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892548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这是尊重和发挥( )。(A)学生的主体性(B)学生的差异性(C)学生的创造性(D)学生的发展性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文化传承功能(B)文化创造功能(C)文化更新功能(D)文化传播功能3 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 的教育家是( )。(A)杜威(B)卢梭(C)康德(D)洛克4 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

2、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践锻炼5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少先队的入队年龄是( )。(A)612 周岁(B) 614 周岁(C) 712 周岁(D)714 周岁6 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这属于( )。(A)志愿服务劳动(B)社会公益劳动(C)勤工俭学劳动(D)自我服务劳动7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其内容是( )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提升能力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A)(B) (C)

3、 (D)8 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9 同学门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A)高原现象(B)抑制现象(C)遗忘现象(D)挫折现象10 在“直角三角形 ”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激发学习兴趣(B)引起有意注意(C)丰富学生想象(D)突出概念本质11 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追求成功者和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 )。(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

4、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12 接受心理辅导后,小欣非常信任和依赖刘老师,内心里已把她当成妈妈。这属于( )。(A)移情(B)共情(C)同情(D)反移情13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结构主义” 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B)罗杰斯(C)布鲁纳(D)布卢姆14 课堂上,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15 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

5、)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6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地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 )。(A)预设性(B)生成性(C)启发性(D)随意性17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 ) 。(A)程序不清晰(B)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C)缺乏逻辑性、系统性(D)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18 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 )。(A)设置综合课程(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D)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6、19 陶行知先生指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改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A)教学合一(B)言行合一(C)学做合一(D)教做合一20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利于( ) 。(A)系统的知识传授(B)因材施教(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D)教学管理二、简答题21 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2 简述班主任培养良好班风的主要措施。23 简述访谈法的基本步骤。三、材料分析题23 一天中午,六年级学生正在操场上打篮球。突然,小海和小冰扭打在一起吴老师看到

7、了这一幕,迅速走上前去,严厉地看着他俩,一言不发。看到吴老师,他俩停止了打斗。吴老师说:“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都吃了。打球时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你们竟然大打出手,丢人不?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我们自己处理。” 几分钟后,他俩言归于好,并向吴老师承认了错误。问题:24 评析吴老师对学生冲突的处理方式。25 结合材料简述教师处理学生冲突的基本要求。25 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 有气无力地说: 完了。我们都 喘不过气来啦。” 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 谁能

8、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洪亮而又流利地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用手比画着朝小鹏“ 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地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 好,掌声鼓励。这才是 有气无力”。问题:26 评析这一教学片段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27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 教学是一门艺术 ”的认识。四、教学设计题27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

9、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 !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 (du)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10、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 ?很漂亮。对不时 ?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

11、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 10 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岛上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和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第二年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高尔基在信中说。儿子,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

12、远比拿愉快。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28 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29 如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0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30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井按要求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31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四基” 的内容。32 如指导高年段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3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33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34 简述口语训练的方法。35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36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

13、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36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37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38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3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唱好歌曲”( 在学生音高、节奏、词曲结合基本无误的基础上,依据作品特点,合理进行歌曲处理)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39 请认真阅读下列教材,并按要求作答。 动作方法:预备姿势:并脚站立,两手握绳柄自然下垂。练习时,由体后向前摇绳,当绳子摇到前上方时,两臂迅速在体前交叉,同时向后快速抖腕(前臂外旋),两脚立即跳起,绳通过两脚,再摇至头上方时,交叉臂还原,用同样方法连续进行。请根据上述材料

14、完成下列任务:40 简要说明“ 向前摇绳编花跳 ”的教学重点、难点。41 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42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42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43 吉祥文化与剪纸的关系是什么?请列举六个剪纸吉祥纹样,并说明其寓意。44 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45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46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发现和分析吉祥形象传达美好寓意的方法” 内容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17 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

15、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并不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决定,体现了教师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要求。考生在理解这些观念时,应该结合教师的教学进行思考。例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6、,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思考,不以“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发展性,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以学生的错误或缺点否定学生发展的可能性。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是一种文化传播,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公认是卢梭发现了儿童。并确立了现代的儿童教育观。卢梭

17、之前,几乎所有人郁认为,儿童只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到卢梭才真正把儿童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主体。说他“发现了儿童”指的就是卢梭首次提出“儿童本位”。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爱弥儿一中。在该书中,他明确提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要务是确立儿童的中心地位。重要的教育家是历年的常考点。对于“首次”“最先”“第一次”提出某些理论的教育家,考生应重点掌握。例如,夸美纽斯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等等。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

18、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实际锻炼法足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小芳不守纪律的原因是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办法足说服教育法,提高其认识从而形成止确的观点。德育方法是历年的常考点。对这一知识点,考生应该掌握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判断题干设置的情境运用了哪种方法,这就需要对每种德育方法的含义有深入的理解:二是识记个别方法对

19、培养学生品德的不同侧重;三是掌握每种方法在运用时的要求。例如,说服教育法主要是提高品德认识:陶冶教育法主要是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榜样示范法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实践锻炼法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凡是 6 周岁到 14 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形式上看,班队劳动主要有生产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适合小学生的班队劳动主要有社会公益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

20、动。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服务劳动包括:做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沽,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和美化校园等。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的义务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劳动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勤工俭学是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来补充自己的学习、牛活费用,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条件的一种用自我劳动所得来资助自我学习、生活的劳动形式。因此,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属于自我服务劳动。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16 年教师节前,习

21、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衷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末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教师用彩笔标出易错笔画,突出了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利用了学生的知觉选择性。知觉的基本特征是常考点。根据历年真题的考查情况,这一知识的考查多结合实际情境。此处对四个基本特征的实际应用进行总结:知觉的理解性,例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觉的选择性,例如,人在

22、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点阅读。知觉的整体性,例如, “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恒常性,例如,我们熟悉的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得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在教室里,面对着你的一个窗户是方形的,可其他几个窗户看起来不是方形的,但仍感知它们是方形的。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高原现象是指在学牛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抑制现象主要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形式。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遗忘现象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

23、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挫折现象足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学习舞蹈动作过程中出现的进步小明显或停滞小前现象属于高原现象。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变式是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趋向成功倾向的

24、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 50的任务,冈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而害怕失败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对这一理论的把握,考生应以理解为主。这一考点也会转换设问方法,如“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害怕失败的人在面对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时的做法”,根据理论内容,他们会选择回避这一类任务。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移情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反移情是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来访者身上的过程。共情也称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境况的心领神会,共情

25、包含同情的成分。题干中的小欣在接受老师的心理辅导后。内心里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妈妈,属于移情的现象。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罗杰斯是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布卢姆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沦。对于常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的观点、提出的理论等,考生要掌握内在规律,在作答时运用一定的思维技巧。如提到“结构主义”,无论是课程改革的思想,还是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都要想到布鲁纳;提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要想到杜威;提到布卢姆,一般考查的是教学目标分类

26、或掌握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他的观点应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相一致;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应该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相一致。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行为性日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具有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的特点。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表现形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牛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生成性目标不是南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

27、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凋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教师确定了主题,由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展示,关注的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因此属于表现性目标。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有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对于成绩较差的小军,在提问时设置了较为简单的问题,以此鼓励他,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牛的学习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学过

28、程的预设是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教学过程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掩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预设,而在发现学生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后,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了既定的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泰勒原理,确定了清晰的程序,使课程开发具有

29、系统性和逻辑性。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认为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目标模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本考点,考生需要掌握:泰勒是 “课程评价之父 ”; 泰勒原理的内容: 泰勒的目标模式中提到课程编制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时泰勒目标模式的评价。这里需要注意,在作答时,考生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优势和局限性的了解较少或识记不清,那么可以根据目标模式的

30、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题干中其他几个选项都是泰勒模式的优势,并不是局限性,只有“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体现了它的局限性。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课程功能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程结构方面,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学习方式方面,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方向,建立与索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对于基础

31、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考生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要明确具体目标涉及了哪些方面并识记这些具体方面的变革内容。其中,学习方式、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是考查重点,应重点把握。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在“五四”时期,陶行知明确反对灌输式教育,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提出“教学合一”思想,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后来,他把“做”融入其中,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考生要掌握这一理论的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作答本题时,考生也可分析题

32、千,进行总结,得出题干强调的是“教”和“学”的统一问题。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十因材施教。关于班级授课制这一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内容:班级授课制理论的提出;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定势与

33、功能固着:(3)迁移(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22 【正确答案】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班土任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2)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4)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23 【正确答案】 (1)提出访谈问题,确定访谈对象。(2)制订访淡计划。依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访淡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包括谈话的进行方式、

34、提问的措辞及说明,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同答的记录和分类方法等。(3)拟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的具体问题和框架,拟定访谈提纲。(4)进行正式访谈。访淡过程中注意倾听,适时追问;访谈后,要马上记录访谈内容。(5)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淡结果,得出访谈结论。三、材料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吴老师对学生冲突事件的处理轻松而富有教育机智,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吴老师在处理学生冲突的过程中遵循了教育性原则。材料中,吴老师的处理方式感化了打架的学生,不但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二,吴老师的做法遵循了可接受原则。材料中,吴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采取批评惩罚的方式教育学

35、生,而是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处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积极加以改正。第三,吴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有效性原则。材料中,吴老师用“育人” 的态度去看事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不利的一而,同时又看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第四,吴老师的处理方式符合冷处理原则。材料中,吴老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时,保持了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但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还促使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错误,有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氛围。25 【正确答案】 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时,要注意以下儿个方面:第一,沉着冷静面对,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材料中,吴老师面对突然发生的

36、学牛冲突,没有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体现了这一要求。第二,机智果断应对。材料中,吴老师充分发挥了教育机智,尽可能地平息事端,体现了这一要求。第三,公平民主处理。材料中,吴老师以事实为依据,秉公处理。且具有民主意识,体现了这一要求。第四,善于总结引导。材料中,吴老师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教育引导学牛的机会,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学生自尊心,体现了这一要求。第五,保证教学进度。材料中,吴老师从发现冲突后的快速反应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没有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进度,体现了这一要求。26 【正确答案】 这一教学片段钟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

37、师的教学智慧,值得肯定和学习。第一,于老师的这一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观中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材料中,于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领会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第二,丁老帅的做法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于老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了小鹏的主体积极性,凶势利导,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第三,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自觉自主解决

38、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课堂中启发小鹏如何声情并茂地演绎文章段落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第四,丁老师的教学行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材料中,丁老师在小鹏没有准确表达出文章表达情感的情况下,灵活转变教学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其教学智慧,因此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这一特点。综上,于老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他遵循教学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职业角色,正确地引导学生,使课堂有了精彩的生成。27 【正确答案】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性格差异、知识基础、学习风格,这要求

39、教师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妥善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第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还要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材料中,于老师对于学生不理想的表现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改正,这充分发挥了学牛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教师促进者的角色功能。第二,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还要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创设课堂

40、情境等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能够以生动、风趣的实例,让学生明确自己朗诵的不合理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情境,幽默、风趣地进行引导。这些体现了教师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第三,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还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材料中,于老师运用了启发性原则,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到“有气无力” 的含义。这体现了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第四,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教师的劳动具有创

41、造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教师应具备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材料中,于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有气无力” 的含义,也从教师和学生的笑声以及最后对小鹏的鼓励中,拉近了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四、教学设计题28 【正确答案】 文本解读写作特点:(1)全义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明白如话,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共有两处情节转折:第一处,当保罗认为小男孩羡慕的是保罗“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时,小男孩却说他希望自己能成为“ 这样的哥哥 ”;第二处,当保罗认为小男孩请求他把车开到男孩

42、家门口时,是为了向小伙伴们炫耀时,小男孩却指着保罗的车告诉弟弟,以后也要送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文章借助这两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转折,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向读者诠释了深刻的道理。文章注重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故事中小男孩和保罗的神情变化如“饶有兴趣”“瞪大眼睛”“惊叹”“湿润”等,描写得非常细腻。通过此类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读者由表及里,更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主题深刻,启发性强。全篇虽然除最后一段直言文章主旨“ 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之外。其他段落均未着墨去重点写“ 给予”的过程,但却从头至尾都在传递着“给予”给人带来的快乐,其寓

43、理深刻,启示人们应当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乐于助人,学会传递快乐。编者意图:文章题目是“ 给予是快乐的 ”,编者收编本篇课文。意在通过文题与文章内容向成长中的学生传达爱与真情,引导学生在感悟人与人之间爱与真情的基础上,从小培养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同时,设计本篇文章也是为了照应本单元“情暖人间”的主题。2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读“羡慕”“炫耀”“理解”等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大意,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自主思考,找出文中对小男孩展开细节描写的词句并做标记;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找出的描写小男孩语言

44、、神态、动作的相关语句,总结、归纳并说出小男孩的人物形象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的道理,学会关爱他人,培养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文中对小男孩展开细节描写的词语或句子,总结、归纳并说出小男孩的人物形象特征。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文中“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的深层道理,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30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导入方式:主打“ 温故知新”,辅以游戏活动。A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互相分享自己经历过或全程参与过的与“给予” 相关的故事。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听。要求:学生发言内容包括“事件”+“事件的意义”等。B游戏

45、活动: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结合情境内容思考并参与情境表演,体会“给予” 的快乐。情境 1:“给生病的同学的一句话” ;情境 2:“给闹矛盾的朋友的一个拥抱” ;情境 3:“给不小心摔倒的同学一只手” ;情境 4:“给暑假未曾外出旅行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暑期旅行趣事” ;C教师引导,切入课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有关“ 给予” 的故事,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做好铺垫;通过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首先,温“故 ”知“新”并不仅限于学过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安排学生回顾生活中

46、与“ 给予”有关的故事并主动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心的共鸣,获得新的关于“给予”“快乐”的正确认知。其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与“给予” 相关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表演。从而使学生在思考、表演、再思考中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情感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 给予” 的快乐,明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寓教于乐的目的。31 【正确答案】 “ 四基” 的内容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一般是指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比如,说明 14,025 和 25的含义。数学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基

47、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如 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每分钟完成 810 题。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等。比如,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2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增强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

48、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3 【正确答案】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复习旧知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计算图形的面积。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 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需要多大的红布吗?如果要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那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引出新课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首先,复习之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体会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的便捷性。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49、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做好准备。其次,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4 【正确答案】 口语训练的方式有多种,以下为常见的几种类型:开展基本的会话句型练习活动:可以从短语、短句入手。让学生练习一些交际用语、课堂用语以及简单的问句。开展信息沟的活动:利用图画、图表、个人信息卡、故事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询问和交流。开展游戏活动: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如“开火车,连锁操练” 等练习和强化特定的语音。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开展班级调查等活动:围绕熟悉的话题,用熟悉的语言进行采访、调查并汇报结果。开展讲故事活动:利用绘本、简笔画等引导学生听故事、复述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等。开展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小组讨论需要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自然沟通。35 【正确答案】 Teaching AimsKnowledge aim:Students can learn some new words such as:warm,hot,cool,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CAN CSA-ISO IEC 14543-3-4-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4 System management – Management procedures for network based control of.pdf CAN CSA-ISO IEC 14543-3-4-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4 System management – Management procedures for network based control of.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3-5-200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5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Powerline for network based control.pdf CAN CSA-ISO IEC 14543-3-5-200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5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Powerline for network based control.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3-6-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6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Twisted pair for network based cont.pdf CAN CSA-ISO IEC 14543-3-6-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6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Twisted pair for network based cont.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3-7-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7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Radio frequency for network based c.pdf CAN CSA-ISO IEC 14543-3-7-200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3-7 Media and media dependent layers – Radio frequency for network based c.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4-1-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4-1 Communication layers - Application layer for network enhanced control d.pdf CAN CSA-ISO IEC 14543-4-1-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4-1 Communication layers - Application layer for network enhanced control d.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4-2-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Part 4-2 Communication layers  Transport network and general parts of data link la.pdf CAN CSA-ISO IEC 14543-4-2-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Part 4-2 Communication layers Transport network and general parts of data link la.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5-1-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5-1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Class 2 and Class 3 - Cor.pdf CAN CSA-ISO IEC 14543-5-1-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5-1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Class 2 and Class 3 - Cor.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5-22-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5-22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HES Class 2 and Class 3.pdf CAN CSA-ISO IEC 14543-5-22-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 Part 5-22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HES Class 2 and Class 3.pdf
  • CAN CSA-ISO IEC 14543-5-4-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Part 5-4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HES Class 2 and Class 3  De.pdf CAN CSA-ISO IEC 14543-5-4-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architecture Part 5-4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or HES Class 2 and Class 3 De.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