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00770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订方案2 学校上体育课时很容易不小心骨折,下列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措施有误的一项是( )。(A)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B)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要及时复原(C)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D)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3 孔子的教学主张不包括(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有教无类(D)教学相长4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是( )。(A)政治理论修养(B)教育科研能力(C)教育学、心理学知识(D)管理科学知识5 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6 ( )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A)王国维(B)蔡元培(C)朱光潜(D)陶行知7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 ,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8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研究

3、学生(B)组织培养班集体(C)协调各种教育力量(D)开展各种活动9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10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甲同学错误大(B)乙同学错误大(C)两者都没错(D)两者错误一样大11 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自然学法12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 )。(A)复式教学(B)开放教学(C)现场教学(D)小组教

4、学13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它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理论联系实际(D)启发性14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反映出古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目标明确(C)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D)鲜明的阶级性15 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 ”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 )。(

5、A)焦虑症(B)恐惧症(C)强迫症(D)抑郁症16 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科技、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17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 ,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盛开的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这段话体现了 ( )的观点。(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教

6、师中心论18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种课堂总结方式属于( )。(A)系统归纳(B)比较异同(C)集中小结(D)领悟主题19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寓教于趣中。这种导入方式属于( ) 。(A)直观导入(B)故事导入(C)事例导入(D)悬念导入20 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B)气质(C)态度(D)性格二、简答题21 谈谈你对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的认识。22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7、23 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三、材料分析题2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习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24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回答问题。甲:在读完课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学

8、生讲解荔枝的特征,从荔枝干讲到鲜荔枝,把其中的概念如“ 果肩 ”“果顶”“缝合线” 等一一进行补充讲解,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断地记,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大量有关荔枝的知识。乙:上课了,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请吃过干荔枝和鲜荔枝的学生谈谈对荔枝的认识,最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干一鲜两颗荔枝。学生喜不自禁,教师示意学生安静。然后要求学生剥开两颗荔枝,进行比较观察,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照着实物读课文,完成一篇短文我所知道的荔枝。25 两种教学处理各有什么特点?26 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看,哪一种教学处理更好?为什么?四、教学设计题26 阅读人教版小学语文

9、第三册第四单元坐井观天,回答问题。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乌也笑了。说:“ 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27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28 以小学低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拟定教学目标。29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揭示寓意的教学环节。29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同学们在全长 100 米的小

10、路一边植树,每隔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 6 米种一棵,一共种了 36 棵。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 60 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 3 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603=20。20( )= 。 ( )2=( )答:一共要栽棵树。30 试给出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31 如指导高学段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试确定教学目标。32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新授课环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1、一切教育教学研究都是从选择课题开始的。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对骨折病人不要勉强解脱衣服,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不可勉强复原。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故选 B。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学相长的主张出自学记。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教育科研能力属于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5 【正确答案】

12、C【试题解析】 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题干体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6 【正确答案】 A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陶冶教育法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培养班集体。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阶段论。其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的。此阶段,儿童思维正在由前

13、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刻板性作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尺度,反应在道德判断上的主要表现是单纯以数量判断错误的大小。故选 A。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老师发起,并有双边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可判断为谈话法。故选B。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指施教者杂乱无章施教而不按顺序进行,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它符合的教育原则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故选A。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劳心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体现

14、的古代教育典型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兴趣小组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强调教育目的存于帮助儿童发展,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1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故事导人的含义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格由能力、气质和性格组成。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小学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

15、几个方面理解:(1)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它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态度等。情。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和需要,进而发展其深厚的情感。意。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16、。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行。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支配合采取的外在行动。存小学德育过程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

17、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22 【正确答案】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

18、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23 【正确答案】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19、,促进学生继续努力。三、材料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吵闹现象应有的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威

20、结构转变。25 【正确答案】 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按部就班,条分屡析,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乙教师的处理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种生活化教学,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26 【正确答案】 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

21、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 的要求,通过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 )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且所接受的知识缺乏语文价值: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兴趣,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

22、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己去品味探索,研究判断,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但帮助学生更确切地了解说明对象,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四、教学设计题27 【正确答案】 本文的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因为眼界小、见识少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而要站得高看得全面。28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 ”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技能

23、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 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体会青蛙鼠日寸光、自以为是的错误;培养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思想。29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设计如下:1图文结合细读全文。学生齐声朗读第一句话,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口头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然后用课件展示青蛙和小鸟位置的图片。A:让学生读剩下的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对天空大小不同看法的句子。B:让同学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

24、语气,并理解“大话 ”和“无边无际”的意思。C: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青蛙的话要用自信傲慢的语气,而小鸟的话要用劝告诚恳的语气。D:分角色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语气的不同。2齐声朗读,感悟第三次对话。A: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B:动手实验:学生用纸筒看天花板,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做实验有感而发,言之有理即可。总结实验:其实我们用纸筒看天花板,和青蛙在井里看天是一样的。要想看到大的天花板,应该怎样做?就得摆脱纸筒的限制,把我们的视野放大,看得更远,见得更多。C: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只小青蛙的朋友,你会跟小青蛙说些什么呢?用以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1)青蛙和小鸟在争

25、论一件什么事情?(2)它们俩谁说得对?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青蛙为什么会错?(4)你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了什么样的道理? 通过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30 【正确答案】 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棵数=段数 +1;棵数=总路程株距+1 株距= 总路程(棵数一 1);总路程:株距(棵数一 1)沿周长植树:棵数=总路程株距;株距=总路程棵数;总路程=株距棵数31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使学生能理解间隔

26、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32 【正确答案】 新授环节设计如下:1初步探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示实例。在展示实例以后教师给出以下三个要求: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意思;学生回答发现的信息。学生发现信息以后。得出结果:长 20 米、每隔 5 米、两端都栽。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补充,并引导同学们猜

27、想应该要种几棵树苗。请同学采用简单又明了的方法,动手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图种一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鼓励同学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想法,并给以评价鼓励。教师给予补充:我们来看一下,每隔 5 米一棵,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4 段),也就是说有 4 个间隔,怎么列算式呢?205=44+1=5(棵)205 表示什么?(间隔数)为什么还要加 17(因为两端都要种,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 1)2合作探究、寻找规律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师:当间隔长是 2 米、1米、4 米、10 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并完成题纸中的表格。汇报结果,并说出规律。老师用贴纸的方式把规律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很自豪地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规律一:棵数=间隔数+1=全长间隔长+1 规律二:总长 =间隔长 间隔数=间隔长(棵数一 1)规律三:间隔长=总长间隔数=总长 (棵数一 1)3巩固应用教师给予实例: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出示题目:绿化队要在全长 1000 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讲出自己的思路,教师给予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