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模拟试卷 19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_和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2 当前我国课程的表现形式中,_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3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属于_技能。4 写出下列物质的俗称。(1)二氧化碳 _(2)乙醇 _(3)甲烷 _5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_反应。活泼金属和酸作用生成氢气的反应属于_反应。6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气体是_;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7 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8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一
2、种抗疟疾药,141 g 青蒿素燃烧生成33.0 g CO2 和 99 g H 2O,则青蒿素中氧的质量与其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_。9 将 Cl2 通入到石灰乳中可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 Ca(ClO)2,化学方程式为_。10 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二、单项选择题11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或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12 学生采用关键词法进行复习,这种做法属于(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13 下列关于课堂管理目标的描述,正确
3、的是( )。课堂的一切由教师做决定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A)(B) (C) (D)1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电线(B)金刚石用来切割大理石(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15 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A)Fe(B) Zn(C) Na(D)Ca1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加热液体(C)点燃酒精灯(D)称量 NaOH 固体17 下列金属中,不能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 Cu 的是 ( )。(A)Zn(B) Al(C) Ag(D)Fe1
4、8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19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NaCl 、CuSO 4(B) CH4、 HCl(C) Si、CO 2(D)Ar、Au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和水的混合物可以直接用分液漏斗分离(B)用托盘天平称 1172 的氯化钾固体(C)配制稀硫酸时,可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慢慢加入浓硫酸(D)用水可以区分苯和四氯化碳三、简答题21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22 一般把概念定义为符合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大多数概念都包含四个方面: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属性。试以“置换反应”这一概念为例,
5、进行概念分析。23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24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请试举三个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并简要分析如何应用。四、案例分析25 根据上级通知,学校选派小学二年级
6、数学科任老师参加 2 周的业务进修,并安排李老师代课,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了,李老师匆忙在屏幕上呈现课外作业:教材全解 练习 X,715 题; 优化设计专题 X,1 一 8 题;天天练 练习 X,814 题。教室里顿时躁动起来次日上午李老师收作业时,有的同学交了专业的作业本,有的同学交了册子,有的同学说老师没有讲清楚什么时候交。依据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分析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26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 ”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
7、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3)实验探究。(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5)后续思考。问题:(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五、教学设计27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8、 的探究实验如下所示: 探究金属性活动性顺序 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 1),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如图2),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并知道了置换反应可作为金属活动性的判据,如铁比铜活动性强。 要求:(1)谈谈你对该处“ 金属活动性顺序” 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 根据上述 3 个材料,完成“ 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 3
9、00 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模拟试卷 19 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1 【正确答案】 责任担当。2 【正确答案】 教材。3 【正确答案】 心智。4 【正确答案】 (1)干冰;(2) 酒精;(3)沼气。5 【正确答案】 分解;置换。【试题解析】 南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活泼金属和酸作用,是金属单质和化合物酸的反应,生成氢气(单质)和盐(化合物)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6 【正确答案】 氮气;SiO 2。【试题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10、: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2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位元素是氧元素和硅元素,可形成化合物二氧化硅,其化学式为 SiO2。7 【正确答案】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试题解析】 在“使煤在空气中燃烧的条件是”这句话中所含的信息有煤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所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8 【正确答案】 5:36。【试题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与 330 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为 330g =90g;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与 99 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为:99 g =1.1 g;则青蒿素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41 g 一 90 g11
11、 g=4 g。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330 g+9 9 g141 g=28 8 g。青蒿素中氧的质量与其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4 g:288 g=5:36 。9 【正确答案】 2Cl 2+2Ca(OH)2=CaCl2+Ca(ClO)2+2H2O。【试题解析】 如果将 Cl2 通入到石灰乳中可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 Ca(ClO)2,化学方程式为:2Cl 2+2Ca(OH)2=CaCl2+Ca(ClO)2+2H2O。10 【正确答案】 隔绝氧气(或隔绝空气)。【试题解析】 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盖灭,使火焰与氧气隔绝。二、单项选择题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
12、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想象联系起来。因此它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堂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
13、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铜用于制作电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A 错误。金刚石用来切割大理石,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B 错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C 错误。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 D 正确。故选 D。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体内因缺少铁元素会引起贫血,故选 A。16 【正
14、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A。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锌可以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铜,故 A 不符
15、合题意;铝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铝可以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铜,故 B 不符合题意;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银不可以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铜,故 C 符合题意;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铁可以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铜,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 A 错误:铜不会与硫酸亚铁反应,除去 CuSO4 溶液中的少量 FeSO4,不能加入铜粉,故 B 错误;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去了主要物质,故 C 错误;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
16、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D 正确。故选 D。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 A 正确。甲烷、氯化氢分别是由甲烷分子、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故B 错误。硅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 C 错误。Ar 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 D 错误。故选 A。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泥沙不溶于水,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A 项错误;B 项,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 01 g,可称量到 117 g,B 项错误;C
17、项,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溶液,C 项错误; D 项,苯和四氯化碳都不溶于水,但苯的密度比水的小,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大,可鉴别,D 项正确:故选D。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主义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
18、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2 【正确答案】 概念名称:置换反应。 概念定义: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置换反应,它是一类化学反应共同特征的概括。 概念例证:一切符合置换反应定义特征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的例证,如 Fe+H2SO4=FeSO4+H2,被称为概念的正例;一切不符合置换反应定义特征的反应的例证,如:CuO+CO=Cu+CO 2,则被称为概念的反例。 概念属性又称为关键特征,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置换反应这一概念的慨念属性: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只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2
19、3 【正确答案】 (1)讲授式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它是以化学教学内容的某种主题为中心,教师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思想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渎法和讲演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探究式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20、探究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4 【正确答案】 (1)在进行初中化学“CO 的性质” 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 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煤气中毒是最常见的 CO 中毒。 (2)在讲授“CO 2 的性质” 时,介绍空气中 CO2 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 CO2 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 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将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主要是:多植树造林,减少CO2 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开辟新能源,如氢能源。 (3) 在讲授“金属的
21、性质 ”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溶液中能够形成络合物,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同时因为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理活性分子的结合不可逆,从而导致了人的生理活动的障碍。四、案例分析25 【正确答案】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李老师的作业内容不合理。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作业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李老师呈现的作业均为固定设置的习题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效果不明显。(2)李老师布
22、置的作业分量过多。在布置作业时,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李老师一次课留了三本习题册上的习题作业,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作业分量过多。(3)李老师的作业要求不明确。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交作业时学生对于作业的要求和规则不清晰,导致没有都完成作业或完成的要求不一样,这是由于李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讲清楚要求,没有规定好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
23、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除此之外,李老师在布置作业的形式上,过于单一。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确定作业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可以有如下几种:第一,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科书等。第二,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提问,如朗读、阅读、复述等。第三,各种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绘图等。第四,各种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李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仅有书面的练习题,并没有综合多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26 【正确答案】 (1)步骤(1) :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
24、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同答案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分若干组,让同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得出自己答案的依据。步骤(2):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相互讨论(时间在 3 分钟左右),为自己的答案寻找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巡回,认真听取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推选一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答案的依据。之后教师引导:各组同学说的都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样来判断究竟哪一种结果正确呢?教师组织各组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正确的结论。步骤(3):学生以 (2)中提到的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基础,设计出实验装置,并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则巡回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束让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探究
25、的结果。各小组得出相同的结论:高蜡烛先灭!教师引导: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组织学生进入步骤 (4)。步骤(4):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提示:关键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并引导学生查阅密度表,解读表上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此统一认识。教师进一步解释:通过讨论,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因此其密度和常温下相比小了许多,总是浮在上部,所以高的蜡烛先灭。(2)教师存探究情境结束时,可提示:如果改变玻璃罩的大小或各蜡烛的高低程度,对上述答案是否有影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持续思维,辩证分析事物的多变性,鼓励学生进一
26、步探究研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五、教学设计27 【正确答案】 (1)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在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结合生活现象及理论解析得出的,因此它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对前面学习到的金属、非金属等重要反应的规律总结,是化学知识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学习置换反应、金属腐蚀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本知识的学习,适宜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与经验结合,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对比、类比等科学方法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27、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理解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与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金属和金属盐溶液发生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之间的关系;学会利用置换反应判断两种金属的活泼性。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判断两种金属的活泼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法,教师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人:“ 同学们,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很多,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镀金的材料冒充黄金进
28、行诈骗活动。这是我们社会所不允许的,必须严惩,但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实现把金镀在其他材料上的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了解违法犯罪分子是如何得到镀金材料的。新课教学:学生分组完成以下 3 个实验,并且小组讨论回答这 3 个实验各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实验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实验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由各个小组代表把他们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1 铝丝上有红棕色的铜生成,实验 2 铜丝上有银白色的单质银生成,而实验 3 铜丝上没有反应。最后由老师进行讲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是因为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从而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知识巩固:以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作为巩固,让学生们自己想一下,镀金是怎样得到的(比如铁棒放在金的盐溶液中)。小结:由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作业:老师想知道金属铁与金属铜谁的活泼性强,现在大家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写出你们自己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