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89792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2002 年,某路段一辆运送化学物品的槽罐车侧翻,罐内 15 t 苯泄漏人路边 200 m 长的水渠,造成严重危险,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以下报道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污染(B)通过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可以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C)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一个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D)由于事故发生地周围比较空旷,有人提出用点火焚烧的办法来清除泄漏物,但由于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扩大污染,所以该办法未被采纳2 下列

2、化学课中,属于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理解化学知识为主的课是( )。(A)化学基础理论课(B)元素化合物知识课(C)化学实验课(D)化学复习课3 下列化合物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A)(B)(C)(D)4 在一个真空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充入 10 mol N2 和 30 mol H2,发生合成氨反应: N 2(g) 3H2(g) 2NH3(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H 2 的转化率为 25。若在同一容器中充入 NH3,欲达到平衡时的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与上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充入的 NH3 的物质的量和达到平衡时 NH3 的转化率是( )。(A)15 mol 25(B) 20 mol

3、50(C) 20 mol 75(D)40 mol 805 某反应进行完全的时间 t ,该反应的反应级数为 ( )。(A)一级(B)二级(C)三级(D)零级6 当代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提高教师的水平(B)狠抓实验教学(C)实行多媒体教学(D)加强基础,发展智能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化学教师的素质转移到化学实验上(B)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附属的内驱力较大(C)化学学习质量与化学学习动机水平成正比(D)化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8 下列考试中,属于常模参照考试的是( )。单元测验期末测验高考初中化学竞赛初中毕业会

4、考高中毕业会考(A)(B) (C) (D)全部都是9 以下元素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V Cr Mn Fe Ni(B) V Cr Fe Mn Ni(C) V Mn Cr Fe Ni(D)Ni Fe Co V Cr10 以下属于分离分析的方法是( )。(A)质谱法 MS(B)紫外 UV(C)气相色谱 GC(D)核磁 NMR11 在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H0 中,mnpq。A 的质量分数与温度、压强关系正确的是( )。12 由下列数据确定 CH4(g)的 f 为( )。 C(石墨)O 2(g)CO 2(g) r 3935 kJ.mol -1 H

5、2(g) O2(g)H 2O(l) r 2858 kJ.mol -1 CH4(g)2O 2(g)CO 2(g)2H 2O(l) r 8903 kJ.mol -1(A)211 kJ.mol -1(B) 748 kJ.mol -1(C) 8903 kJ.mol -1(D)无法确定13 下列化合物具有芳香性的是( )。14 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中正确的是( )。(A)CH 2CHCH CH 2 1,4丁二烯(B) 乙二酸乙二醇(C) 2甲基苯酚(D) 2甲基戊烷15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 c(H+)110 -13molL,该溶液可能是( )。 氯化铵水溶液 二氧化硫水溶液 氢氧化钠水溶液 硝酸钠

6、水溶液(A)(B) (C) (D)16 如图是曾经批量生产笔记本电脑所用甲醇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提供质子(H +)和电子,电子经外电路、质子经内电路到达另一极与氧气反应,电池总反应为:2CH 3OH3O 2 2CO24H 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左电极为电池的正极,a 处通入的物质是甲醇(B)右电极为电池的负极,b 处通入的物质是空气(C)负极反应式为:CH 3OHH 2O6e - CO26H +(D)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4e - 40H-17 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

7、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18 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A)就是教学的重点(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C)不是教学的重点(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19 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A)观察能力(B)实验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20 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化学学习的( )。(A)兴趣(B)能力(C)动机(D)行为二、简答题21 下面是某教师为高一化学“硫酸” 一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问题:(1)请概括表述,要想圆满完成此教学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应具有的前备知识。 (2)请画出完成该教学后,学生应建立起的知识网络体系。22 “

8、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这一教学内容,在必修和选修中均有出现,但对该部分内容,新课程标准在两个模块下的要求却发生了如下变化:问题:(1)从必修到选修,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将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2) 在要求变化的背后,学生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认识会获得哪些发展?三、诊断题22 某教师在一次阶段测验中,设计了如下试题考查学生。 将标准状况下 336 L HCl 气体溶解在 1 L 水中,得到密度为 117 gcm 3 的盐酸,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其中有 426的学生按下述思路解题。 【解题过程】n(HCl)15mol,c(HCl) 15 mol L。 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回答下列问

9、题:23 该题目的正确解题过程是_。24 试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4 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解决那些“判断下列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的考题,倾向于带领学生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需要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需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需要有电解质溶液,并构成闭合回路。而对于条件(1),人教版必修 2 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 栏目的设计也希望学生得出不同电极才能构成原电池的结论,而恰恰是这个真实的实验让学生疑惑颇多:使用同样材料的电极时电流表怎么也会有所偏转?问题:25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26 如果是你来教授这部分内容,你将如何组织教学来解决此问

10、题?五、教学设计题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材料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4(人教版)的目录。材料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4(人教版)“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原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7 分析教材中本节内容并简要分析学情。28 写出本节的教学目标。29 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订突破策略。30 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个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

11、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苯不溶于水,因此说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是错误的。本题选A。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实验原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故选 C。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没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化合物有光学活性,由此可知,B 项符合题意。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N 23H 2 2NH3,因为 H2 的转化率为 25,故 H2 的反应量为3025 75 m01。故 N2 的反应

12、量为 75325 mol。故剩余的 N2 和 H2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02575 mol 和 3075 225 m01。生成的 NH3 为 5 mol。所以设起始充入的 NH3 的物质的量为 n,达到平衡时 NH3 的转化率为 ,则平衡时 N2、H 2 和 NH3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 n,nn,则,解得 75。故本题选 C。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中各物质浓度的指数称为各物质的分级数。因为 t ,所以 v k。故该反应的反应级数为零级。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首先 B、D 两项不正确,这两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 C 项教学媒体改革是教学改革中方式的改

13、革,它是从教学手段来说的,但是题干说的是中心环节,故不选。因为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只有教师水平得到提高,整个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故选 A。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改倡导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法都要做到灵活应用,并没有固定的学法或教法。故选 D。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单元测验、期末测验、初中毕业会考、高中毕业会考都属于目标参照考试,只有高考和初中化学竞赛带有选拔性质,属于常模参照考试。故选 B。9 【正确答案】 A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气相色谱、气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都是用于分离分析的方法。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因为H0,所以该反应为

14、吸热反应。所以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 的质量分数降低。故排除 A、B 项。又因为 mnp q ,故加大压强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 的质量分数降低。故本题选 D。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知 f (CO2)3935 kJ.mol -1, f (H2O)2858 kJ.mol-1。所以 r f (CO2)2 f (H2O) f (CH4),即 f (CH4)3935228588903748 kJ.mol -1。13 【正确答案】 B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正确命名为 1,3丁二烯。B 项正确命名为二甲酸乙二酯。D项正确命名

15、为 2 一甲基丁烷。本题选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因为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H+)110 -13molL110 -7molL。所以溶液中溶质有抑制水电离的作用。氯化铵水溶液中的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结合,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硝酸钠为强电解质,不影响水的电离。故本题选 C。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左电极为电池的负极,故 A 项错误。右电极为电池的正极,故 B 项错误。正极反应式为:O 24H +4e - 2H2O,故 D 项错。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可知是与环境相关的,故选 B。18 【正确答案】 B【试

16、题解析】 教学重点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一般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故选 B。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种能力都是化学教学中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创造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故选 D。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就是驱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故选 C。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前备知识: 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习过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氧化物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的知识,熟悉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知道浓硫酸的吸水性

17、和强腐蚀性;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初中时曾看到过“黑面包” 实验;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描述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其背后原因的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 CO2、SO 2 气体;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维度:知道可以用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了解未知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2)知识网络体系:22 【正确答案】 (1)从必修到选修,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将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必修阶段,只要求描述铜锌原电池发生的变化,不要求书写电极反应式;在选修阶段初期,学生应该能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及电池的总反应式;在选修阶段中

18、期,要求学生能系统地从电极类型、反应类型及得失电子守恒的角度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最后,学生将能够书写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能从物质所处的溶液环境等多方面分析电极反应。(2)主要会获得以下三方面的发展:首先,会深化学生对化学电源的本质的认识;其次,学生将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电化学反应;第三,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学习将会深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V(HCl) 132 L ,c(HCl) 114 molL。24 【正确答案】 可能是受前概念的影响,认为气体溶于水后,溶液体积没有变化,就是水的体积,这是个典型的错误思维,在许多求浓度和溶解度的题目中都可能会出

19、现这种错误。四、案例分析题25 【正确答案】 这是由于教师过于关注僵化的考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帮助学生对化学本质进行理解造成的。26 【正确答案】 除了教材上“科学探究” 栏目中的实验,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以下三个实验: 氢氧燃料电池。先以两根相同的石墨棒为电极,在 12V 直流电压下电解水(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导电性)1 分钟,然后撤去电源,换接灵敏电流表,结果指针偏转,其中,产生氢气的电极为负极。 浓差电池。以两根相同的石墨棒为电极,分别插入盛有不同浓度硝酸银溶液的两只烧杯中(以盐桥连接两烧杯),接入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因为根据能斯特方程,对于半反应:Ag +e - Ag,银离子的浓度越大,

20、电极电势越大,因此,当两个不同银离子浓度的 Ag+Ag 电对连接起来,两极间将因电极电势不同而产生电流。在外电路(金属导线)上,电流将向从银离子浓度较小的电极(负极)流向银离子浓度较大的电极(正极)。 水果电池的另一种演示。按人教版必修 2 中的“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若两个电极都用相同的铁钉,电流表指针不偏转,但其中一个铁钉插入水果中的深度慢慢发生变化时,指针发生偏转。 通过观察这些补充实验,学生自己会总结出:电势差才是构成原电池的根本。而两极间的电势差不仅指电极材料本身,还包括电极所吸附的化学物质,电极所处的溶液环境,电极接触溶液的面积等等。五、教学设计题27 【正确答案】 教学内容分

21、析:知识类型:化学原理内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知识内容及其结构:化学平衡移动概念的建立(正向移动、逆向移动);浓度改变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及原因分析;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知识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状态会产生影响,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通过选择条件、改变条件,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生活,获取最大效益。在方法上,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研究问题一用所学理论解释问题一获得结论一应用结论(设计实验和解释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

22、基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对平衡移动有初步认识,知道当一定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会引起平衡移动。能力起点: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初步具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能力的欠缺: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有序性)差,实验操作阶段耗时较多;实验分析能力较差,缺乏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抽取、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难以

23、获得实验结论;实验设计能力较差,缺乏设计有效实验检验理论预测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应用浓度商、化学平衡常数判据,预测、评价、解释平衡移动方向的问题)。28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比较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理解平衡移动的含义。知道用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初步应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判据,定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 的实验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时间与速率变化关系,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从中体验

24、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29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通过“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的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的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突破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够适时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现象产生背后的原因,并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25、,让学生在做中学。30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蓝瓶子实验 【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当这个条件被改变时,平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分析】 化学平衡的移动过程 【结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 【板书】(一 )化学平衡移动 【投影填表】概念建构:化学平衡的移动。 【归纳】化学平衡之所以会移动是因为改变了反应条件,其实质则是条件改变时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使得 v 正 v 逆 。 【过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设问】浓度的变化是否能通过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它的改变又会对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承启】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

26、是来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所产生的影响。总的原则是用实验说话,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从结论中寻找规律。 【投影】研究对象 Fe3+3SCN - Fe(SCN)3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并确定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提供的药品:0005 molL FeCl 3 与 001 molL KSCN 的混合液(红色)、10 molL FeCl 3 溶液,10 molL KSCN 溶液、Fe 粉、10Na0H 、蒸馏水 【提问】你们小组准备改变什么物质的浓度 ?怎样改变呢? 【提出方案 】教师边听边用板书记录,边总结实验方案。 【质疑】加水方案:如果加水稀释的话,平衡体系中三种物质的浓度都会怎样

27、变化?如果加水后平衡发生了移动。你还有没有办法来判断是由于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的呢?(加水稀释,三种物质的浓度都变小,这样就同时改变了几个变量,因而就无法判断平衡移动是由于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的了) 【思考】应该向平衡体系中加多少体积的液体试剂?比如加 5、6 滴还是加 5、6 mL?( 如果加多了会稀释可逆反应中的其他物质的浓度,这就不是改变单一变量了。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加入 5、6 滴即可) 【追问】你如何判断此可逆反应已经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了?你又根据什么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呢?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果总结和汇报。 【绪论】

28、增大平衡混合物中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设疑】为什么增加任一反应物的浓度都能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现象分析】浓度对平衡影响的 vt 分析图(请学生预测变化趋势并解释) 【提出问题】为何瓶内液体经振荡一静置后颜色会反复变化? 【猜想假设 】振荡时:溶于水,浓度增大,平衡正移,变为蓝色; 静置时:被 vc 消耗,浓度减小,平衡逆移,变为无色。 【设计方案】测出液体中溶解的氧气浓度在振荡和静置时的变化。 【演示实验】运用手持技术测溶解氧浓度(注意观察浓度变化的同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是溶解氧的浓度变化引起了颜色的变化,进一步证明增大反应物浓度能使

29、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承启】可逆反应 Fe3+3SCN - Fe(SCN)3 达到平衡后,加入蒸馏水稀释,化学平衡将向哪个方向移动?若同时改变几种物质的浓度,化学平衡将向什么方向移动? 仅靠前面的实验探究所得出的经验规律常常得不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化学平衡。 【讲解】投影一组数据表,引出平衡常数的概念。建构概念并指明 Kc 值大小的意义。 【承启】引出浓度商 Qc 的概念并分析与 Kc 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可逆反应 Fe3+3SCN - Fe(SCN)3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2)达到平衡后,加入蒸馏水稀释,使体积变为原来的两倍,平衡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拓展视野 】化学振荡与非平衡态 演示化学振荡实验。这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仅发生在远离平衡态时。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奇妙的化学振荡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并加以讨论。 【本节小结】 1学知识:从速率变化和平衡常数两个角度认识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由定性判断到定量判断; 2哲学观点:动态平衡运动是永恒的旋律; 3研究方法: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4科学之美:化学平衡常数具有高度凝练的简约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