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91372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我们平时所说的“ 筷子文化 ”、“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 _而言的。 ( )(A)文化产品(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内涵2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 ( )(A)文化传统(B)传统文化(C)理性思维(D)直观顿悟3 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 ( )(A)云贵地区(B)新疆地区(C)西藏地区(D)甘肃地区4 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 )(A)王夫之(B)黄宗羲(C)章学诚(D)龚自珍5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2、)(A)贾思勰(B)宋应星(C)李时珍(D)傅玄6 郡县制建立于 ( )(A)西周(B)东周(C)秦朝(D)西汉7 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称 ( )(A)合议厅(B)南北衙(C)政事堂(D)枢密院8 著名的话本小说集“ 三言 ”、“二拍”产生于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9 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 )(A)水土平衡观念(B)节气文化(C)农政思想(D)农耕灌溉10 南方一般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 ( )(A)墟(B)集(C)市(D)会11 _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 ( )(A)字辈谱(B)

3、家谱(C)家风(D)家族12 我国发明的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是在_时期。 ( )(A)战国(B)秦朝(C)汉朝(D)魏晋13 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时期是 ( )(A)商代(B)周代(C)秦汉(D)魏晋14 曹魏时期所建立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度(D)门阀制度15 家人鸡鸣而起,“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这是描述的我国哪一节日 ? ( )(A)端午(B)重阳(C)中秋(D)春节16 “一分为二 ”之说的提出者是 ( )(A)韩愈(B)程颐(C)张载(D)朱熹17 “行先知后 ”说的提出者是 ( )(A)荀子(B)程颐(C)王阳明(D)王夫之18 西

4、汉董仲舒所提出的“五常之道” 是指 ( )(A)天、地、君、亲、师(B)仁、义、礼、智、信(C)恭、宽、信、敏、惠(D)温、良、恭、俭、让19 诗经的比、兴是运用的 ( )(A)比喻思维(B)形象思维(C)类比思维(D)抽象思维20 “中和之美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 ( )(A)天人合一(B)知行合一(C)中庸之道(D)抽象思维21 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是 ( )(A)象形(B)指事(C)形声(D)会意22 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格是 ( )(A)回文(B)复叠(C)析字(D)对偶23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 )(A

5、)道家学说(B)阴阳五行说(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24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教思想(D)法家思想25 邓小平的“ 三个面向” 思想提出于 20 世纪 ( )(A)60 年代(B) 70 年代(C) 80 年代(D)90 年代二、多项选择题26 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 ( )(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C)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E)以上均不正确27 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唐宋之际(E)宋元时期28 作为有

6、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其最鲜明的特点是 ( )(A)血缘关系(B)君主专制(C)宗法制度(D)等级制度(E)以上都不正确29 精神文明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造成的 ( )(A)物质财富(B)精神财富(C)社会关系(D)审美观点(E)经济文化30 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 ( )(A)表意文字(B)表音文字(C)表形文字(D)表义文字(E)表象文字三、名词解释31 文化思潮32 地缘33 毕昇34 五服35 知行合四、简答题36 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37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7、38 简述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39 简述道教对我国古代民俗及文学艺术的影响40 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五、论述题41 试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和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42 为什么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文化传统。这种核心精神,是底层文化和上层文化所共有的。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吐蕃民族主要居住

8、在今西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浙东一带十分重视史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制建立于秦朝。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隋唐时期朝廷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就是政事堂。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我

9、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一向以农耕与水利并重。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北方的贸易场所叫“集”;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10、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秦汉时期确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以次拜贺,即按尊卑长幼至祖宗神位前依次祭拜,然后依辈分向家长贺年或互拜。拜年是人们在度过旧岁迎来新年之际,互相庆贺,同时隐含了人伦关系再造的意义。由此可排除选项 ABC。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朱熹糅合邵雍的“一分为二”、张载的“一物两体”等观点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学说。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11、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行先知后”说。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董仲舒不仅提出了“三纲”,与之相适应,他还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核心的“五常”之道。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的类比思维,对中国诗歌兴寄遥深、含蓄蕴藉的特色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它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

12、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陂”,中和之美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半表示词语义类,一半表示词语读音的形声造字法,简洁方便,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叫做对偶。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邓小平在 80

13、年代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多项选择题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主要有:(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中国科技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三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外一个是唐宋之际。28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

14、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29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30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根据文字的表意方式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三、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32 【正确答案】 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

15、关系。33 【正确答案】 毕昇,宋仁宗时期(1l 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丁作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34 【正确答案】 五服指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死者的等级关系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五服分别称为“ 斩缭”、“齐缭”、“大功” 、“小功 ”、“缌麻” 等。服制等级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总之,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严格遵循着等级差别,人们利用这次人生大礼,进一步强化社会人伦秩序。35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 问题不仅是认识沦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 ,尤其应当实践 (“行”),只有把“

16、 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 “善”。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古代在这方面的主要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虽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37 【正确答案】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 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穷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 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38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

17、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39 【正确答案】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六朝时期出现的海内十州记、洞冥记等志怪小说,是为道教而作的。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40 【正确答案】 (1)在公元前或公元 1 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

18、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2)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 域外方言”之称。五、论述题41 【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使我国传统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它们对世界的贡献主要在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政治、军事、商业、航海业发展有极大作用。曾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及社会生产缺乏开拓进取,限制和阻碍了四大发明和许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才使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了。42 【正确答案】 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在这种社会范式下,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远远胜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使得伦理道德在社会精神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衡量一切事物或行为的准绳。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染上了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文章强调“载道” ,音乐强调 “教化”,史学强调“ 别善恶”等等,从这种意义上看,伦理道德确实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