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第27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93861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第27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第27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第27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第27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 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 卷)限时:15 分钟 实际用时:_分钟 掌握程度:优 中 差本试卷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C2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

2、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D【解析】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故排除 A项;材料无法体现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故排除 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故排除 C项;张居正要求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这种做法属于越权行为,不符合内阁的地位和性质,故选 D。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 ,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

3、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2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答案】A【解析】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 ,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 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排除 D。 8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 、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

4、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B白银大量外流C农业生产未受到重视D市民阶层兴起【答案】A9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 年间, “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5001800 年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即在对外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材

5、料“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外贸易中外国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并不能体现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目的及带有掠夺性,故 A、B 错误;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形式为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手工作坊,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才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丝织、制瓷等行业缓慢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但是发展程度并不发达。结合材料中15001800年中外贸易情况可知,此时期工场手工业并不发达,故 C项错误。 10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最能说明A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B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C科举制度

6、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答案】D11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4【解析】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黄宗羲、方以智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时代,侯外庐、岛田虔次生活在近现代,故本题选 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对李贽的评价不同,并没有涉及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故 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历史解释的目的无关,排除 B项;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无法揭示历史本质,排除 D项。12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