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阶段 中国现代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历程及其阶段特征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完善。,2.祖国统一问题主要是港澳台问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为统一提供了保障。3.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及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全面发展时期。不结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互相监督,民族平等,文化大革命,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治国,二、祖国统一大业,和平方式,一,国两制,外国列强,世界和平,一个中国原则,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联合公报,考向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5年1考) 【再研真题】 (2014江苏单科T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
3、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选A。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是在1954年,材料中的报道是在1953年,B错误。政治协商制度的对象主要是民主党派,李长凤显然不是,C错误。D与题意无关。,【考向规律】重在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渊源。着重于从新的史料、情境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的职责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民主法制的特点。,【史识拓展】一、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1.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具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色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初步建立。其
4、职责是作为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时期结束,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3.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成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但是随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遭到破坏,政协工作曲折发展。,4.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恢复并发展、完善。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的十六字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三、促进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因素1.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解放了思想,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6、。,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4.科技教育的进步,公民政治素质提升。5.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典题精练】 1.(2018全国卷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选C。由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判断,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具体解析如下:,2.(新题预测)有学者
7、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 ) 世纪金榜导学号,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 B. C. D.,【解析】选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自提出一直坚持未变,故错误;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 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自提
8、出一直 坚持不变,故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法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稳步实施后颁布的,进一步 巩固该制度,故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颁 布的,从而进一步巩固该制度,故正确,B符合题意。,考向二 祖国统一大业(5年1考) 【再研真题】(2013江苏单科T22)(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 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 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 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
9、次合作, 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 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三“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信息概括回答
10、“政治愿望”,从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交流实践概括回答“积极因素”。,答案:(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考向规律】重在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通过一段文字、图片和表格类的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 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 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 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 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 现两岸领导人历
11、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史识拓展】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1.历史上台湾的三次分离:(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2)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注意: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有着本质区别。,2.当前对台的基本态度: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2、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3.阻碍祖国统一的两股势力:国际反华势力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台独势力。,【典题精练】 1.(新题预测)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解析】选B。1979年元旦
13、,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错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但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正确;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联合声明,C错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与此事件相隔太久,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2.(2017盐城三模)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 ),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 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 C.“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
14、,【解析】选C。A、B、D材料没有涉及,错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巴拿马没有宣布新任“驻台湾代表”表明认可“一个中国”的国家在增多,C正确。,考向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阶段特征(5年5考) 【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学
15、科素养】时空观念:1984年10月历史理解:“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你是如何理解的?,【思维脉图】,【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强弱大小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由此可知,A正确。“一边倒”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可能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C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邓小平已经逝世,这与“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矛盾,D错误。,2.(2017江苏单科T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
16、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世纪金榜导学号,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选B。由材料“两国总理”承认社会制度不同,由此制定了国与国交往的原则,可知是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正确;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故A、C不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强调社会制度的同一性,故D不符合题干
17、要求。,3.(2016江苏单科T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的内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正确。B、C、D都与材料无关。,4.(2015江苏单科T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
18、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解析】选D。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故A错误;材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无关,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面仍然受美国孤立政策的影响,外交僵局没有打破,还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错误;材料中提及“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可见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D正确
19、。,5.(2014江苏单科T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解析】选C。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亚非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据此即可判断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A、B、D错误。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20、”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C正确。,【考向规律】重在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主要考查各时期外交政策以及外交活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强调外交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注意在新材料、新情境下基础知识的运用。,【史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不同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包容性、开放性1.包容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
21、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阶段性特征,【典题精练】 1.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 )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这次会议承认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独立以及法国从印度支那撤军等,说明
22、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这次会议缓和了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故A正确;会议并没有确立新的外交原则,B错误;西方的殖民历史此时尚未结束,故C错误;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亚非会议中提出的,故D错误。,2.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华沙条约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选B。“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 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而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
23、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 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 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中 “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B正确。A于1991年解散,排除;C属于经济合作组织,与题意不符;D是自由贸易组织且不在亚太地区,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1)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2)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经
24、济上:(1)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1)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教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