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1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2 分)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实行严
2、格的等级制度,并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 B。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之一,材料中只体现西周的等级制度,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 C。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指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与材料强调西周的等级制度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
3、主要说明了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了宗法制对维系分封的重要作用,答案选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嫡庶尊卑有别;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存在- 2 -特例;C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3.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皇帝独尊C. 君权神授D. 家天下
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表示地位的悬殊;“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表明别人不能用,体现唯我独尊、地位特殊。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未涉及皇位如何传承,排除 A 项;C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解析】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三省六部的相权是三分,但不是独立施政,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但不是地方分权,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顶峰是后来清朝时军机处的设立,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5.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 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3 -D.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官钱宰的诗表明
6、明朝的官员早早起床去午门参加朝会,生怕去晚了,会被皇帝怪罪,这应该是皇权专制下官员的一种压力和危机感的体现,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官员的压力和危机感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加强了内阁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 “断不至有权臣”说明军机处设立是防止了大臣专权,正确。军机处设立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体现,正确。军机处的设立,降低了内阁的
7、权力,项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错误;选择 A 项正确。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B- 4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是指由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的平等贸易结果引发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观
8、点既没有认清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更未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市场,扩大殖民侵略权益,所以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A 错误,排除;鸦片战争是非正义性,材料没有体现作者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 B;材料中不是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实质【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9、,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要特别注意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进步作用,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考向之一,可以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8.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为中国之害” 。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A. 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B.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C.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 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咸丰帝
10、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是其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表现。9.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场“悲壮的斗争”是A. 虎门销烟- 5 -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B 项正确。虎门销烟没有利用宗教形式,A 错误。洋
11、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运动,C 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反西方宗教而不是借宗教摆脱传统,排除 D。10.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 ,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 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 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 、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全面的
12、应为 D。考点:甲午中日战争点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战争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甲午战争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6 -A. 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B.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的目的【答案】B【解析
13、】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材料中“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心,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B 正确;辛亥革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全盘西化和击败传统文化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AC;辛亥革命并未实现中国走向富强,D 错误。12.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材料主要表明西周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B.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
14、化C. 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D.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B 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不符,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而是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西周属于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13.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7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D. 丞相权力被六
15、部分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包含两对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与材料反映的君臣关系不符,排除;图示并非只反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 B 项;图示并非只反映三省六部制,排除 D 项。点睛: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
16、行政效率。北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4.“史实” “史论”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B.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C. 郡县制是
17、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8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A【解析】抓住题干中“史实” “史论” “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 BD 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 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 A 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 C 项正确。15.1908 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 ,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 ”这说明A. 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 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
18、史料C. 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D. 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答案】A【解析】敦煌发现汉简属于原始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 史记和沙洲图经均使用第二首史料,两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证明历史真实性,故 A 项正确;史料没有高低之分,都要相互印证,故 B 项错误;东西方都重视考古挖掘,故 C 错误;史记属于史书,是二手史料,也不是历史的权威,故 D 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 ;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 ;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 ;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 。根据使用价值又
19、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16.“明帝国的缔造者原为农民,似乎对士人阶层怀有本能的不信任,于是促使他严密控制官府与行政机构。 ”“严密控制”主要体现在A. 废除了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中央集权C. 六部分理政务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D. 设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9 -【答案】C【解析】明朝并未废除君主专制制
20、度,A 错误。B 项本身说法错误,分割相权加强的应该是君主专制,另外明朝不是分割相权,而是废除了丞相,B 错误。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了皇帝严密控制官府与行政机构,C 正确。设立内阁与题意无关,D 错误。17.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 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B.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C. 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D. 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根据题干中“公民灵魂变得非
21、常敏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可知,柏拉图是在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揭露了其弊端,故 B 项正确。18.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 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C. 公民参政活动集体意识淡薄D. 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答案】C【解析】“不提建议、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的雅典公民参政活动集体意识是非常淡薄的,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逃离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
22、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公正与客观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不提建议、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体现的是公- 10 -民参政活动集体意识淡薄。19.历史学家杨宁一曾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材料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 行省合理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C. 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D.
23、行省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信息看,杨宁一认为,元朝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 ,而元朝行省“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即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故 C 项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片面,故 B 项错误;“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不是行省制的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故选 C。20.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 ,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
24、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 ”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1 -21.1714 年安妮
25、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 ,汉诺威选帝侯继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A. 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B. 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C. 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D. 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在乔治一世后成为惯例,促进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 18 世纪中叶,故排除 D 项,选 A 项。22. 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
26、国出现了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C. 责任制内阁 D. 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832 年” ,材料中“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成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原因,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 与题干中所述政治变化不符,B 与史实不符,C 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 年议会改革 【名师点睛】从历史角度: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打破了贵族寡头的政治垄断。降低选民的财产
27、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旧制度的冲击是改革的根本原因。现实角度:英国议会制度虽不乏繁文缛节,但手续之完备,程序之规整,迄今还是他国议会所无法相比的。23.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12 -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 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材料“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28、”说明禁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说明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以得出禁烟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24.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可知,材
29、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即农民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故 D 正确;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是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排除 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 ,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失败原因分析解答。二、材料题(共 28 分)25.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
30、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席位的政党通常- 13 -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材料二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 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
31、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议会选举权,每个 25 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 1871 年的 51%提高到 1921 年的 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议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请回答:(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 。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 1832 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 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2、? (3)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答案】 (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英国首相、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
33、第二小问从- 14 -美国大选的准备时间长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 ,概括得出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依据;由材料“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1832 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概括总结出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回答进步性;第二小问不足从帝国总理权力来源皇帝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选举权不断扩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