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89831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如图所示电与磁部分四幅图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图(a)装置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B)图 (b)装置原理可以制造电动机(C)图 (c)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D)图(d)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工作2 根据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某时刻的波阵面为 S,则 S 的前方某点 P的光强决定于波阵面 S 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各自传到 P 点的( )。(A)振动振幅之和(B)光强之和(C)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D)振动的相干叠加3 如图,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 PO 的左下方,一束白

2、光沿半径方向从 A 点射入玻璃砖,在 O 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 A 向B 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 O 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 )。(A)减弱,紫光(B)减弱,红光(C)增强,紫光(D)增强,红光4 直线 CD 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若将一电子从 A 点处静止释放,电子沿电场线从 A 到 B 运动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A、B 两点的电势A、 B 的高低、场强 EA、E B 及电子在 A、B 两点的电势能 A、 B 的大小关系是( )。(A) A

3、B;E AE B(B) A B;E AE B(C) A B;E AE B(D) A B;E AE B5 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 a 点上滑,最高可滑至 b 点,后又滑回至a 点,c 是 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 a 上滑至 b 所用时间为 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物块从 c 运动到 b 所用时间大于从 b 运动到 c 的时间(B)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等大反向(C)物块下滑时从 b 运动至 c 时间为(D)物块上滑通过 c 点时的速度大小等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6 地球绕太阳公转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若地球的直径和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都缩

4、小到原来的一半,则下列物理量变化正确的是( )。(A)地球的向心力变为缩小前的一半(B)地球的向心力变为缩小前的(C)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与缩小前的相同(D)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变为缩小前的一半7 如图,在一带电量为 Q 的导体球外,同心地包有一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球壳,其相对电容率为 r,壳外是真空,则在壳外 P 点处(OP=r)的场强和电位移的大小分别为( )。8 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课

5、堂教学目标二、简答题9 简述物理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10 简述练习教学的一般程序。三、案例分析题11 下面是一道关于功的习题及解答如下: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汉在男子 5 kg 级铅球项目中以 14 m 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若他掷铅球时用力是 500 N,则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 )。A700 J B7000 JC0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解析:根据功的定义 W=Fs,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 W=500 N14 m=7 000 J。所以答案为 B 选项。(1)指出该题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2)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思路。12 案例:老师讲解完

6、“ 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后,给同学们演示了往暖瓶中灌水的操作。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声音的三要素,音调的高低对应的是声音的哪个参量?学生:音调对应的是频率。教师:我们往开水瓶中灌水,声音越来越尖细,那么频率怎么变化?学生 1:频率越高。教师:学生 1 的回答正确。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得出瓶中的空气振动了吗?学生:振动了。教师:瓶中的水越满,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加剧,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越高,也就是越来越尖。问题:(1)该老师的教学有没有体现启发性原则?(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改进该教师的不足。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

7、版)关于“浮力” 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材料二:学生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材料三:学生 2: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问题:(1)简述阿基米德原理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不少于 300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图 a 是验电器,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如果物体带电

8、,验电器就会带上与物体相同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张开。如果金属箔不张开,说明物体不带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所以 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b 是电磁感应实验,根据此原理可以制成发电机;所以 B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c 是奥斯特实验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所以 C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d 是动感线圈式话筒,当人对话筒说话时,引起膜片的振动,膜片的振动会引起线圈的运动,切割永磁铁的磁感线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化的电流。从而在扬声器产生与说话者相同的声音。动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所以D 说法正确

9、,符合题意。2 【正确答案】 D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入射点由 A 点向 B 点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同一介质对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各色光对应的全反射的临界角也不同。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由 可知,紫光的临界角最小,最先发生全发射,折射光减弱,则反射光增强,故选 C。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题意知电子带负电,逆着电场线运动电势增大,电势能减小,由图可知电子在 B 处的加速度较小,所以 B 处电场强度较小。所以选 A。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于斜面光滑,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相同为 a=gsin,方向向下,故物块从 c 运动到 b 所用时间等于从 b 运动到 c 的时间

10、;故 A、B 错误;由 b 到 a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tbc:t ca=故 C 正确。 c 是位移的中点,而非时间中点,故 vr v 平均 ,故 D 错误;故选 C。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万有引力定律知选 A。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高斯定理得电位移8 【正确答案】 C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科学有效试题的编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编制试题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测验的目的,它关系到测验项目的取样,也关系到测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2)典型性原则。由于考试时间及条件限制,任何一种测验都不能把教学目标中各种学习结果都包括进去,所以测验试题必须具

11、有代表性、典型性。(3)灵活性原则。设计测验试题时应该灵活选择适当的题型。另外,难易程度也要适宜。(4)科学性原则。测验的科学性即要求测验的题目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同时用语要准确、精炼、无歧义。10 【正确答案】 (1)复习旧知识。在习题课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一般会通过提问、讲述等方式灵活地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复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一般会采用做练习题的形式或示范解题思路和规范的步骤、或让学生尝试解决。根据学生解决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等。这一步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目的性、针对性强的典型的练习题,以及选择什么教学方式组织练习等。(3)学生练习。这一步是在以

12、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关键问题是练习题的选择和呈现的序列。(4)小结。习题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总结解题方法和策略。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该学生的错误在于:认为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错误地判断投掷铅球的距离就是掷铅球时用的力所作用的距离。原因是没有掌握功的表达式的真正含义,对投掷铅球这个物理过程没有分析清楚就直接用公式解决问题。(2)师:同学们自己先想一下投掷铅球的动作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手用力将铅球推出去。师:那么铅球在出手之前。人对铅球有力的作用吗?生:有,小汉对铅球的作用力是 500 N。师:那么这个力作用的距离我们知道吗?生:没有给出这个距离

13、。师:那么根据功的表达式,我们能算出这个力所做的功吗?生:不能。师:对,那么铅球从手中抛出去之后,还受到手的作用力吗?如果不受,那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生:不再受手的作用力了,出手之后,受到重力的作用。师:很好,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求出来吗?生:不能,不知道铅球下落的高度。师:所以重力做的功也不能判断出来。因此我们在求力的做功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再看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多少,不能进行盲目的判断,要先分析物理过程。12 【正确答案】 (1)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在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教师给出的答案,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回答。该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

14、启发性,学生最多是知道了一个能用物理原理解释的生活常识。(2)改进的教学片断如下: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灌过开水,有谁知道通过声音怎样判断暖瓶是不是灌满了?学生:瓶里面的水越满,声音就越尖细。教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声音三个要素,声音尖细对应的是哪个物理量?学生 1:声音尖细对应的是高音调。学生 2:高音调就是高频率的振动。教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水灌的越满,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越高?(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灌水的过程中,瓶本身是不动的,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呢?学生:振动的物体要么是瓶中的水,要么是瓶中的空气。学生 3:应该是瓶

15、中的空气,因为往开口的桶中灌水,水振动的声音很小。教师:同学 3 通过比较得出暖瓶中的空气振动是主要的振动形式,对比的思想运用的很恰当。教师:开始的时候,瓶中空气较多,那空气柱振动就会?同学:慢。同学:瓶中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教师:所以,我们根据听到的尖细声来判断瓶中水量多少的原因就在这里。四、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学会用弹簧称测量浮力,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等让学生

16、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据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讨论为主。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提出问题: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引出浮力教学。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师:死海不死中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 学生 1:因为死海的密度比较大,人在死海中受到一个海水给人的向上的力,支撑他浮在海面上。 师:很好。 师生分析死海中的人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人的受力情况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浮在水面上的

17、物体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并引入浮力的概念。 师:(演示实验)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然后提问:同样的牙膏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师: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师:如何来验证呢?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选

18、出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如下图的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师: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 演示实验:兵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 师: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追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启发学生不断观察、体验、分析。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体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物体的浮沉条件 (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上浮、悬浮、下沉)进行受力分析,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他实验方案。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 学生交流讨论: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