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918964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七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只在2013年考查过德国疆域的变化,从江苏、福建等省的高考试题中看,主要侧重于“冷战”含义和表现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复习的侧重所在。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2、出现:2013年高考考查了欧洲走向联合。依据课标和考纲要求,参考四川、江苏、海南高考试题命题,重在考查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变化。 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根据各地考过的试题分析,本课内容重在考查当世界格局变化过程中的态势、世界形势及其原因。,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7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

3、】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史料“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1990年9月,排除;C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1990年10月,排除;D项题干未谈到,排除。故选A。,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4、,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2.(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4)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5、3.(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 A 【解析】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项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

6、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6新课标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 D 【解析】 美国黑人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

7、“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国家,故C项错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故D项正确。,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6新课标全国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

8、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 A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欧洲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冷战局面的形成,美苏双方皆有责任,不是单方面因素,排除D项。,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4江苏卷)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

9、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结合,故选A项。B项不符合“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

10、一的超级大国”的信息;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中“美国也孤掌难鸣”的信息;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美苏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2.冷战 (1)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内容:舆论上: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提出对抗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冷战”的序幕。,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1、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提出要援助一切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以对抗共产主义运动。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8年)。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经济计划,目的是恢复西欧经济,把西欧纳入美国冷战的轨道,以对抗苏联。 军事上:成立北约(1949年)。 3.苏联应对的措施: (1)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2)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对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3)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以对抗北约,它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局面

12、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特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2)表现:欧洲:1949年德国分裂(1961年修筑“柏林墙”)。 亚洲:a.朝鲜分裂(1948年)及朝鲜战争的爆发(1950-1953年)。 b.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61-1973年)。 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表明当时优势在美国。 (3)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例题】 1.(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

13、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如图 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单位:10亿美元)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

14、68年,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 C 【解析】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

15、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3.(2014高考海南卷)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答案】 D 【解析】 从新日美安全条约的内容来看,日美

16、军事同盟并未受到削弱,A项不正确;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是在60年代末,C项不正确;日美新安全条约的签订,只是对驻日美军的义务重新进行调整,并不能体现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B项不合题意。日美新安全条约强调美日同盟关系不变,双方共同应对针对日本的一切进攻行为,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防范。正确答案为D项。,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经济:欧洲的衰落求发展 (2)政治:美苏的争霸保安全 (3)思想:共同的文化有渊源 (4)直接:法德的和解是关键 2.过程 (1)1950年,法国舒曼计划,提倡法德煤钢联营。 (2)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签

17、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 (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5)1991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名为欧盟。 (6)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7)2002年正式启用欧元,实现货币统一。,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3.特点 (1)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发展,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2)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4.影响 (1)欧洲的联合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2)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对手,使资本主义世界形

18、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二、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和条件: 二战后,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大力帮助。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得到大量“特需”订货收入,并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2.表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1)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

19、挥更多作用。 (2)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政治条件。 (2)美苏争霸严重威胁新独立国家的安全。 (3)为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相互支持,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也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正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特点:非集团、不结盟4.影响: (1)不结盟运动使第三世界成为重要的政治力

20、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例题】 1.(2018全国卷文综历史,12)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 A 【解析】 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

21、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2.(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12)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

22、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知识清单二:多极化趋势加强,3.(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

23、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 D 【解析】 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的瓦解 (1)时间:1991年 (2)

24、标志:苏联解体(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民族和地区冲突进一步加剧,局部战争增多。,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表现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洲:欧盟成立,进一步加强合作,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随着国内经济不断恢复,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后

2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3.和平与动荡并存(冷战后世界形势) (1)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突出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动荡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相继爆发。 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地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毒品、邪教、恐怖主义等。 (3)动荡的表现: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是

26、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11”事件。,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例题】 1.(2011重庆市文综23)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解答时主要的迷惑项是D项,但恐怖主义不仅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更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 “911”事件就是发生于

27、21世纪(2001年)。故排除D项,选择C项。,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2.(2010福建卷文综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说明此时苏联面临向何处发展的处境,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结合

28、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转向了资本主义,故答案选C。A、B两项没有出现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D项俄国此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知识清单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3.(2011高考上海单科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答案】 A 【解析

29、】 B项中“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与史实不符;超国家的联合体并未消除成员国的特点个性,排除C项;俄国并非“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排除D项。只有A项符合史实。,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一、美苏争霸影响下的中美、中苏关系 1.中苏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的也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

30、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第三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2001年,中俄等成

31、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2.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72年。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以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为特征。主要原因是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美苏争霸,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在这一政策推动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建国初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721991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合作共同防范苏联的威胁。原因一方面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直接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

32、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故改善了对华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初至今天。两国关系在对抗和合作中曲折发展。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便开始以中国作为它的主要对手。,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具体原因: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抗衡:欧共体的成立与壮大,希望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迅速崛起,谋求

33、政治大国的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4.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三、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 1.二战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新的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下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展开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从而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

34、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瓦解,“冷战”局面随之结束。世界格局暂时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四、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1.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答案】 D 【解析】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1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35、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这份报告指出了“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D。A、B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表述错误。,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对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

36、答问题的能力。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名称可以判断,这一措施反映的是两大阵营在经济领域的对抗。A项是政治领域的内容,B项是经济领域的内容,C项是军事领域的内容,D项与题干情境无关。故选B项。,3.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

37、地位,向海外派兵、“争常”都体现了这一要求。B项正确。,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4.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0年联邦德国与波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助于缓解美苏冷战政策下,西欧与东欧国家间的紧张局势,D项符合题意,A项与此无关,B项出现在二战之后,C项出现在1990年。,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5.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 A 【解析】 把握住“直接原因”。历史上六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其联合的直接目的,尤其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情况下,国家安全更成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故A项比较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是六国得以联合的重要条件,不是直接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