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36061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基础小题1 【2018 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跑) 。 (夸父逐日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 。 (爱莲说 )B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D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 (醉翁亭记 )【答案】C2 【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2、(_)(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AyBy【答案】 (1) (1)B (2)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 y。3 【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B河曲智臾亡以应 今亡亦死C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D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

3、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 A 项,意思都是“拜访”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C:很少/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2养。4 【2018 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1)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 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居:_ 将:_ 策:_ 食:_ 作:_ 再:_【答案】

4、 (1)居:经过 (2)将:带领 (3)策:用鞭子打 (4)食:通“饲” ,喂 (5)作:振作 (6)再:第二次5 【2018 年中考浙江义乌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1)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 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居:_ 将:_ 策:_ 食:_ 作:_ 再:_【答案】 (1)居:经过将:带领(2)策:用鞭子打食:通“饲” ,喂(3)作:振作 再:第二次【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5、,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 “将” “策” “食” “作” “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6 【2018 年中考浙江宁波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 ( )A少。例 陶后鲜有闻 B新鲜。例 芳草鲜美(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 ) ( )A苟且。例 故不为苟得也 B如果。例 苟富贵,无相忘(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王阳明寄诸弟 ) ( )A仔细。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谁。例吾

6、孰与徐公美(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 ( )A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有时。例或置酒而招之【答案】 (1)A(2)B(3)B (4)A3【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7 【2018 年中考浙江湖州卷】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君子养心,莫善于城。 (【战国】 荀子 ) (_)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汉】张衡应问 ) (_)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_)(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_)A诚

7、实守信 B重德修身 C内敛含蓄 D轻财重义【答案】 (1) (1)善:好, (2)患:担心,忧虑。 (3)为:当作,作为。 (4)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患:担心,忧虑。8 【2018 年中考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8、兵(陈涉世家 )【答案】 (1)颠倒,错乱(2)消失(3)案件(4)以为有利(5)屡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1)根据句意“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可知“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 (2)根据句意“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可知“绝”是“消失”的意思。 (3)根据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 (查明了的)一定按实情处理”可知“狱”是“案件”的意思。 (4)根据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可知“利”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

9、“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的意思。 (5)根据句意“扶苏4因为屡次上谏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可知“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9 【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称皇帝死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答案】B二、 【2018 年中考安徽卷】【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

10、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 ,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16把下面的句

11、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17 【甲】 【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描写, 【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5了_。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答案】15 (1)参与 (2)通“遍” ,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 16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就能(开)战了。 17 (1)对话(语言) ; (2)对比18鲁庄公任人唯贤 曹刿的远见卓识。【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秋明 年代:春秋时期1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点睛

12、: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

13、括作答。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6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

14、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15、 ”三、 【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桃花源记 ,完成后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16、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 ,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 “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 ,前者是助词“的” ;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7率妻

17、子邑人来此绝境。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6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 。 (答“悉” “皆”亦可) “便要还家”中的“要” ,同“邀” ,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 ,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 。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中的“志” ,前者是动词“做标记” ,后者是名词“标记” 。17 (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 绝的地方。 18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18、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19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意对即可)【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 者对

19、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四、 【2018 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8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

20、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横无际涯 受任于败军之际B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C去国怀乡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D至若春和景明

21、四时之景不同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名为“记” ,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 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9【答案】1

22、1C12 (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3C【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参考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 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

23、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 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

24、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10呢?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13本

25、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涉及的考点有对内容的把握、表达方式和理解文章语言。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的表述,注意判断即可。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故选 C。五、 【2018 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

26、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11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广才

27、: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意:意志。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后值倾覆:(_) (2)遂许先帝以驱驰:(_)(3)静以修身:(_) (4)悲守穷庐:(_)10翻译下列句子。(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C甲文

28、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答案】9 (1)遇到,正好碰到 (2)比喻奔走效力 (3)用来 (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10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

29、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译对“受任” “于”两个核心词给 1 分;译对“奉命” “危难”两个核心词给 1 分)(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1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1212C 13 “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14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30、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

31、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 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据此,C 项, “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13试题分析:考查对

32、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13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

33、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

34、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 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六、 【2018 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35、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14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上:指唐太宗。守成:保持成就。草

36、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忽:不注意,不重视。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空乏其身 空乏: (3)衡于虑 衡: (4)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所欲有甚于生者B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故知创业之难 温故而知新D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10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 (标两处) 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11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 请结合选

37、文简要分析。【答案】7 (1)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的意思。 (2)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3)衡:通“横” ,梗塞、不顺。 (4)孰:哪一个,哪一样8B 9 (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 10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 11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认为在富贵中易滋生骄奢,在疏忽中易产生祸乱,这与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相似的。15【解析】 (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乙)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迁 年代:北宋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

38、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

39、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

40、,然后根据句子的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610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 ,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41、言文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七、 【2018 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

42、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0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荆州)此用武之国 B等死,死国可乎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1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答案】10C11淡泊名利 正面:面对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他能够独善其身,保持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反面:他的

43、思想消极避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对社会发展有不利的方面。【解析】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的“国”是“国都” ;A 17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 (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八、 【2018

44、年中考山东聊城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 ying 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

45、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拔:攻克,攻取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6解释加点的词语公将驰之(_)彼竭我盈(_)皆初气过锐(_)渐就衰竭之故(_)7翻译句子1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此善于用气者也8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两个“未可” ,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B 【甲】文“将鼓” “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C 【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D 【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 【乙】文

46、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 【甲】 【乙】两文有何不同?【答案】6 (1)驱车(追赶)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都 (4)原因,缘故 7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8B 9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 ,还要善于用“气” 。【解析】甲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乙文选自:挺经 作者:曾国藩 年代:清甲文译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

47、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文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