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知觉与归因练习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 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 社会知觉,也称( ) ,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A)自我知觉(B)归因(C)自我评价(D)社会认知2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A)角色(B)印象(C)自我概念(D)图式3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4 ( )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A)自我概念(B)自我评定(C)自我知觉(D)自我图式5 在
2、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A)定向作用(B)消极(C)双向作用(D)积极6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主要是由于 ( )产生的结果。(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定型效应(D)明星效应7 (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定型效应8 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A)首因效应(B)马太效应(C)近因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9 “一见钟情 ”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3、(B)近因效应(C)社会刻板印象(D)晕轮效应10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11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A)印象形成(B)印象管理(C)第一印象(D)刻板印象12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 )。(A)正确理解社会环境(B)进行有效的角色扮演(C)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D)发挥能动性,努力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13 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
4、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 )。(A)归因(B)图式的激活(C)印象(D)印象形成14 采用( ) ,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则越好。(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15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16 ( )是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总体印象上,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A)加法模式(B)平均模
5、式(C)加权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17 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 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总和模式18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给人留下了泼辣豪爽的印象。这种印象知觉使用的线索是( )。(A)外表(B)行为(C)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D)个人本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19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A)图式形成(B)印象形成(C)归因(D)记忆的搜索二、多项选择题20 社会知觉包括( )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6、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D)对行为原因的知觉21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不同,前者包括了( )。(A)对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B)对人格特征的了解(C)对行为原因的判断和解释(D)对他人特质的判断22 新进企业的员工不知如何完成份内工作,从而招致被解雇,其原因是( )。(A)员工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B)员工没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C)主管没有很好的把角色期待传递给他(D)由于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23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中的加权平均模式,考虑了( )这些因素。(A)是否处于中心位(B)逻辑上判断各特征的重要性(C)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强度(D)积极特征与消极
7、特征的数量24 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 )。(A)按社会常模或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B)隐藏自我(C)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D)投人所好25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模式包括( )。(A)平均模型(B)加权平均模(C)加法模型(D)中心品质模型26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印象社会知觉与归因练习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 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与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
8、归因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亡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9、】 社会知觉与归因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光环效应的体现。【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光环效应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
10、视而不见了。【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 项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C 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更大的现象;D 项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题干中是指由社会中对教授的印象,而形成的对他人的印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表现。【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
11、,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初次见面双方就产生了爱情属于首因效应的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12、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招聘者更注重“智慧”,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是将智慧与魅力赋予了不同权重,属于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印象的形成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觉而实现的。其主要线索有外表,言语与非言
13、语交流,行为及其他线索。王熙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属于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线索形成的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1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二、多项选择题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1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2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新进企业的员工面临着对自己新角色的认识,如果认识不清,就无法完成份内的工作。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待、
14、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二个要素。员工能否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实践,既取决于自己对角色的领悟和认识,也取决于主管能否有效的将他的角色期待传递给他。【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A 项是中心品质模式主要考虑的内容。【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4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社会心理学家用四种信息模式来说明总体评价的形成,即平均模型、加权平均模型、加法模型、中心品质模型。平均模型指人们把关于他人的各种判断打分并加以平均以获得总体评价。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加权平均模型指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以形成总体印象。中心品质模型,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26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知觉与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