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作业 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四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至宋代,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世袭政治的瓦解 B理学思想的传播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即已瓦解,故 A 项错误;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建伦理纲常,这与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无关,故 B 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而官府设有谱局以考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 C 项正确;材
2、料中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重要性的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22018江西上饶二模表: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唐德宗公元779804 年唐宪宗公元805820 年唐文宗公元826840 年唐宣宗公元846859 年门荫入仕者 10 人 4 人 3 人 1 人进士入仕者 13 人 17 人 19 人 20 人上表反映了( )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代宰相出身中门荫入仕者趋减,进士入仕者递增,故 A 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宰相的出身变化,非宰相执政能
3、力,故 B 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宰相的出身变化,而非讲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宰相出身的变化,非全体官吏的出身情况,且有唐一代,虽然科举制影响在增大,其实先前的选官制度还处于主导地位,科举制在宋代之后才占据主导,故 D 项错误。答案:A32018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 ,有利于加强机构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故 A 项正确;中书
4、门下等属于中枢权力机关,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问题,对应面是地方权力,故 C 项错误;机构合并、合署办公应该是机构精简,故 D 项错误。答案:A42018北京朝阳区一模从汉至元国家中枢机构的职权不断变化,下列说法符合元代中书省的是( )A军国政令,草拟待诏B统领六部,密折奏事C总领百官,掌管政务D出纳常命,封驳诏类解析:草拟待诏是明朝内阁职能,故 A 项错误;密折奏事是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 B项错误;据所学,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故 C 项正确;出纳常命、封驳诏类分别是唐代中书省、门下省职能,故 D 项错误。2答案:C52018江西九江二模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
5、。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 ”新唐书百官志 “巡察六条”光宅元年(684 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 “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 ”新唐书百官志 “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年),置十道巡察使, “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 ”新唐书循吏传序 “十道巡察制”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
6、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解析:从表格中的“巡察六条” “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十道巡察制”这些信息可知,巡查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故 A 项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到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查者特权泛滥,故 B 项错误;致使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 C 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8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 “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D底层
7、民众生存环境恶化解析:“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实质是被门阀所控制,而唐代其衰落,所以对其下人不再授田,故 A 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 B 项错误;“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故 C 项错误;“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层生活的情况,故 D 项错误。答案:A72018乐山市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农村市场获得发展B海上贸
8、易居于主导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区间贩运异常繁荣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唐代王建在农村“草市”的所见所闻,说明当时的农村市场已经有所发展,故 A 项正确;题干谈及了“海商” ,但是不能推出海上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 B 项错误;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时期,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以得知出现了区间贩运现象,但不能表述为“异常繁荣” ,故 D 项错误。答案:A82018陕西宝鸡一模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 “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
9、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3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C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解析:据材料“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 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得出宋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市民阶层,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城市主体人群的名称的改变,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
10、区”可知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A92018天津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题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线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儒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 A 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 B 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将儒学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 D 项错误。答案:A102018山西一模在古代中国有两种
11、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A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化传统都是对人们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不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故 A 项错误;儒释道文化有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并未出现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12、,故 B 项错误;这两种文化传统都是对人们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这两种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C1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民国王修版本述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
13、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4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解析:由材料“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可知雕版印刷出现,由材料“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推动佛教发展,由材料“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可知需求众多出现雕版印刷,三则材料都反映雕版印刷顺应了社会需求,故 B 项正确。答案:B1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 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4、解析:宋代话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 A 项错误;宋代话本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 B 项错误;宋代话本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 C 项错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 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烟台市高三 3 月高考诊断性考试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阅读以下材料,
15、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家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
16、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6 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
17、兴时代”这一观点。(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 ,依据材料中科举制的完善,结合所学北宋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进步之处” ,要结合材料的信息“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以此从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程序或过程来总结即可。第(2)问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 “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来概括即可。第(3)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城市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证。5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
18、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142018衡水中学全国统一联合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行记问世后一直争议
19、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非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 。1995 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 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 ,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
20、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12 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本题可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及史学论证等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历史阐释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支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
21、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信服的丰富史料。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可以看出,历史研究和解释说明了“孤证不立”的道理。示例二:论题:马可波罗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回忆录反映了他到过中国的经历。他有关中国的大量记载是不可能凭想象编造出来的。他的游记并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考察报告,只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商人的回忆录。因此,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来要求他。马可波罗生活年代大致为元朝,此时的秦汉长城因多是土堆的,早已毁坏,其遗迹一般不易找到,我们现在所见长城是明代所修,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