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93671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专题透析,专题,地表形态变化,04,目录,微专题1 地壳物质循环 与板块构造理论,PART 01,1.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岩石的特点、形成及用途,(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一”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二”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三”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四”指四种作用,即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四”也指四种物质,即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五”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固结成岩。,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续表),考向1,依托地质剖面图,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2018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本题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图中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

3、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的乙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C,答案,解析,考向2,依托火山喷发的有关材料,考查板块构造以及岩石类型,(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

4、.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A,A,解析 本题组考查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壳的组成物质,旨在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板块的生长边界多是大洋中脊、裂谷带;两大板块交界处,多是板块消亡边界。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位于板块内部,都位于生长边界上。第2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答案,解析,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读图,回答1

5、2题。,1.黄石湖是( )。 A.火山湖 B.内流湖 C.冰蚀湖 D.咸水湖,2.下列关于图中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 C.黄石河属于内流河 D.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第2题,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岩浆来自地幔的

6、软流层。,A,D,答案,解析,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25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读图,回答(1)(2)题。,(1)图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材料中描述的波浪岩与图 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 B. C. D.,(2)波浪岩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固结成岩 风化剥蚀 侵蚀搬运 地壳抬升 岩浆侵入 A. B. C. D.,C,B,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组以澳大利亚波浪岩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7、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判读。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可知,波浪岩属于花岗岩岩体;读图 可知,岩石由碎屑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岩石由岩浆侵入转化而成,应为岩浆岩;可以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应为变质岩;由三类物质转化而成,应为岩浆。第(2)题,形成的岩浆岩经过地壳抬升后出露地表,然后经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特定的地貌形态。“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说明波浪岩主要是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步骤 第一,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

8、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岩浆岩。 第二,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第三,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没有;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D,(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

9、a B.b C.c D.d (2)图中b到d的过程( )。 A.均在地表进行 B.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C.物质都来自地壳 D.岩石性质发生改变,解析 第(1)题,据材料“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可知,黑曜石属喷出型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形成。读图可知,箭头由岩浆指向a,因此a为岩浆岩,代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b为风化物,为高温熔化;c为沉积岩,为沉积作用;d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是岩浆岩;读图可知,a由箭头“热和压力”指向d,因此d为变质岩;由沉积物经箭头指向c,推断c是沉积岩;由a、c、d经箭头抬高指向b,因此b表示裸露在地表的各类岩石;b经

10、c到d的过程物质来自地表,一部分在地表进行,一部分在地下进行,但变质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由b到d的过程岩石性质发生改变。,A,答案,解析,微专题2 内力作用与地貌,PART 02,2.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第一,根据是否弯曲判读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第二,根据是否有断层线判读断层地质构造;第三,根据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判读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侵入岩层的岩体侵

11、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4)判断断层的特定情况。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因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围岩指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考向1,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岩石类型,(2017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12、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解析 本题以地质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岩石类型与地质构造判读的知识,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过程中要观察图中岩层的分布状况及倾斜状况。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B,答案,解析,考向2,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13、C.3 D.4,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过程中的知识,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本题组时关键要根据地质构造剖面图推断地质作用过程。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两次褶皱。,B,B,答案,解析,大港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李四光的理论和科学预见得到最有力的证明,驳倒了

14、“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据此回答12题。 1.李四光指导我国发现油田的理论是( )。 A.冰川生成理论 B.地质力学理论 C.化石鉴定理论 D.地震预测理论 2.根据现代地质构造理论,油田应该存在于( )。 A.背斜构造中 B.向斜构造中 C.断层构造中 D.褶皱构造中,B,A,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组以李四光理论对油田的发现为背景,考查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地质构造的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对我国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2题,在地质构造中,褶皱中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

15、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 D.乙、丙、丁、甲,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的判读,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第(2)题,从岩层分布格局分析,乙岩层最

16、先形成,丙岩层侵入乙岩层,应发生在乙岩层形成之后,丁岩层完整并未被丙岩层侵入,所以D项正确。,D,C,答案,解析,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确定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 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 (2)下列关于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 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 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

17、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构造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甲和乙岩层均在戊岩层的下面,说明甲、乙岩层的形成年代在戊岩层以前,但是两者形成年代的早晚不能确定;处缺失了丙、乙岩层,有可能是形成以后被外力侵蚀掉了,不能确定丙岩层形成在甲岩层之前还是之后;图中丁岩层位于所有岩层最上层,故其形成年代最晚;戊岩层位于乙岩层上面,故戊岩层形成年代晚。第(2)题,读图可知,处岩层发生断裂,地质构造为断层,地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背斜地区,两地分别为断层和向斜构造,不能存储油气;断层处岩层破碎,而向斜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两地目前均以外力作用为主

18、。,C,D,答案,解析,微专题3 外力作用与地貌,PART 03,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3.河流堆积地貌,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会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

19、: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差异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考向1,依托河流阶地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2018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

20、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D,A,答案,解析,A,解析 本题组以河流断面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地壳运动的过程,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组关键要掌握河流阶地形成的过程。河流在不断下切侵蚀河谷时,也会发生横向侵蚀,形成不同期次的泛滥平原,先前河谷的高度位于洪水位以上,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河谷地形。河流阶地是侵蚀和沉积交替进行的,阶地越向高处,年代越老。第1题,据

21、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的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考向2,依托地貌示意图,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

22、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23、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B,C,答案,解析,B,解析 本题组以洪积扇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及应用,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读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

24、较少。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关系。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该地水资源短缺,但这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阆中城区所在地的描述及有关阆中城区布局的说法,两者组合正确的是( )。

25、A.河岸坡度大;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的区域 B.土层深厚,颗粒大;丙地为重工业区 C.地下水埋藏较深;古城区布局是受行政规划影响 D.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乙地建筑较为高大密集 2.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 B.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C.北面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 D.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D,A,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组以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的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了河流地貌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

26、题,甲位于河流凸岸一侧,侵蚀作用弱,河岸坡度小;丙地地势低,建设重工业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古城区的布局主要是沿河流的凸岸布局,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因此古城区的布局主要受河流影响;乙地位于城区中心,地租较高,建筑物高大密集。第2题,从等高线分布来看,阆中城所在地区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小。,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图甲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乙为丹

27、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 (2)丹娘沙丘的沙主要来自( )。 A.印度洋海滩 B.沿岸疏松的土壤 C.塔克拉玛干沙漠 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A.印度 B.中国C.美国 D.印度尼西亚,B,D,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组以丹娘沙丘景观图和区域等高线图为载体,考查丹娘沙丘沙的来源及成因,主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连绵的沙丘应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

28、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沙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因为在谷地中,受两侧山地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流水、风力作用塑造地貌的特点和规律 (1)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力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慢,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沙砾再到泥沙,上游山麓出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

29、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a.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b.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c.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

30、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 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形成原因的解释,可信的是( )。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 C.大量雨林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 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 (2)图中新月形沙丘( )。 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 B.14月移动速度快 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 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D,A,答案,解析 本题组以巴西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为载体,考查沙丘的成因和移动方向,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只受信风影响,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可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第(2)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该地降水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受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坡和缓坡的降水几乎没有差异。,解析,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804-3-2010 Machines for underground mines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hydraulic powered roof supports - Part 3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s German version EN 1804-3 2006+A1 2010.pdf DIN EN 1804-3-2010 Machines for underground mines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hydraulic powered roof supports - Part 3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s German version EN 1804-3 2006+A1 2010.pdf
  • DIN EN 1806-2006 Chimneys - Clay ceramic flue blocks for single wall chimney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806 2006-10《烟囱 单层烟囱的粘土 陶瓷烟道砖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DIN EN 1806-2006 Chimneys - Clay ceramic flue blocks for single wall chimney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806 2006-10《烟囱 单层烟囱的粘土 陶瓷烟道砖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DIN EN 1807-1-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 Band sawing machines - Part 1 Table band saws and band re-saws German version EN 1807-1 2013《木工机械安全 带锯机械 第1部分 台式带锯机和再分带锯机 德文版本EN.pdf DIN EN 1807-1-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 Band sawing machines - Part 1 Table band saws and band re-saws German version EN 1807-1 2013《木工机械安全 带锯机械 第1部分 台式带锯机和再分带锯机 德文版本EN.pdf
  • DIN EN 1807-2-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 Band sawing machines - Part 2 Log sawing machines German version EN 1807-2 2013《木工机械的安全性 带锯机械 第2部分 原木锯木机 德文版本EN 1807-2-2013》.pdf DIN EN 1807-2-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 Band sawing machines - Part 2 Log sawing machines German version EN 1807-2 2013《木工机械的安全性 带锯机械 第2部分 原木锯木机 德文版本EN 1807-2-2013》.pdf
  • DIN EN 1808 Berichtigung 1-2017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uspended access equipment - Design calculations stability criteria construction - Examinations and tests German version EN .pdf DIN EN 1808 Berichtigung 1-2017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uspended access equipment - Design calculations stability criteria construction - Examinations and tests German version EN .pdf
  • DIN EN 1808-2015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uspended access equipment - Design calculations stability criteria construction - Examinations and tests German version EN 1808 2015《悬吊式出入.pdf DIN EN 1808-2015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uspended access equipment - Design calculations stability criteria construction - Examinations and tests German version EN 1808 2015《悬吊式出入.pdf
  • DIN EN 1809-2016 Diving equipment - Buoyancy compensators - Functional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809 2014+A1 2016《潜水设备 浮力补偿器 功能和安全要求 试验方法 德文版本EN 1809-.pdf DIN EN 1809-2016 Diving equipment - Buoyancy compensators - Functional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809 2014+A1 2016《潜水设备 浮力补偿器 功能和安全要求 试验方法 德文版本EN 1809-.pdf
  • DIN EN 1811-2015 en 4147 Reference test method for release of nickel from all post assemblies which are inserted into pierced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pdf DIN EN 1811-2015 en 4147 Reference test method for release of nickel from all post assemblies which are inserted into pierced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pdf
  • DIN EN 1814-2005 Tests f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ggregates - Part 4 Determination of water susceptibility of fillers for bituminous mixture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744-4《铺地织物.pdf DIN EN 1814-2005 Tests f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ggregates - Part 4 Determination of water susceptibility of fillers for bituminous mixture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744-4《铺地织物.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