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2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 “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2、” 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 “仁爱”注重( )。(A)调解人际关系(B)倡导重义轻利(C)讲求实际功利(D)区分等级名分4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 新的历史条件 ”是指( )。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B) (C) (D)5 明朝思想家李贽,藐视礼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波澜。以下对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否定儒家思想(B)强调个性发展(C)挑战正统思想(D)批判理学虚伪6 苟子.富国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
3、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7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了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8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4、)。(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9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10 某思想家在 1925 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李大钊(C)严复(D)胡适11 李大钊曾将日本的三次侵华罪行概括为“三甲”(甲午、甲辰、甲寅)战争,其中的“甲寅”战争是指( ) 。(A)甲午中日战争(B)日俄战争(C)出兵侵占山东(D)全面侵
5、华战争12 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当时许多“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 )。(A)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C)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D)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13 裕仁天皇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发表的终战诏书中说到“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兵勇敢善战,百官可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
6、转。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对这段内容评价正确的是( )。表明了日本对美英战争的本质原因美化侵略战争“战终”表明日本不甘心承认战败推卸战争责任(A)(B) (C) (D)14 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我国外交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A)(B) (C) (D)15 1972 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
7、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16 1978 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 30 年的光辉历程,30 年前农民年纯收入 1336元,如今增加到 4140 元;30 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 25 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 2500 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B) (C) (D)17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
8、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18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左侧手指向天的老者为柏拉图,手掌向地的学者为亚里士多德,依据所学知识,师生二人应该是在下列哪一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A)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B)学院应该培养城邦的上层人才(C)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担任(D)出色的学者应涉及广阔的学科领域19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
9、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C)天赋人权(D)主权属于人民全体20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玫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 ) 。(A)议会制度出现(B)立宪制度确立(C)政党政治兴起(D)内阁制度形成21 英国学者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
10、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受“ 美国的爱国者”的影响,英国出现了( ) 。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光荣革命”结束君主专制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英国议会的选举制度改革(A)(B) (C) (D)22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指出,“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框架之内运作的”。他实际上强调的是(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B)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世界各国的发展(C)当今整个世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23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
11、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24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但不干涉主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和防止种族灭绝的重要。”基于此理论,美英于 1999 年轰炸南联盟,2003 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 ) 。(A)打击恐怖分子(B)维护世界和平(C)人权高于主权(D)尊重各国主权25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12、。(A)联系生活学历史(B)培养学习历史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二、简答题2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27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28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三、材料分析题2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
13、二 1990 年 12 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 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29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 的原因。30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某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片段:2001 年 4 月初,新闻媒体报道:日本文部省审查通过了日本右翼势力歪曲篡改侵华历史的中学历史教材,即“日本教科书事件” 。当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到 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某教师决定
14、把这一阶段的历史课与“日本教科书事件” 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进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这一节的教学前,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去收集当年日军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资料,以及沦陷区人民反抗斗争的资料。各组同学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然后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整理,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报告,并由学生中的“计算机高手”做成了网页文件。正式上课时,老师只讲述了该节教材的第一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间只有几分钟。然后 4 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向全班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用大量的图片、数据、视频
15、片段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滔天罪行。第 5 组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展示了沦陷区人瓦反抗斗筝的情况。各组汇报辰示后,要回答其他同学的咨询,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质疑和补充。课的最后,全班同学还围绕“日本教科书事件”进行了近 8 分钟的讨论,以“勿忘国耻” 四个字揭示了全课的灵魂。试分析本节课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原因。3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节选的是几道别具一格的历史作业设计:(1)收集一些过去的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变化?(2)制作一份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
16、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3)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32 上面这些作业设计,主要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哪些理念?33 你设计过类似的历史作业吗?试举一例。四、教学设计题34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 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课文摘录: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17、的欢迎。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请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8、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 A、D 两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故 C、D 两项表述错误。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而墨子的“爱”是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故选 D 项。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注意
19、题目中的关键字“新”。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依据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李贽也是儒家学说接受者和传承者,否认儒家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但并不否定儒家思想,故选 A 项。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
20、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此题选 D 项。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这些思想都是针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提出来的,共同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故选 B 项。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目中强调精确的时间观念,A、 C 与时间关系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 、D 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选 D。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他早期立志变法维新,后期支持复辟,固守君主立宪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 A 项。
21、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甲午战争是指 1894 年爆发的中日战争;甲辰是指 1904 年爆发的日俄之战,结果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战争是指 1914 年爆发的日德之战,结果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可判断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 1945 年 10 月份,而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建国,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会谈,排除 A、B 、C三项,故本题选 D 项。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终战诏书中认为日本出于自身安全不得已向英美宣战,又说为了保存人类文明和国民生命才停止战争,说明日本政府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不甘
22、心失败,隐藏了为争夺地区乃至世界霸权同美英矛盾加剧从而发动战争的本质原因。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搞清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时间范围是 19711975 年,题中发生在 1979 年, 发生在 1954 年,、均不符合题目要求;、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内,故答案为 B 项。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中国与苏联关系较紧张。基于上述三点,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23、,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的说法错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仍然属于公有,故答案为 C 项。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排除 A 项;C项错在“必须”二字;D 项错在“唯一”,说法太绝对。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观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
24、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因此,他们的争论应该是理念和现实的关系,选A 项。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人类的集合体”说明通过社会契约把人结合在一起,“个体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说明契约保障了个人的自由,故正确答案为 B 项。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四个选项均属于英国制度的创新。从材料中“政党轮替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两党轮流执政,故选 C 项。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政党政治最早出现在英国,故错误;“光荣革命”发生在 1688 年,而“美国革命”开始于 1775 年,故错误;宪章运
25、动发生在 18361848 年间,英国议会改革发生在 1832 年,两件事都发生在美国革命后,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民主制度创新的影响,故正确。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中“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框架之内运作的”,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故选 A 项。23 【正确答案】 D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不干涉主义”其实就是“新干涉主义”,它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
26、潮和模式。“人权高于主权”是新干涉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美英轰炸南联盟、发动伊拉克等战争就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进攻的。故选 C 项。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新课改后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1945 年 10
27、 月 25 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27 【正确答案】 第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深下功夫进行钻研,高度关注初、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和体系上的衔接。第二,注重初、高中知识结构层面的衔接,做到举重若轻、主题突出、左右逢源。第三,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理论层面的衔接,做到高低得当,逐步推进。 第四,注重初、高中在知识体系层面的衔接,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第五。注重初、高中在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基本能力和思维习惯。28 【正确答案】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提供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提高课
28、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第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育个别化、个性化成为可能。第五,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材料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30 【正确答案】 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31 【正确答案】 本节课原本只是高中历史教材中一节普普通通的课,按传统的教学
29、方法,一课时就解决了。之所以采取“研究性学习” 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的“ 日本教科书事件 ”。这个事件是当时的一个时政热点。历史教育不能就历史论历史,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发动学生针对“ 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 来学习,这就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本课在情感目标上比传统的教学提高了一个层次。二是探索在教材框定的教学内容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在课外可以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课堂内能不能用代写论文?怎样运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是本节课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30、。课前,教师对本节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和重新整合,并给学生布置好任务,然后学生自愿组合,形成了若干个学习研究小组,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各组学生主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采取组内合作的方式,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处理信息,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撰写演讲词,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这个过程,与大多数人文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何进行表达、交流和展示,同时又满足“班级授课” 和“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两个前提条件。本节课运用师生多维互动、全班交流合作的模式,对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研究性学习引进历史课堂教学,必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
31、握和运用学习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32 【正确答案】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师教学评价的改进;有利于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有利于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33 【正确答案】 如: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等等。四、教学设计题34 【正确答案】 导课:出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请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
32、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先出示近代服饰变化的两张旧照片)答:西服传人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探究 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学生合作回答: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问: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答: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初期流行?探究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师生合作得出: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 ”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问:西服传人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出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使学生了解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增强本科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