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913731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3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A)文化政策(B)文化传统(C)文化思想(D)文化观念2 在中国,历来有居“ 天下形势 ”之说的地方是【 】(A)河南(B)山西(C)陕西(D)河北3 中国古代“ 天下” 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是 【 】(A)加强君权(B)追求统一(C)扩大疆域(D)实行专制统治4 贯穿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的手工业是【 】(A)陶器的制造(B)青铜器的制造(C)打制石器的制造(D)磨制石器的制造5 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A)“人”与“物”的

2、关系问题(B) “虚” 与“ 实”的关系问题(C) “名” 与“ 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6 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出现所谓“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的时期是【 】(A)唐朝(B)东晋(C)明朝(D)元朝7 中国的经济重心向东南方转移开始于【 】(A)永嘉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六镇起义8 宋明时期,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学派是【 】(A)周敦颐的濂学(B)程颐、程颢的理学(C)张载的关学(D)王阳明的心学9 建国之初就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0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是【 】(A)灌溉知识(B)水利知

3、识(C)农耕知识(D)农产品加工知识11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淮南子(B) 开元占经(C) 四时纂要(D)四民月令12 我国使用货币始于【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元明时期13 传统社会中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 】(A)加笄(B)加冠(C)加皮弁(D)结发14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主人公孔乙己出入咸亨酒店,必穿长衫,坚持在乡下人中间突出自己的读书人身份。这反映了人文范围内服饰的【 】(A)信仰标志(B)阶层标志(C)仪礼标志(D)审美标志15 被西方人称之为“ 中国剩余定理 ”是【 】(A)七巧板(B)韩信点兵(C)勾股定

4、理(D)圆周率16 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 】(A)商代(B)周代(C)夏代(D)汉代17 据周礼记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这反映出古代很早就有【 】(A)什伍里甲制度(B)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C)宗法制度(D)察举制度18 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 】(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 荀子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 】(A)等差性(B)调和性(C)规范性(D)唯一性20 传统社会,女子行笄礼的人生仪礼属于【 】(A)诞生礼(B)成年礼(C)婚礼(D)丧礼21 下列人物中,提出“ 天人交胜 ”观点的是【 】(A)荀

5、子(B)董仲舒(C)刘禹锡(D)张载22 道教定型化始于【 】(A)全真教(B)五斗米道(C)北天师道(D)正一道23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 】(A)圣贤(B)中庸(C)君子(D)大丈夫24 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A)诗(B)词(C)赋(D)曲25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李白(B)刘禹锡(C)王维(D)杜牧26 唐代司空图所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以及近代王国维所提出的 “境界说”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崇尚的【 】(A)“中和之美 ”(B) “文以载道”(C) “诗言志”(D)“尚意追求 ”27 下列人物中,提出“ 约定俗成 ”理论

6、的是【 】(A)孔子(B)墨子(C)荀子(D)老子28 三字经的作者是【 】(A)王应麟(B)周兴嗣(C)孔颖达(D)李斯29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A)佛教的传人(B)伊斯兰教的传人(C)基督教的传人(D)犹太教的传人30 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新儒学著名的“三大书院” 之一,且为梁漱溟所创办的是【 】(A)复兴书院(B)勉仁书院(C)白鹿洞书院(D)岳麓书院二、多项选择题31 中国文化又称【 】(A)中华文化(B)汉文化(C)华夏文化(D)炎黄文化(E)民族文化32 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要素包括【 】(A)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B)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C)耕读社会

7、的奋斗精神(D)家庭共同体的生产互助(E)家庭共同体的生活互助33 地神祭祀包括【 】(A)社稷祭祀(B)天帝祭祀(C)山川祭祀(D)大地祭祀(E)宗庙祭祖34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包括【 】(A)诗言志(B)文以载道(C)乐以教化(D)尊崇自然(E)尚意追求3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有【 】(A)贺麟(B)唐君毅(C)牟宗三(D)徐复观(E)方东美三、名词解释36 摊丁入亩37 “荒政”思想38 宗法制39 “三纲五常 ”40 “儒学复兴论 ”四、简答题41 简述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42 简述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43 简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居住仪式。44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

8、点。45 简述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46 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五、论述题47 试述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48 试述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3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传统的含义。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山西居“天下形势”说法的由来。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

9、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山西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4 【正确答案】 A5 【

10、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家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展开了一场“离坚白”“合同异”的辩论,涉及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北方因战乱,社会经济发展时断时续,而南方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学和心学的对立。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前者重理,后者重心。朱熹理学讲究格物致知和读书明理,以达到与“天理

11、”合一的道德境界;而与之相对的王阳明心学则突出人心中所含有的道德本能,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的观点。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代对农耕自然经济的重视。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继而又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耕知识。在任何社会,农业都提供了精神观念、物质产品和社会关系互相渗透的丰富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是农耕知识。它是服务于政府管理的国家知识,也是适合于群体与个体操作的经验性知识。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12、的知识点是二十四节气。成书于公元前 137 年的淮南子。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到了西汉中期,二十四节气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而被确立下来的。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使用货币的情况。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13 【正确答案】 B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文范围内服饰的文化标志。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均在服饰上有所显示。孔乙己坚持以长衫出入成亨酒店,以显示其不同于一般乡下人的读书人身份,这是服饰阶层标

13、志的明证。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算学知识。韩信点兵又称“孙子算”“鬼谷算”“隔墙算”“翦管术”“秦王暗点兵”。韩信点兵其实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的时间。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朝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春秋时期瓦解。17 【正确答案】 B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经历了汉末的动荡之后,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制更为严格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从本

14、质上来看,同样是维护士族的利益,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系都依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伦理原则规定,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些等级关系。所以,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生礼俗。成年礼是人生礼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女子行笄礼就是成年礼的内容之一。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天人交

15、胜”观点的提出者。唐代的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从而发展了天人关系学说。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道教的形成。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倡导道教。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其为“五斗米道”,这就是道教定型化的开始。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词源于唐代,其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在宋

16、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25 【正确答案】 C2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尚意追求。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清代郑板桥的“写意”说,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凝聚着中国古代艺术尚意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的始终,使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27 【正确答案】 C28 【正确答案】 A29 【正确答案】 A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新儒学的“三大书院”。马一浮在四川乐山办的复兴书院,梁漱溟在重庆办的勉仁书院,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办的民族文化书院,

17、是现代新儒学著名的“三大书院”。二、多项选择题3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文化的别称。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境内56 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的汉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而非国别文化。32 【正确答案】 A,B,C3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神祭祀的种类。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三种。B 项属于天神祭祀,E 项属于人神祭祀。34 【正确答案】 A,

18、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都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从而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一系列命题。D 、E 两项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35 【正确答案】 B,C,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1949 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由大陆转移到港台和海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贺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新儒学

19、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36 【正确答案】 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 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37 【正确答案】 “ 荒政” 思想:这一思想由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官方应吸收民间生物学抗灾办法,使灾后“亦无害也”。38 【正确答案】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但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39 【正确

20、答案】 “ 三纲五常 ”:“三纲”是南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也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40 【正确答案】 “ 儒学复兴论 ”:影响 20 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三大文化思潮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一儒学现代化” ,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代理学新儒家之后的第三期发展。四、简答题41 【正确答案】 自 16 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中国台湾、澎湖等岛屿。在东西方初步的相遇中,中国

21、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在海洋上向“ 番邦”们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则有“ 片板不许下海 ”的规定。当西方人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朝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是国家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不用举鸦片战争以后的例子,在明朝东南沿海的所谓“倭寇之乱”闹了那么长的时间,受害那样深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42 【正确答案】 (1)互惠交换。这类传统交易与追求商业盈利无关,其交易活动属于社会互惠性质的等价交换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22、(3)坐商经营。这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43 【正确答案】 (1)选址仪式。(2)上梁仪式。(3)贺新房仪式。(4)使用家具的仪式。(5)祭灶仪式。(6)搬迁仪式。44 【正确答案】 (1)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这与西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左右对称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3)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讲究秩序,注重等级。45 【正确答案】 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是:(1)传统语言文字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2)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

23、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3)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46 【正确答案】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1)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2)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五、论述题47 【正确答案】 (1)儒家创始人孔子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化,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

24、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 ,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并提出了“五伦十教 ”。48 【正确答案】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1)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其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3)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4)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44771-1980 Connection angle 45 and 90 for resistance welding equipment《电阻焊设备的45度和90度连接角度》.pdf DIN 44771-1980 Connection angle 45 and 90 for resistance welding equipment《电阻焊设备的45度和90度连接角度》.pdf
  • DIN 44858-1-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definition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短.pdf DIN 44858-1-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definition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短.pdf
  • DIN 44858-2-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test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短暂信号显示装.pdf DIN 44858-2-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test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短暂信号显示装.pdf
  • DIN 44858-3-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pdf DIN 44858-3-1978 Timer clocks having switching mechanism short-time signalling devices for household electric r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家用电炉用定时器、设有开关装置的时钟、.pdf
  • DIN 44871-1-1987 Electrical heating elements and heating inserts definitions《电子加热元件和加热镶件 定义》.pdf DIN 44871-1-1987 Electrical heating elements and heating inserts definitions《电子加热元件和加热镶件 定义》.pdf
  • DIN 44872-1991 Testing of electromagnesia《电熔氧化镁的试验》.pdf DIN 44872-1991 Testing of electromagnesia《电熔氧化镁的试验》.pdf
  • DIN 44874-1-1991 Electrical metal-sheathed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calcul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quirements《金属护套(管状)电热元件 第2部分 计算、建造和要求》.pdf DIN 44874-1-1991 Electrical metal-sheathed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calcul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quirements《金属护套(管状)电热元件 第2部分 计算、建造和要求》.pdf
  • DIN 44874-2-1976 Electrical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metal sheated 6 5 mm and 8 5 mm diameter terminals《直径为6 5mm 和8 5mm金属壳管状电加热元件 端子》.pdf DIN 44874-2-1976 Electrical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metal sheated 6 5 mm and 8 5 mm diameter terminals《直径为6 5mm 和8 5mm金属壳管状电加热元件 端子》.pdf
  • DIN 44874-3-1980 Electrical metal sheated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6 5 mm and 8 5 mm diameter determination of ageing and overload characteristics《带金属护套的直径范围为 6 5 mm 和 8 5 mm 的管状电热.pdf DIN 44874-3-1980 Electrical metal sheated tubular heating elements 6 5 mm and 8 5 mm diameter determination of ageing and overload characteristics《带金属护套的直径范围为 6 5 mm 和 8 5 mm 的管状电热.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