)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从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因此,与这些运动有关的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因此又分化出许多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的肌肉,用以加强爬行和跳跃能力。(4)成体肺呼吸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需要辅助呼吸器官以弥补肺脏摄氧的不足。幼体和鱼类一样,营鳃呼吸。(5)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需要休眠。

28、(6)两栖类的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内水份的保持得到了加强,这种节水作用不足以抵偿由于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大量失水。这就决定了两栖动物虽能上陆生活,却不能长时间地远离水源。(7)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特点。半陆生的蛙蟾类的眼高踞头的背侧,也可深陷至眼眶内,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和哈氏腺,这些结构及腺体分泌物都能使眼球润滑,免遭伤害和干燥有利于陆地生活。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视觉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在陆地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动物。内耳球状囊的后壁已开始分化出雏型的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作用。出现了听觉机能。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而产生了中耳,中耳腔内有一枚耳柱

29、骨,两端分别紧贴内耳外壁的椭圆窗和鼓膜内面的中央,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人内耳,通过听神经传导到达脑,产生听觉。(8)繁殖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3 【正确答案】 两栖动物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既要适应水中生活,又要适应陆地生活,主要表现为:皮肤较薄,有大量黏液腺保持体表湿润,但表皮有轻微角质化。存在肺呼吸、鳃呼吸、皮肤呼吸等多种呼吸方式。幼体主要以鳃呼吸,成体主要以肺呼吸。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脊柱初步分化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4 部分,并演化出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神经系统发育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了适应陆地的各种感觉器官,但幼体仍然保留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30、似侧线,有的种类甚至保留至成体。排泄器官对陆地适应尚不完善。受精卵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身体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生理机能已经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主要表现为:出现羊膜卵。表皮高度角质化,形成角质鳞片。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5 部分,其中颈椎数目增多,使动物颈部增长,头部更加灵活。出现了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胸廓,既保护了内脏,也增强了肺的呼吸。它们具有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趾(指)端具爪,荐椎承重的增加使动物在陆地运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彼此混合的程度较两栖类低,排泄的最终产物为尿酸,以保存体内的水分的不流失。

31、【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4 【正确答案】 (1)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2)前肢变为翼,着生羽毛成为飞翔器官。(3)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4)羽毛着生存体表的一定区域内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5)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有利于减轻体重。(6)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这种特殊形式的关节面使椎骨间的运动十分灵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枚颈椎称为枢椎。与头骨相联结的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转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鸟类

32、头部运动灵活。(7)胸椎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保证胸肌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8)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9)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鸟类的取食器官。(10)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叉骨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11)手部骨骼 (腕骨、掌骨和指骨) 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扇翅才能有力。(12)后肢骨骨块愈合减少且延长,能增加起

33、飞时的弹力。(13)使翼扬起 (胸小肌)及下损 (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此外,不论是支配前肢及后肢运动的肌肉,其肌体部分均集中于躯干身体的中心部位,其它肌肉退化以减轻体重。(14)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以及飞行时的负荷。(15)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磨擦。(16)排泄尿酸减少失水,鸟类不具膀胱,所产的尿连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通常认为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17)视觉最为发达,视力调节双重调节能力,能在一瞬间把扁平的“远视眼” 调整为“近视眼”。【

34、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5 【正确答案】 哺乳动物进步性特征有:(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5)胎生、哺乳。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哺乳是胎儿

35、发育完成后产出,母兽以乳汁哺育幼兽。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胎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的成活率,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成活率。哺乳类的皮肤中,表皮和真皮加厚,角质层发达。皮肤衍生物形态复杂,功能多样,在对机体的保护、体温调节、感受刺激、分泌和排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毛、皮肤腺、蹄角等。哺乳类骨骼高度简化和具有灵活性。脊椎仍然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5 部分,椎体间有软骨的椎间盘相隔,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椎体的冲击。四肢肌肉发达,以适应哺乳动物高速灵活的复杂运动。消化系统功能完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二指肠、

36、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根据食性,哺乳类分为食虫类、肉食类、草食类和杂食类 4 种。哺乳类血管趋于简化,使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升高,循环效率提高,肺由复杂的支气管树和肺泡构成,气体交换面积增加。腹部具有肌肉质的横隔,隔肌的收缩和舒张协助肋间肌扩张和缩小胸腔,促进呼吸。哺乳动物的大脑特别发达,大脑表面形成沟回,神经元数量大增,感觉器官发达灵敏,行为复杂。【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6 【正确答案】 在黑猩猩的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行为不是通过遗传途经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而是后天通过模拟和学习而获得。科学家曾记录到非洲野生黑猩猩共计有 39 项

37、行为,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行为。黑猩猩能制造比较简单的工具,也能够学会一定数量的人类手势语。手势语已经是一种具有语法结构的符号通讯。黑猩猩还是能思考和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这些启示告诉我们黑猩猩是我们的近亲。【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7 【正确答案】 20 世纪后叶,人猿超科的分类是比较人与几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一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发现人与黑猩猩、大猩猩之间不同氨基酸比例小于1,与猩猩为 278,与长臂猿为 238。现在把人猿超科分为 3 个科:长臂猿科、猩猩科和人科。人科又分为 2 个亚科:大猩猩亚科,包括大猩猩和黑猩猩。人亚科,包括智人和南方古猿等化石人类。【知识模块】

38、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8 【正确答案】 南猿是稀树草原上小脑袋的二二足猿,脑量 400500 mL 之间,很多习性似猿。人属脑量明显扩大,能制造石器。【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9 【正确答案】 早期人属栖息在森林,有初步的二足行走能力和小尖牙,但仍然攀援树木,以森林作为庇护所。他们徒手制造石器,捡拾尸肉。【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30 【正确答案】 正如直立行走是人科的重要特征,石器的制造也是人属的重要特征。能人的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破碎骨骼的石锤,这是一批屠宰工具。这些遗存表明能人在肉食的获取上有了巨大的进步。旧石器时期的早期文化主要是直立人所创造的。代表的工

39、具是手斧(欧洲)和大型砍砸器(亚洲),以及小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人类发明了石器,使他们在获取和利用猛兽遗留下的新鲜尸肉方面得到成功,有效地增强了人的生存能力,深刻地影响人与人的关系。【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31 【正确答案】 (1)按规制制造石器,(2) 主动狩猎大型食草动物,(3)出现家庭基地或营地,(4)使用火,(5)有漫长的童年,(6)走出非洲。这些第一次说明在体质和生活方式上匠人直立人已经超越了猿而类似于人。【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32 【正确答案】 A.c.wi=lson 等人根据现代人类 182 种线粒体 DNA 的类型建立起一个人类谱系模型。据此模型,现代智人起源于 10 万年前的非洲,再从非洲扩散出去,最后完全代替了尼人和原来生活其他各地的早期智人。在此以前分布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的化石人类并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而是若干已灭绝分支上的远亲。现代人类细胞线粒体 DNA 分析发现,全球人类种群的线粒体 DNA 十分一致。尼人化石中成功地提取到线粒体 DNA,发现它和现代人的线粒体 DNA 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知识模块】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