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89793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 2O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B) 1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 H+离子数为 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 02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04N A(D)密闭容器中 2 mol NO 与 1 mol O2 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NA2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

2、类型相同(C) 1 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3 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除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是( )。4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A)用浓盐酸检验氨气:NH 3+HCl=NH4Cl(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O 32-+H2O=HCO3-+OH-(C)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2H +NO3-=Ag+NO+H2O(D)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3+H2O5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NO

3、3、NaCl、NaOH(B) KOH、Na 2CO3、HCl(C) KNO3、NaOH、FeCl 3(D)AgNO 3、BaCl 2、HNO 36 1923 年,布朗斯特(Bronsted) 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 NaHCO3 是( )。(A)两性化合物(B)酸(C)碱(D)盐7 中学化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数据材料。下面是某学生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利用 Ksp 可判断 AgCl 与 KI 溶液能否反应(B)利用 Ksp 可判断弱酸 HX 与 HY 的酸性强弱(C)利用第一电离能可判断 Mg 和 Al 的金属性强弱(D)利用液体沸点可判断液体物质挥发的难易8 对

4、CH3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CH 3COO-(B) CH3CH2O-(C) C6H5O-(D)OH -9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10 下列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Na +的结构示意图(B)纯碱的化学式为 Na2CO3(C)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2(D)高氯酸(HClO 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11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化学课程目标共有几个层次( )。(A)3(B) 4(C) 5(D)612 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所具有的特征是( )。直观性 真实性 复杂性 启

5、迪性(A)(B) (C) (D)13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14 某教师在学习苯的结构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说:“大家有分歧是允许的,最好能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B)双向性(C)多向性(D)成员性15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化学教材(B)化学教学实践(C)化学教师(D)化学教

6、学系统16 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B)迁移(C)测量(D)参观17 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比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 。(A)CaCO 3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CO2,CaSO 3 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SO2(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C)钠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18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

7、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9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20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二、简答题21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01 年 6 月 8 日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实行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问题:(1)列举几个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综合化的原因何在? 22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课程标准中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集中在化学 1模块“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主题下,其典型特点是基础性,它既是化学 2以及其他选

9、修模块的基础,也是高中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深标在必修阶段仅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知识深广度要求比原来的教学大纲低很多。课程标准中对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集中于化学 2和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关注必修、选修对有机化合物教学目标的层级划分问题,绝不能在必修阶段就“一步到位” ,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学生。问题:(1)简述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哪些模块构成。(2)谈谈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在一定条件下,RO 3n

10、-和 I-发生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RO 3n-+6I-+6H+=R-+3I2+3H2O (1)RO3n-中 R 元素的化合价是_。 (2)R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_。 【考试结果】60的学生的答案为(1)R 的化合价为 6 一n;(2)R 最外层电子数为 5。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解题思路是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酯化反应” 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播放漫画】看漫画,喝醋能解酒。 【讲述】台州人以豪爽著称,经常以酒会友,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 【回答】酸跟醇作用

11、生成酯。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大家经过预习已经知道酸跟醇作用生成酯。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吧。 【活动与探究的讲述】实验的第一步是什么?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 各起什么作用? 药品的添加顺序如何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 如何除去 ?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检查,以保证实验安全。 【讲述】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投影】【思考探究】反应中是乙醇中的 C2H5O 一取代了乙酸中一 OH 的位置,还是乙醇中的 C2H5 一取代了乙酸中 H 一的位置?

12、 【讲述】生物学家们为了研究海豚或某类鱼的活动情况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其身体部位。同样在化学上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分子里,这种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例如将含 18O 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反应后 18O 在乙酸乙酯的位置。证明,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 (C2H5O 一)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一 OH)的生成物。 【课后作业布置】绍兴女儿红非常有名,为什么酒越陈越香,同学们课后想一想? 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投影】【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讲解】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

13、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投影思考】 1为什么导管不插入饱和 Na2CO3 溶液中? 2反应原理是什么? 3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4盛饱和 Na2CO3 溶液的试管中的现象是什么? 5饱和 Na2CO3 溶液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回答 】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讲述】用含 18O 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

14、18O 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 【板书】略。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点。(2)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原理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氯气的

15、漂白性” 。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 化学 1“ 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 25时,1 体积的水可溶解约 2 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 Cl2 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Cl 2+H2O=HCl+HClO 次氯酸 次氯酸(HClO) 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

16、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 2)、臭氧等。实验 4-4 氯水的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 13 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实验 4-5 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 HClO 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 Cl2 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材料三:

17、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的片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 300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gD 2O 和 18g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A 错误;亚硫酸的电离是分步电离,1 L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的 H+离子数小于 NA,B 错误;NO 和 O2 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小于 2NA,D 错误。2

18、【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分子中含一 COOH、一 OH、碳碳双键、醚键,共 4 种官能团,故 A 错误;B 项,含一 COOH 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含-OH 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 B 正确;C 项,含有一 COOH 可与 NaOH 反应,则 1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2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故 C 错误;D 项,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双键与一 OH 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但原理不同。故 D 错误;故选 B。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变蓝,饱和食盐水可除去 HCl,但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不能检验

19、杂质 HCl,故 A 不选;B 项,红棕色气体 NO2 能使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变蓝,且与水反应生成 NO,则可检验杂质并除去杂质,故B 选; C 项,二氧化碳与硝酸银不反应,HCl 与硝酸银反应,但 CO2 也与 Na2CO3发生反应,故 C 不选;D 项,Ca(OH) 2 溶液与二者均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不能检验杂质,故 D 不选;故选 BC。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3Ag+4H+NO3-=3Ag+NO+2H2O。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KOH、Na 2CO3 均与 HCl 不能共存,NaOH 与 FeCl3 不能共存,AgNO3

20、 与 BaCl2 不能共存。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酸碱质子理论指出能够提供(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是酸(布朗斯特酸),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是碱(布朗斯特碱)。故本题选 A。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溶度积常数 ksp 只与溶解度有关,无法判断氢化物的酸性强弱,B 选项错误。故本题选 B。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负离子的碱性越强,亲核性越强。碱性:乙醇钠氢氧化钠酚钠乙酸钠。故本题选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物质溶于水放热还是吸热来考虑本题,知道常见的溶解放热物质、吸热物质,并能灵活运用。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生石灰、烧碱溶

21、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A。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Na +的质子数为 11,核外电子数为 10,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8,结构示意图为 ,A 正确;B 项,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 Na2CO3,B 正确;C 项,聚乙烯是高聚物,结构简式为 ,选项中 CH2=CH2 是乙烯的结构简式,C 错误;D 项,令 HClO4 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为a,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规则:1+a+4x(一 2)=0,解得 a=7,即 HCl04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D 正确;故选 C。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知性学习目标,

22、 技能性学习目标, 体验性学习目标。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复杂性不是良好的化学情境的特征。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 A 选项为化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双向性是指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

23、统。16 【正确答案】 D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可以应用类推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但各种物质还有特性,需要同时考虑。A 中 CaSO3 与稀 HNO3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aSO4 和 NO;B 中硫的氧化性小于 Cl2,Cu+Cl 2 CuCl2,2Cu+S Cu2S;D 中还原性:NaZn,但 Na 与水反应,Na 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其他金属。1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在教学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概念的认知水平,或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程度,常用诊断性评价

24、。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 原有的观念与认识问题。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理解不够透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难于驾驭课堂;教学中仍然习惯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现有的水平和教材使用之间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缺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形式化。(2)课程的综合化,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新知识观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来源;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 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22 【正确答案】 (1)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六个模块,其中包括必修 1、必修 2 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六个选

25、修模块。(2)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增强感性认识。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凸显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发挥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5、 7。解题思路:根据离子反应电荷守恒思想,可以推断反应前的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为一 1(因为反应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为一 1)。又因为 I-与 H+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之和为 0,因此 RO3n-所带电荷数为一 1,因此 n=1。于是可以推断 RO3n-中 R 的化合价为+5;由于 R-只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明 R 原子只能得到一个电子。

26、因此 R 最外层电子数为 7。 (2)没有注意到整个反应前后电荷守恒,而只注意到 RO3 带电荷为“一 n”的事实; 错误在于求出 R 的化合价为+5 后,认为 +5 价为该元素的最高正价,从而推断最外层电子数为 5。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李老师在化学课堂上是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王老师是在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27、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 王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

28、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反应原理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分析理解、实验操作、归纳总结步骤进行教学。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及产物;知道氯水的成分;认识次氯酸的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化学现象和反应,学会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水漂白性。 【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漂白性。

29、(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有时候我们打开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这种刺激性的气味来源于氯气。目前有很多自来水都采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氯气和水的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对比启迪: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氯气能不能溶于水?实验表明 1 体积的水大约溶解 2 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之为氯水。氯气可以和水反应吗?请同学们提出假设或猜想。 提问:如何证明氯气和水是否发生了反应?请大家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方案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氯水点到紫色石蕊试纸上;方案 2:检验氯离子:用胶头滴管吸取少

30、量硝酸银置于小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里。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 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讲解: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次氯酸)。 设疑:在实验探究 1 中观察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周围是红色的,它的中间部分是白色的,这意味着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那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氯水中都存在哪些离子和分子。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推测。 讲解:新制氯水的成分有HClO、Cl 2、 H2O、H +、OH -、Cl -、ClO -。我们已知 H2O、H +、OH -、C

31、l -它们都不具有漂白性。这里我们考虑 HClO(次氯酸)和 Cl2 到底是谁具有漂白性呢?请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方案。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将氯气分别通入盛有干燥的红布条和湿润的红布条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归纳: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所以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就是HClO。 讲解:HClO 酸性比碳酸弱,具有强氧化性,它不稳定,在光照下容易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以下物质中,含有氯分子的是( )。 A液氯 B氯水 C 盐酸 D食盐 2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 A氯气 B氯化氢 C 氯水 D液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说一说。学生总结: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作业:思考如何证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调研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漂白剂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板书设计 氯气与水的反应 1氯水:氯气的水溶液。2氯气与水反应:Cl 2+H2O=HCl+HClO3新制氯水成分:HClO、Cl 2、 H2O、H +、OH -、Cl -、ClO -4HClO:酸性比碳酸弱,有强氧化性。不稳定: 5应用:杀菌消毒、漂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