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89794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 L H 2O 含有的分子数为 005N A(B) 16 g 金属钙变为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08N A(C) 1 mol FeCl3 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粒子数为 NA(D)51 g NH 3 中含有 HN 键数为 03N A2 某无色溶液中加入铝粉会产生氢气,则下列离子组一定可以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 +、Mg 2+、NH 4+、NO 3-(B) Na+、K +、Cl -、SO 42-(C) Fe3+

2、、I -、H +、Cl -(D)K +、MnO 4-、AlO 2-、Ca 2+3 标准状况下,将 63 L 由 CO、CH 4、C 2H4、C 2H2 组成的混合气体与 19 LO2 混合于某密闭容器中点燃,反应完成后恢复到原状况,得 CO2 气体 78 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完成后,O 2 刚好反应完全(B)原混合气体中,CO 与 CH4 的体积比一定为 1:1(C)反应完成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9 g(D)原混合气体中,C 2H4 与 C2H2 的体积共为 1 5 L4 绿原酸亦称咖啡鞣酸,是重要的中药成分之一。其结构式如下所示:则关于绿原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3、)其分子结构中有酯键、不饱和双键及多元酚三个不稳定部分(B)与苯环直接连接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C) 1 mol 绿原酸水解时最多可以消耗 6 mol NaOH(D)与浓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5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导电; 爆炸;缓慢氧化;SO 2 使品红溶液褪色;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工业制 O2; 白磷转化为红磷;久置浓硝酸变黄; 16O 与 18O 间的相互转化(A)(B) (C) (D)6 下列关于离子检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l(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该溶

4、液中一定含有 CO32-(C)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D)向某溶液中加入 2 滴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7 已知 Ksp(BaCO3)=2610 -9,K sp(BaSO4)=1110 -10,K sp(CaCO3)=4910 -9,下列化合物中按水中溶解度由小变大的顺序是( )。(A)BaCO 3 BaSO4 CaCO3(B) BaSO4 CaCO3 BaCO3(C) CaCO3 BaCO3 BaSO4(D)BaSO 4 BaCO3 CaCO38 使用容

5、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用天平(使用游码) 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B)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D)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9 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 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 )。铝合金是阳极; 铝合金是负极; 海水是电解质溶液;铝合金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B) (C) (D)10 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 c 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6、450 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 2c 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nm 。(A)450(B) 225(C) 900(D)37511 下列关于高中课程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B)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 5 个模块(C)每个课程模块 2 学分36 学时(D)有机化学基础属于选修模块12 以下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亲自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B)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C)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酸盐化学实验(D)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

7、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13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是( )。(A)支架式教学(B)情境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启发式教学14 科学而艺术地设计板书是化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板书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A)准确(B)条理(C)简洁(D)用示意图15 下列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掌握(B)解释(C)交流(D)体会16 下列不属于化学课堂导入功能的是( )。(A)社会导入(B)激发学习兴趣(C)建立认知冲突(D)衔接新

8、旧知识17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18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下列最应引起重视的是( )。(A)化学基本观念形成(B)化学基础知识记忆(C)化学实验技能训练(D)化学计算能力的掌握19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20 重视化

9、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A)过程与方法(B)知识与技能(C)知识与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简答题21 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请你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列举 2 种常见的学习情景创设方式,并简述其功能。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氯水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用品 试剂:新制氧气、蒸馏水、CCl 4、pH 试纸、AgNO 3、植物油、FeSO4、KSCN。 仪器:铁架台( 带铁夹)、双通管 1 个、单孔塞 2 个、Y 型管 1 根、小试管

10、 2 个、15 mL 医用一次性注射器 1 个、胶头滴管 1 个、止水夹 2 个。 (2)实验装置 如图,用带 Y 型管的橡胶塞事先塞紧双通管的下端, Y 型管与小试管用橡皮管(带止水夹) 固定,一支小试管中装入 pH 试纸 (用润湿的 pH 试纸贴在试管壁上)、AgNO3 溶液,另一支小试管中装入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用少许植物油液封),事先在通风橱下用向上排气法在双通管中收集满氯气(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确定氯气是否集满),取下橡胶塞,立即用带有注射器(注射器有水)和胶头滴管(滴管里装有适量 CCl4)的橡胶塞塞紧双通管的上端。(3)实验步骤及现象 观察双通管中收集的氯气的颜

11、色(用白纸做背景)。可以看到黄绿色气体说明氯气为黄绿色。 用针筒向双通管中注入约 3 mL 蒸馏水,静置半分钟,观察气体及溶液颜色变化(用白纸做背景)。溶液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少量氯气溶于水。 向双通管中滴入适量的 CCl4,液面不超过 Y 型管为宜,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上层溶液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 将针筒中剩余的蒸馏水注入双通管中。pH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AgNO3 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氯水具有强氧化性。 分别打开 Y 型管上的止水夹,依次观察小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氯水的性质

12、以及组成。(2)上述微型实验有哪些优点?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除去 FeCl2 溶液中少量的FeBr2,加入适量氯水 B将 CO2 通入 BaCl2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 C 将 Cl2 通入淀粉 KI 溶液,溶液变蓝 D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 KNO3 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 A 的占5,选择 B 的占 12,选择 C 的占 68,选择 D 的占 15。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 (2

13、)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下面是张老师关于“ 金属化学性质 ”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14、。【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 12 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分组实验并讨论

15、】略问题:(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作简要介绍。(2)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1 节选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的主要性质;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材料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1】(必修) 某章节片段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三、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能与酸反应是活泼和较活泼金属的通性,但有些金属还

16、具有很特殊的性质,是什么呢? 材料 3 在 2 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 5 mL 盐酸和 5 mL NaOH 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片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 2 支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都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铝和氢氧化钠反应时生成偏铝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偏铝酸钠 酸、碱还有盐等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氧化铝也能与酸或碱反应)以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成的食物。 我们学习了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通过分析不难发

17、现,在反应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从 O 价升为正价,被氧化。也就是说,在这些变化中,金属表现出了较强的还原性。正是因为多数金属单质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极少数极不活泼的金属如金等以游离态存在。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本片段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2)简述本片段包含的导课、新授课、结课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内容。(3)指出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A

18、 项错误;B 项,16 g 金属钙即004 mol 金属钙变为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08N A,B 项正确;C 项,FeCl3 水解制成胶体为可逆反应,并且胶体粒子是氢氧化铁的集合体,所得胶体粒子数小于 NA,C 项错误; D 项,51 g NH 3 中含有 HN 键数为 09N A,D 项错误。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加入铝粉会产生氢气的无色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A 项,Mg2+、 NH4+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共存;B 项,在该溶液中离子能共存;C 项,Fe3+、I -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 Fe3+为棕黄色;D 项,MnO 4-显紫色,AlO 2-与H+不共

19、存。本题选 B。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63 L 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当完全为乙烯时消耗氧气体积最大,为63 L3=189 L,所以 O2 一定有剩余,A 项错误; B 项,由已知条件无法确定CO 与 CH4 的体积比;C 项,由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D 项,若设 CO 和 CH4 体积之和为 x,C 2H4 和 C2H2 体积之和为 y,则由其燃烧反应可知x+2y=78, x+y=63,得 x=48,y=15,D 项正确。本题选 D。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 mol 绿原酸水解时最多可以消耗 4 mol NaOH。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金属导

20、电不属于化学变化; 核爆炸属于核反应; 缓慢氧化是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品红褪色,是品红与通入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是结合水生成了蓝矾,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属物理变化;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生成了一种新单质,属于化学变化;浓硝酸久置分解出 NO2,NO 2 又溶解在 HNO3 中,使得硝酸变黄,属于化学变化; 16O 与 18O 的相互转化属于核变化。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能使银离子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所以加入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中不一定有氯离子,故 A 错误;B

21、 项, SO32-和 HSO3-、CO 32-和 HCO3-都能与 HCl 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故 B 错误;C 项,溶液中含有银离子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 SO42-,故 C 错误;D 项,向某溶液中加入 2 滴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故 D 正确;故选 D。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使实际称量药品的质量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B 项,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

22、读数量取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高;C 项。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移入容量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 项,配制需加水定容,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无影响。故本题选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铝合金、PtFe 合金、海水组成海水电池,则铝合金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海水是电解质溶液。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最大吸收波长是定值。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 6 个模块。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

23、“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情境式教学的定义。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板书设计的形式有多种,如提纲式、图表示、运演思路式,不一定要用示意图的形式来展示。故本题选 D。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掌握”是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交流”“体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课堂导入功能主要有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认知冲突,实行目标教学和衔接新旧知识。17 【正确答案】 D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稃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

24、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它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0 【正确答案】 B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于创设教学情景。如在有关“ 元素” 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在有关“ 酸碱中和反应 ”的教学中通过“白酒变红酒,红

25、酒变白酒”的实验来设置学习情景。一方面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总之,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22 【正确答案】 (1) 性质:氯水呈浅黄绿色,并且具有强氧化性; 组成:新制氯水的成分包含“ 三分子,四离子 ”即 Cl2、HClO、H 2O、Cl -、ClO -、H +、OH -。 (2)上述微型实验的优点: 实验效率高。这套装置可以完成多个实验(氯水

26、的制备、氯水颜色的观察、氯水的萃取、氯气与水反应产物的检验、氯水的漂白性),整套装置能在 4 min 内完成上述所有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无氯气泄露,安全性高,绿色环保。 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能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刺激,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C。 (2)含 FeBr2 的 FeCl2 溶液中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Fe2+BrCl -;加入适量氯水会依次反应,A 项错误。盐酸酸性强于碳酸、亚硫酸,将 CO2 或 SO2 通入 BaCl2 溶液中至饱和,均无沉淀产生, B 项错误。Cl 2 能将 I-氧化为 I2,单质 I2 遇淀粉溶液变蓝,C 项正确。加入 KNO3

27、之后,稀硫酸中的 H+和NO3-共存,铜与 H+和 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铜粉溶解 D 项错误。 (3)学生没有掌握 Fe2+、Br、Cl -的还原性强弱。导致错选 A。学生忽略了盐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导致错选 B。学生忽略了稀硫酸中的 H+,或 NO3-在强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导致错选 D。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

28、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

29、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教学重点:Al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 教学难点:Al 与 NaOH溶液的反应。 (2)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的精美图片。并提问是否有吃过那些食物?是否喜欢? 学生:观看图片,争先恐后地说“吃过”“很喜欢”。 教师:吃得健康的小秘诀:铝制品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食物。 教师提问:为什么铝制品餐具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食物?(并引导学生运用初中已学过的铝与酸的知识来解释

30、) 学生思考,交流:因为铝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铝盐。 教师板书:铝能与酸反应:2AI+6HCl=2AlCl 3+3H2 教师讲解:铝会与酸反应产生正三价的铝离子不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食入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严重可能会进入大脑导致痴呆。 教师设问:为什么铝制品餐具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碱性食物?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4,记录实验现象、推测结论。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现象:铝分别放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气泡产生,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到蓝色火焰。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生成了氢气。 类比其他金属,学生思考“与熟悉的其他金属如

31、铁、镁相比,铝的性质有何不同?”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能够回答出:铁、镁与稀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氢气。 教师讲解:与铁、镁等常见金属不同,与氧化铝、氢氧化铝类似,铝是一种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的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除了氢气之外,还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请同学们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Al+2NaOH+2H2O=2NaAlO2+3H2 接着。请学生标出并表述: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师讲述反应实质:Al 只能与强碱(

32、NaOH、KOH) 反应,不与弱碱(NH 3.H2O)反应。Al 与碱溶液反应,其实质是 Al 被氧化,溶液中的 H+被还原, Al 与 H2O 反应生成 H2,同时又生成难溶的 Al(OH)3覆盖在 Al 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所以 Al 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很难与H2O 反应,而在碱性溶液中存在 Al(OH)3+OH-=AlO2-+2H2O 反应,从而使 Al 与H2O 的反应不断进行。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铝与碱的反应,至此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金属参与的反应,如钠与氧气、水的反应,了解了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在这些反应中。金属的化合价都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讲解:分析这些反应我们发现,在反应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从 0 价升为正价,在化学变化中被氧化,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正因为多数金属单质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极少数极不活泼的金属如金等以游离态存在。 第三环节结课: 【随堂演练,巩固新知】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节日里放飞的氢气球,其中的氢气就是用废铝、纯碱、生石灰和水制得。说出反应原理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布置课后作业】调查金属铝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应用,并研究这些应用体现了铝的什么性质?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 (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氧化剂为 H2O、还原剂为 Al。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