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规范练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8 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期中,8)“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答案 A解析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意图就是强化皇权,故 A 项正确;废除宰相制度,客观上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提升六部地位并不是明太祖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明朝的宰相就是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故 C 项错误;内阁只是皇
2、帝的内侍机构,在明太祖时期内阁尚未形成,故 D项错误。2.(2018 福建福州毕业班单科质检,6)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 )A.内阁非法定机构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C.大学士地位提高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答案 A解析 材料“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可知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 A 项正确;内阁首辅并非宰相,六部尚书兼任内阁阁臣,并非直接行使丞相职权,故 B 项错误;由“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可知大学士地位不高,故 C 项错误;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
3、权,而非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故 D 项错误。3.(2018 安徽安庆二模,27)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内阁制彻底瓦解 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 D.内阁首辅无权答案 C解析 材料“元辅”“众辅”是对内阁大臣的称呼,说明内阁制仍然存在,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可知宦官操纵权柄的原因来自于掌印,即来自于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的宦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本质上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说明司礼监掌印
4、权力很大,“权如外廷元辅”表明内阁首辅仍旧非常重要,无法体现其无权,故 D 项错误。24.(2018 四川广安三模,27)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
5、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可知中枢权力运行有序,故 C 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两代并未设丞相,故 D 项错误。5.(2018 广东肇庆三模,27)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答案 A解析 万历年间首辅权力的膨胀反映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 A 项正确;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不能
6、独掌大权,故 B 项错误;首辅听命于皇帝,故 C 项错误;首辅具备一定的参政权,而不掌决策权,故D 项错误。6.(2018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5)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
7、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 项错误。37.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答案 B解析 明代时期,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8.(2018 湖南衡阳一模,25)下表是
8、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 6 位 两宋 121 位西汉 47 位 明 4 位唐 182 位 清 0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 B解析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的总趋势是不断削弱,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故 A项错误;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 4 位,故 B 项正确;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明
9、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 D 项错误。9.(2018 河南商丘三模,27)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答案 D解析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无决策权,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中“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理政人员素质低下属于主观臆测,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保密
10、性强,故 D 项正确。10.(2018 河南郑州三模,28)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 )A.强化中央集权 B.扩大统治基础C.重塑人才观念 D.增加教育需求4答案 C解析 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科举考试,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考试内容的变化,这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故 B 项错误;之前科举制模仿范文,文辞浮华、不务实际,而改革后以选“有学行者”即实用型的人才为目的,所以人才观念发生改变,故 C 项正确;增加教育需求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11.(201
11、8 陕西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 D解析 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 A 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 B 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 C 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 D 项正确。12.(2018 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 1
12、748 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A 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与“奏折”制度的创立无关,故B 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 贵州贵阳
13、摸底,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
14、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5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参考答案 (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
15、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的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14.(2018 河北邢台质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 文书概况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
16、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 15 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
17、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