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1374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平时说的“ 筷子文化” 、“扇子文化”(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2 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 ( )(A)交叉学科(B)新兴边缘学科(C)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D)研究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学科3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时代开始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 )(A)商周(B)秦汉(C)唐宋(D)明清4 中国实施文化“ 大一统”的朝代是 ( )(A)商周(B)秦汉(C)南北朝(D)唐

2、宋5 隋唐大运河西以_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 ( )(A)长安(B)开封(C)洛阳(D)南京6 秦朝的中央“ 三公” 是 ( )(A)太师、太傅、太保(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D)太尉、太常、太仆7 两税法的提出者是 ( )(A)张居正(B)王安石(C)杨炎(D)唐太宗8 清初“三先生 ”中,_ 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的 “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 ( )(A)顾炎武(B)王夫之(C)黄宗羲(D)章学诚9 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 )(A)栽培高粱(B)整修田埂(C)使用水车(D)栽培水稻10 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

3、于 ( )(A)农商经营(B)行商经营(C)坐商经营(D)官商经营11 古算中的“ 韩信点兵” 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一次同余式组解法(B)二次同余式组解法(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D)高次同余式组解法12 我国发明的火药用于军事是在_时期。 ( )(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13 君主专制最早出现在 ( )(A)春秋(B)战国(C)秦代(D)汉代14 唐代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进士科又被称作 ( )(A)五经科(B)三礼科(C)词科(D)学究科15 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重阳节16 “天人合一 ”的观念起源于

4、 ( )(A)夏(B)商(C)西周(D)汉代17 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领的宗派是 ( )(A)太平道(B)五斗米道(C)正一道(D)北天师道18 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 的是 ( )(A)周公(B)孔子(C)孟子(D)董仲舒19 汉乐府民歌中,主要用作军乐的是 ( )(A)相和歌辞(B)鼓吹歌辞(C)杂曲歌辞(D)唱和歌辞20 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 ( )(A)尚书(B) 周易(C) 孟子(D)论语21 本、朝鲜、越南曾仿照汉字创造的自己文字分别是 ( )(A)平假名、谚文、字喃(B)谚文、字喃、平假名(C)片假名、字喃、谚文(D)谚文、平假名、字喃22 汉语中,调换词

5、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是 ( )(A)对偶(B)回文(C)复叠(D)顶真23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 )(A)15 世纪初叶(B) 15 世纪末叶(C) 16 世纪初叶(D)16 世纪末叶24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念说的都是 ( )(A)单主体性观念(B)互主体性观念(C)多主体性观念(D)无主体性观念25 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是 ( )(A)西方文化独尊(B)东方文化独尊(C)儒学现代复兴(D)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二、多项选择题26 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 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 ( )(

6、A)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B)文化现象属于物质的;文化事象属于精神的(C)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D)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E)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27 下列思想属于儒家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仁者,人也”(C) “清虚自守,卑弱自持”(D)“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E)“为物不贰,生物不测”28 我国古代居民的庭院,其用

7、途是 (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人神相处(C)迎神祭祖(D)日常生活(E)近待友朋29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以“三纲” 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这“ 三纲” 是( )(A)神为君纲(B)君为臣纲(C)夫为妻纲(D)父为子纲(E)兄为弟纲30 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 ( )(A)风(B)赋(C)比(D)兴(E)颂三、名词解释31 文化政策32 租庸调制33 血缘九族制34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35 “仓颉造字说 ”四、简答题36 中国的“大一统 ”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37 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38 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

8、标志。39 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40 简述荀子的“ 约定俗成 ”理论。五、论述题41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42 试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有些文化现象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例如凉性的中草药与味道苦的感觉一起出现;月晕与风一起出现;在诗歌问题上,律诗盛于唐朝,词盛于宋等;在汉字问题上,战国时期的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

9、湖泊众多,经过长期开发,成为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成长为中国的经济中心。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国实施文化的“大一统”的时期是秦汉王朝。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隋唐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中央政权机构看,秦朝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太尉主管军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采用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顾炎武治学主张“

10、经世致用”,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土资源和灌溉条件也不尽一致。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市商贸易方式中的行商经营,我国历史上,徽商和晋商都很有名气。除此方式以外,市商贸易方式还包括农商兼营和坐商经营两种方式。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也称“孙子算”、“鬼谷算”、“

11、隔墙算”、“翦管术”和“秦王暗点兵”,它它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秦汉时期汲取了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了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试主要试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有人将进士科称为“词科”。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元宵节是传统的社交节日,这天是传统礼法社会难得的开放日。

12、民间是通过观灯、舞龙、耍狮、玩社火、猜灯谜、走百病等节俗礼仪形式将整个社区联系起来。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其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东汉末年,道教盛行,张角创立了太平道。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三纲五常”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其中,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妇”,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汉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的音乐形成新的“鼓吹歌辞”,当时主要用作军乐。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3、 周易是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该书引用孔子的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仿照汉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日本形成平假名、朝鲜创造谚文,越南创造字喃。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其中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16 世纪末叶,也就是我国的明朝嘉靖、万历年间。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等观念说的都是互主体

14、性观念。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遥望 21 世纪,在未来世界格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固然少不了风云激荡的冲突和竞争,但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却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二、多项选择题26 【正确答案】 A,C,D,E【试题解析】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文化现象有的带有单一性,有的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文化事象是指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

15、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27 【正确答案】 A,B,D,E【试题解析】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并就此留下了很多说法,比如“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是道家的学说。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我国古代居民庭院的用途:(1)迎神祭祖,人神相处;(2)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动物、植物、阳光、空气、水)和谐相处。29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汉儒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

16、子纲,夫为妻纲”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30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诗经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三、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文化政策指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32 【正确答案】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 ,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

17、相当的绢布(庸)。33 【正确答案】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演四代为九族。二是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34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35 【正确答案】 “ 仓颉造字说 ”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被夸张成长着四只眼睛。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长了那么多的眼睛的人才可能对世界万物细致观察,才能够创造出反映大大小小事物的文字。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分裂与统一

18、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问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 “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 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

19、起过重要作用。37 【正确答案】 (1)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2)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38 【正确答案】 (1)环境标志,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有差异;(2)性别标志,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3)体型标志,人体高矮胖瘦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4)年龄标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服装的样式、颜色等有所不同。39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

20、就“ 天、地、人、万物” 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 ,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40 【正确答案】 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 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问的关系。五、论述题41 【正确答案】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

21、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

22、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以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 ;秦国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

23、归战” 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的“胡服骑射” 。这个时代,不仅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

24、,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鼐。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 自诩。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

25、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42 【正确答案】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控制国家政权。 君主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君主有任意制订与更改法律的威权。 皇帝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掌握着天下兵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从中央政权机构看自秦朝统一后,皇帝就建立了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隋唐以后则实行三省六部制。从地方机构看。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3)严密的人身控制。严格的户籍管理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