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93230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新乡七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南省新乡七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60 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此做法A. 说明商王愚昧无知B. 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C. 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D. 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答案】C【解析】商代政权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明显是神化王权的体现,故 C 正确;A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 与神化王权无关;D 不符合材料主旨。2.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

2、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 (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

3、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 2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答案】D【解析】“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即一方面受贵族权力限制,另一方面又是君主制,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而非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周时期不是君主专制,秦朝才开始君主专制,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周时期不是中央集权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4.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

4、,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 “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 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 C。5.在周代

5、,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答案】B【解析】- 3 -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 B 正确;材料中是维护等级制度,不是宗法秩序,故 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故 C 错误;材料目的不是削弱异性诸侯权力,故 D 错误。6.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

6、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 A,选 C;B 是中央官制,无关;D 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从人治到法治C. 国家管理制度化D. 君主政治到民主政治【答案】C【

7、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周朝强调礼仪政治,而秦朝强调的是制度的建立。材料表明国家管理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秦代仍旧是人治,并非法治,故 B 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8.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观点 作者、出处- 4 -共 40 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 36 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 46 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

8、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其中 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反映了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所以 D 项正确;前三则材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因此无法判定数目的问题,故 A 错误;材料中有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因此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 B 错误; 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 C 错误。9.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 “母范”主要提供

9、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 5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D 正确;ABC 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10.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可知,王位变成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

10、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 C 项正确;夏朝没有九品中正制、郡县制、科举制,故 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BD 三项。11.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 西周的分封制B. 秦朝的郡县制C. 汉代的刺史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 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 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 B;汉代的刺史制是- 6 -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

11、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12.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A. 提升司空地位B. 提高行政效率C. 抑制丞相职权D. 完善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故 A 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 C 项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点睛:材

12、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是解题的关键。13.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答案】D【解析】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D 符合题意;AB 说法

13、均比较片面;C 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 7 -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的理解,结合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14.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 ,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

14、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 ,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 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15.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该机构的官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没有决策权,只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D 项,ABC 项不符题意。16.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8 -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说明东汉时期

16、政府对官员的才能比较重视,故 B 项正确;从秦朝就打破了世官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府效率,故 CD 项排除。点睛: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7.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屑。这反映了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

17、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18.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A. 协调军机处与其它部门的关系B. 扩大军机处权力C. 限制军机处的权力D. 准备废除军机处【答案】C【解析】- 9 -【详解】根据材料“俱应直达肤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 “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知,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 C

18、项正确,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其它部门与军机处的协调,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限制军机处的权力,并非要废除军机处,故 D 项错误。19.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这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说明当时已经

19、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选D;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所以不能体现 A;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故 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没法体现 C,故排除。20.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晁错曾两次提出建议:向北部边疆移民, “先为室屋,具田器赐高爵,复其家(免除其赋役) 。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 ”晁错提出该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王国势力B. 实行休养生息C. 缓解人口压力D. 加强边疆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文景时期,为加强边疆建设,鼓励人民向北部边疆移民,并给予赋税等方面的优

20、惠政策,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抑制王国势力,故 A 项错误;实行休养生息是一种政策,并不是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鼓励移民,以建设边疆,并不是为了缓解- 10 -人口压力,故 C 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

21、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必修 1材料三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材料四 指鹿为马的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些制度?并指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材料三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2、(3)材料四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 (1)分封制、宗法制。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秦始皇;依据:他自称皇帝;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3)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汉: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 ,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 11 -枢密院、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

23、大权。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解析】(1)由材料“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可知指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 ;两者关系可以答为: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由材料“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体现灭掉六国,要议定最高统治折叠的尊号。结合所学,当指秦始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将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列举即可。(3)群臣“皆

24、微笑而不敢扬声” ,说明群臣不敢违抗皇帝。秦朝的制度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为了巩固君权,各朝代采取削弱相权的措施,最后明朝废除丞相。22.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 ”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材料二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 “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疲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

25、第” ,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 “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 ”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2)据材料二,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可供今天借鉴的方法。【答案】 (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方法:提高地方官

26、员的执- 12 -政素质;加强对县的考核和管理;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以及地方治理中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中的“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可以概括得出教化百姓、扶弱济贫和执掌司法。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和“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分析得出。(2)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可以得出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联系所学可知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古代地方县域治理可供今天借鉴的方法,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提高地方官员执政素质、加强对县的考核和管理、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和依据县情科学治理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