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B)一定量 0的水结成 0的冰,内能不变(C)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D)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2 一闭合圆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运动,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会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磁场方向平移(B)线圈沿垂直磁场方向平移(C)线圈以自身的直径为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平行(D)线圈以自身的直径为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垂直3 如图所示,由红、蓝两种单色光组
2、成的光束以入射角 从圆心 O 处由真空射入半圆形玻璃砖,进入玻璃后分为 OA、OB 两束,它们从 O 到 A 和从 O 到 B 的时间分别为 tA 和 tB,则( )。(A)OA 是蓝光,t A 小于 tB(B) OA 是蓝光,t A 大于 tB(C) OA 是红光,t A 小于 tB(D)OA 是红光,t A 大于 tB4 如图所示,A、B 为用两个绝缘细线悬挂起来的带电绝缘小球,质量 mAm B。当在 A 球左边如图位置放一个带电球 C 时,两悬线都保持竖直方向 (两悬线长度相同,三个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若把 C 球移走,A 、B 两球没有发生接触,则下图中(图中 )能正确表示 A、B
3、两球位置的是( )。5 下图所示,当开关 S 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表读数之比 U 甲 :U 乙 为4:1;当开关 S 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表的读数之比 I 甲 :I 乙 为( )。(A)4:3(B) 3:2(C) 3:1(D)3:46 一行星绕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动周期为 T,速度为 v,引力常量为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恒星的质量为(B)行星的质量为(C)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D)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7 电子的质量为 me,一对正、负电子以一定的速度相碰湮灭后放出一对光子,c 为光速,h 为普朗克常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对光子
4、的总能量等于 2mec2(B)这对光子的总能量大于 2mec2(C)光子的波长等于(D)光子的波长大于8 下列关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B)实验能提供学习规律、概念的环境(C)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求知欲(D)实验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二、简答题9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1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备课为什么必须“备学生” , “备学生”的含义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题11 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在 10 s 内将 240 N 的物体匀速提升 2 m,已知工人的拉力为
5、100 N,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拉力做功的功率。 (2) 如果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 300 N 的重物,拉力应为多大? 解: (1)拉力所做的功 W=F1s=100 N2 m=200 J(2)当工人匀速提升 300 N 的重物时有问题:(1)指出该学生解题步骤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2)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分析并解答该问题。12 案例: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大气压强的存在” 的教学片断。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气体内部有压强吗?我们来看一些实验现象。将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硬纸
6、片没有掉下来。师:将燃着的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怎么样了?生: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师: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鸡蛋怎么会掉进瓶子里?生:外界气体给了它力的作用。师:对,是大气压的作用,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的产生是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的。师:那么大家再重新解释一下刚才做的那两个实验现象吧。 生: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也会对硬纸片和鸡蛋有大气压力的作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生:用吸管喝饮料。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断进行评析。(2)针对上述教学片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学习。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
7、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光的折射” 的内容标准为: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通过实验探究折射规律” 的教学设计。 (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公式 Q 吸 =cmt,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比热容可能不同,故升高相同温度,内能增量不一定相同,A 错误;一定量 0的水结成 0的冰,
8、要放热,故内能一定减小,B 错误;一定质量的气体吸热,而保持体积不变,则不对外做功,根据公式U=W+Q,内能一定增加,C 错误;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增大,对外做功,若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根据公式U=W+Q ,内能一定减少,D 正确;故选 D。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选项中当闭合圆形线圈运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不产生感应电流。D 项中当闭合圆形线圈运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所以产生了感应电流。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光的偏折程度大于 B 光,则 A 光的折射率大于 B 光的折射率,A光的频率大于
9、 B 光的频率,知 A 光为蓝光。根据 得,蓝光在介质中的速度小于红光在介质中的速度,路程相同,则 tAt B。故 B 正确,A 、C 、D 错误。故选B。4 【正确答案】 A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甲、乙均为电压表时,闭合开关 S,R 1 和 R2 串联,电源电压U=U 甲 ,U 2=U 乙 ,由题知,U 甲 :U 乙 =4:1,即 U2:U=1:4,所以U1:U 2=3:1。 ,所以 R1:R 2=U1:U 2=3:1。(2)甲、乙均为电流表时,断开开关 S, R1 和 R2 并联, 乙电流表测量 R1和 R2 总电流,甲电流表测量 R2 的电流,I 甲 :I 乙 =I:I
10、 2=3:4。故选 D。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得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 ,C 选项正确;行星运动的加速度 D 选项正确: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解出恒星的质量 ,选项正确;根据已知条件无法求出行星的质量,B 选项错误。题目选择错误的,故选 B。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由于电子还具有一定的动能,故总能量大于 2mec2,即 即光子的波长8 【正确答案】 D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
11、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10 【正确答案】 “ 备学生 ”是为了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和学是教学工作中一对主要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必须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方面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情况。其含义是指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掌握他们的各种情况,懂得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活动。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该生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掌握绳子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计算拉力问题时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力作用,只考虑了重物的重力作用。可能出错的原因是对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原理没有搞清楚,有些地方只是记住了定理,没有具
12、体问题具体分析。(2)教师:第一问让我们求拉力的功率,我们可以直接用功率的公式来计算,那么我们要求出拉力所做的功,怎么求呢?生:求出拉力作用的距离,用 W=Fs 就可以求出。师:很好,我们只知道重物上升的距离,和拉力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滑轮组,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段数是几段?生:3 段。师:那么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多少倍?生:3 倍。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拉力移动的距离应该是 6 米。第二个问题在滑轮组中拉力和物重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生:吊起动滑轮的段数有几段,拉力的大小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师:那么物重包括动滑轮的重力吗?生:当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时,不用考虑动滑轮
13、的重力。师:这道题中没有说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所以我们在计算拉力时要考虑动滑轮重力。首先就要求出动滑轮的重力大小。生:恩,利用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动滑轮重力了。12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基本上通过实验结合分析讲解,学生很好地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内容丰富。但是该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明显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发展思维水平。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2)教师: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
14、至满。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学生:因为玻璃管底被手指堵住了。教师:由于玻璃管的底部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撑住了水柱。若此时将玻璃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教师: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学生:水柱并没有流出来!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学生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教师: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有空气存在。教师: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
15、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撑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水上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教师: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学生:用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四、
16、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光的折射规律: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
17、的见解。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二)教学方法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学。(三)教学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1)透过玻璃砖看手指,看到手指“ 错位”的奇特现象。(2)筷子发生弯折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明确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演示实验: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和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光的偏折现象,在水槽中做,水面上方制造些烟雾(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实验现象)。这种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将实验现象画在黑板上,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教具
18、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实验探究的”。对比反射规律,光的折射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研究:(1)折射光线的位置;(2)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光从空气斜射人玻璃和由玻璃斜射人空气两种情况);(3)增大和减小入射角,折射角的变化;(4)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的情况。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演示“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并将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先让一束红色激光由空气斜射人半圆形的玻璃砖中,把光路调好,不要再变化,再用另一绿色激光束对准折射光方向逆着射回去,光由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现两条光路重合。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联系生活、解释现象:说一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可以说,也可以用小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光的折射现象的奇妙,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享受运用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