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伶官传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语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盛衰之理( ) (2)盛以锦囊( ) (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 (4)泣下沾襟( ) (5)逸豫可以亡身( ) (6)系燕父子以组( ) (7)乱者四应( ) (8)李存勖( ),shn,chn,q,jn,y y,x,yn,x,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通_,_ 2.解释下列加颜色的词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_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_ (3)以一少牢告庙:_ (4)及仇雠已灭:_ (5)举天下之豪杰:_ (6)逸豫可以
2、亡身:_,“仇”,仇敌,抑,或者;迹,迹象,推其根本,祭祀时的祭品,羊、猪各一头,仇人,所有的,安乐,3.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_ 今义:_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_ 今义:_,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具体来说,指统治者个人的主观努力。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做;投身到(事业中去)。,(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_ 今义:_ (4)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_ 今义:_,推其根本。 原来的。,绳索。 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4.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_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_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_
3、完璧归赵:_,(2)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_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_ 贼易之:_ 易子而食:_,归顺,回到,回去,使归还,容易,改变,轻视,交换,(3)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_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_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_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_,(4)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祭告,告诉、告知,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告发、揭发,给,和,亲附、亲近,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a.函梁君臣之首:_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_ c.抑本其成败之迹:_ 名词作状语 a.负而前驱:_ b.仓皇东出:
4、_ c.一夫夜呼:_,用木匣子装。,订立盟约。,推究。,向前。,向东。,在夜里。,(2)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_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_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成功的消息。,使兴盛;使灭亡。,作乱。,微小的事;有勇有谋的人物。,6.翻译句子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_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译文:_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文:_,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
5、是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课文名句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名言警句,文本常识积累,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
6、第一人。,一、作者简介,伶,旧时指戏曲演员。伶官,后唐庄宗宠幸伶人(乐工),让许多伶人做了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以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警示当朝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述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二、背景展示,序 序,又名
7、“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三、文体知识,精读研析,整体把握,【脉络梳理】,要点突破,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用一个
8、“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由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2.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答案 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 “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答案,延伸探究,作者在伶官传序中强调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该如何评价?,答案 (示例)局限性。
9、把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归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断,只要君主能做到“忧劳”而不“逸豫”,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这个结论有些偏颇。 进步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仅仅是治国警策,更是处世警言。因为“忧劳”可以让人具有忧患意识,能激励人奋进图强。“逸豫”能使人贪图享乐、沉迷享受,久而久之会消磨人的斗志及能力。即使在当下,这一观点仍然为处世警钟,告诫人们要牢记前车之鉴。,答案,多读厚积,素材运用,【点击素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具有忧患意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唐庄宗李存勖迷恋伶人,使其干预朝政,致使叛乱四起,众叛亲离,最终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1.课本素材,【运用示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正如温室中的花朵,习惯了温室中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养料,一旦失去特殊的呵护,便经不起风雨的侵袭;天鹅因助跑时间太长,依赖于水面的力量,导致飞翔的愿望不能实现。难道它不羡慕展翅翱翔于高空的雄鹰吗?殊不知,鹰在学习飞翔时是临着万丈深渊开始它的第一次飞行的,求生的信念化作振动双翅的力量,逃脱死神的念头成就了穿梭于云间雾里的雄鹰。天鹅的依赖心理决定了它的命运,而雄鹰的忧患意识决定了它的成功。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杨秀峰亲情面前不徇私情 1950年冬,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接到有关
11、部门反映:自己胞弟杨碧桐之子杨书琴参加革命后,曾于1947年在冀东叛变投敌,并带着敌人杀害我地方干部。此时,杨碧桐已经去世多年,而杨书琴是他唯一的儿子。 接到消息的杨秀峰没有犹豫,立即派人到冀东协同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不久,案情查明,杨书琴被当时的迁安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呈报河北省人民法院。 “时任省法院院长的杜佩珊接到案卷后,感到有些为难,立即到省政府向杨秀峰请示。”耄耋之年的财政部离休干部、时任杨秀峰秘书的赵秀山老人回忆。,2.课外素材,杨秀峰看了迁安县人民法院的审讯笔录和揭发材料,严肃地说:“杨书琴虽然是我侄子,但他犯了反革命杀人罪,应当处以死刑。不能考虑到是我的亲属,就徇私枉法那样
12、做,我们就成了人民的罪人。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我是共产党员!”说罢,亲笔在案卷上写下“批准”二字。 “杨老真的是大义灭亲呐。”60多年后的今天,谈起杨秀峰当年亲自下令枪毙亲侄子的事,赵秀山老人仍敬佩不已。,【点评】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人情味,但讲原则应作为有人情的前提。人情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原则。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亲情面前都能像杨秀峰那样坚持原则,不向私情妥协,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更大的保障,我们的干群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提示 开篇点题,彰显主题;增强说服力及读者的认同感;语言简洁,立场鲜明。,常存忧患之心 古人有
13、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直至今日,这句话仍为一句至理名言,为世人传承。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不少人凭借一己之长,便高枕无忧,安于享乐,却毫无忧患之心,这往往是自取灭亡。(2),(1)引用名言开头,有什么作用?,【思悟要点】,(2)画线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不少”表达是否准确?,提示 准确。运用程度副词明示所指的对象,体现了议论的客观、理性,避免绝对化的语言表述。,提示,古有神童仲永,写字作诗信手拈来,一时人们争相求之,而其父却毫无忧患之心,以仲永之诗作换取银两,“不使学”;其年长,才气渐减,“不能称前时之闻”;及其成人,“泯然众人矣”。可见,上天赐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聪慧,而
14、他和他的父亲却没有任何忧患意识,最终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3) 反之,一代至圣孔仲尼,生来为常人,无任何优势,并且要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而他却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周游列国以求教,以“学无止境”勉励自我。他深知上天没有赐予他任何多于常人的优势,于是常常自勉,每日三省其身,“学而时习之”,学思并存之理长存于心。那一根根燃尽的蜡烛,那一个个漫漫长夜,那一页页翻过的书柬,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第一人:孔子。(3),提示 正反对比论证。不能。因为第段的反面论证和第段的后半部分内容相吻合,这样排列,结构更加严谨。,(3)第两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能否互换位置?,提示,提示 递进式结构。由个人
15、层面到国家层面,拓展了论述的广度。,然而,忧患之心不仅是对个人的告诫,更是治国之道。 清朝无疑是缺乏忧患意识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使之过于自满,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以为有先天优势,便可将“蛮夷”之国踩在脚下。但梦总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一声巨响震碎了清政府的美梦。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将辽阔的疆土拱手相让,闭关锁国将大好河山毁于一旦。(4),(4)第段在立意布局上具有怎样的效果?,提示,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青年,如不存忧患意识于心,又如何能长存,只怕又会步清朝的后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便心存忧患意识,虽然他在诗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但他没有就此止步,又在书法绘画方
16、面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将竹画得栩栩如生,达到“胸有成竹”的地步。王羲之亦是,即使书法已经炉火纯青,但他仍不断练习,将家中的一潭清水染为墨色,最终达到“入木三分”的境界。不懈的追求与勤奋的练习使他成为千古书法大家,仅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引无数风骚瞻仰求之,后人望尘莫及。 (5),提示 不能。第段是针对中国今日之青年要具有“忧患意识”的论证,苏轼、王羲之是“青年”之楷模。这样排列言之有据,行之有榜样,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5)第段能否移到第段之后?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提示,提示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劣势,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而面对优势,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最终却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人生之路漫漫,吾辈应常存忧患之心,进而上下求索。(6),(6)这句话化用了谁的哪句名言?,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