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高中化学课程是( )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高等教育(B)基础教育(C)学校教育(D)科学教育2 下列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模仿(B)感受(C)列举(D)归纳3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原理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交流与应用;其中 M 是指( )。(A)科学与抽象(B)实验设计(C)提出假说(D)创新思维4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
2、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5 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6 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 )。(A)成长记录袋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考试(D)作业评价7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化学教材(B)化学教学实践(C)化学教师(D)化学教学系统8 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
3、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教师的主动性9 WWHW 模型的内容不包括( ) 。(A)知识是什么(B)知识的价值是什么(C)知识是如何产生的(D)知识要达到的目标什么10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 ”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1 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其根本属性是( )。(A)主体性(B)社会性(C)物质性(D)特殊性12 化学学
4、科教学要以( ) 为本。(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某教师在进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课讲解之前,留下校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金属材料的地方,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时,先由学生列举金属材料应用的实例,通过校外活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应处于( )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14 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与素养(B)知识、能力与方法(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学习、探索与实验15 某中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感到时间太紧张。原因是她
5、做下题时总是担心上题做错,因此不得不反复检查,因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尽管她也觉得没有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种障碍是( )。(A)强迫性障碍(B)广泛性焦虑(C)恐怖性障碍(D)抑郁性障碍16 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 CH2(B)丙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 1:3(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117 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 60),其中足球烯是分子晶体。据此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足球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B)金刚石、石墨、足球烯和氧气反应的
6、最终产物不同(C)足球烯是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水(D)石墨和足球烯均可作为生产耐高温润滑剂的原料18 CO 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 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 键电子对,又是 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19 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1 molL 的下列各溶液: Na2CO3 NaHCO3 C6H5ONa CH3COONa NaAlO2。 请按 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A)(B) (C) (D)20 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
7、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 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 )。铝合金是阳极;铝合金是负极;海水是电解质溶液;铝合金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B) (C) (D)二、诊断题20 设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 CO2 的混合物 224 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NA B在标准状况下,N 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 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 mol 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常温常压下,28 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
8、会错选为 D。 回答下列问题:21 本题正确答案为_,解题思路为_。22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三、案例分析题22 案例: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 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
9、觉,好象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课堂投影】1780 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学生实验】实验时 2 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课堂投影】利用 flash 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得出结论】
10、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案例分析】学生
11、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案例三:短命的游艇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23 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24 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5 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四、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第二章化学反
12、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 2 教材“化学键” 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一、离子键【实验 12】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 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要求:26 回答材料三“ 思考与交流 ”中的问题 1 和问题 2。27 完
13、成“离子键 ”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C4 【正确答案】 D5 【正确答案】 D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动性,模块的选择性。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4、 WWHW 模型的内容包括知识是什么、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和知识的合理性如何。10 【正确答案】 B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C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14 【正确答案】 C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根据甲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
15、式为C2H4,A 不正确;B 项,根据丙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则该物质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2:3=4:1,B 不正确;C 项,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H 2O 是无机物,C 不正确;D 项,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H2OC 2H6O,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1,D 正确;故选D。17 【正确答案】 C18 【正确答案】 D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五种物质
16、均为强碱弱酸盐,所以都呈碱性。要比较它们的pH,也就晕要比较它们的碱性强弱。强碱弱酸盐所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强,则形成的强碱弱酸盐的碱性越弱。因为酸性:醋酸碳酸 苯酚碳酸氢根 偏铝酸。故碱性:醋酸钠碳酸氢钠 苯酚钠 碳酸钠偏铝酸钠。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铝合金、Pt-Fe 合金、海水组成海水电池,则铝合金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海水是电解质溶液。二、诊断题21 【正确答案】 AC。解题思路:在标准状况下、,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 224L,因为决定它们体积大小的因素是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对于混合气体,此结论也一定成立(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能自发反应
17、,而导致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除外,如:NO 和 O2)。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 mol 混合气体所占体积也是 224 L。反过来在标准状况下每 224 L 气体所含分子数就一定是 NA。A 项正确。在标准状况下 H20 并不是气态。而对于液体或固体物质来说,决定它们体积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在标准状况下,1 mol 的 H2O 的体积不是 224 L。B 项不正确。物质的量和质量都是与温度、压强无关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l mol 物质在任何温度下,所含粒子数都仍为 NA(条件是该物质在此温度下能存在且不发生反应)。因此当+1 价的氢被活泼金属还原成
18、 O 价的氢时,只要有 1 mol H2 生成,就必然转移 2mol 电子,即转移电子总数为 2NA(不管是标况还是常压)。C 正确。氮原子核外有 7 个电子,氮气分子核外有 14 个电子,则 1 mol N2 含有的核外电子数就是14NA。D 项不正确。22 【正确答案】 错误分析:本题易错选 D 项。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了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只注意到最外层电子数为 5 而忽略了内层电子数为 2。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三、案例分析题23 【正确答案】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
19、化学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24 【正确答案】 该课程内容将不同的实验类型,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到丹尼尔电池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5 【正确答案】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能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在解决遇到的问题中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让学生能尝试沿着科学家发现的足迹去体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研究中实验的重要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一建构” 循环中进行的,每个循环中都由“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
20、探究、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略(完善认知结构)应用新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新问题对新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改组认知结构评价反馈明确学习的方向,进一步提出或发现新问题”等环节构成,一个个循环层层递进,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四、教学设计题26 【正确答案】 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 1 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于化合物氯化钠。27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知道电子式
21、的书写方法,并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三) 教学过程【视频引人】播放视频,强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数千万种,那么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是我们本节书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化学键【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12,学生注意
22、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填在学案上的表格一中。【板书】2Na+Cl 2 2NaCl【设问】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探究】NaCl 的形成过程,讨论完成下列表格:表格二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过渡】既然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非常稳定,那么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就是离子键。【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讨论】a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b 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 ?c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是什么? 【强调】成键的原因:得、失电子成为阴阳离子成键的粒子:
23、阴、阳离子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吸引和排斥)【课件演示】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NaCl 的形成过程,让抽象变得直观。【讨论】Na +、Cl -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只存在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力吗?【强调】Na +、Cl -之间存在着: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原子核间的排斥、电子之间的排斥,因此静电作用既包括静电吸引又有静电排斥。【归纳】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离子键。【过渡】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那什么是离子化合物呢?【板书】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列举如NaOH、 KOH、CaO、MgO、Na 2O2、Na 2S、MgCl 2、KI 等离子化合物。【讨论】离子
24、化合物包含哪些物质类别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有哪些? 【归纳】离子化合物所属类别:强碱、部分活泼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盐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I A,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A。A)【强调 】酸不是离子化合物。【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板书】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 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强调】元素符号周围标最外层电子数 【阅读】课本 21 页资料卡片,理解Na、Cl、Mg、S 原子电子式的写法。 【讲解】阴阳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练
25、习】写出钙离子、氟离子、氧离子的电子式。 【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过渡】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板书】 【练习】1完成投影上的选择题。2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KF、Na 2O、CaCl 2 的形成过程。 【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通过纠错,得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强调】注意事项:(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离子要单个写;(3) 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 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方向不能错);【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