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5天练习.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39956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5天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5天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5天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5天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高考倒计时第 5 天Error!(时间:25 分钟 分值:48 分)知 识 链 接 1运用生态史观解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表现及其反思。2西方近现代科技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分析及其中国的大国意识。4中国古代农业古代气候对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及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开发的启示。 1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解析:选 B 材料叙述了

2、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 D 项错误。2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 “沙田” “架田” “山田”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 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 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解析:选 A 材料提到“圩田” “沙田” “架田” “山田”等形式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类形式的农业生产都是在

3、适耕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下的产物,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导致开垦新的土地用于耕作,故 A 项正确。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A “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 “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 “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解析:选 B A 项说明农业生产需要不误农时,才能获得丰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2展,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 A 项错误;B 项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放,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属于对农业开

4、发的非理智状态,故 B 项正确;C 项体现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 C 项错误;D 项说明人们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D 项错误。4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 ,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争霸战争频繁 B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 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选 B 争霸战争可能短期破坏环境,但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故 A 项错误;题干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

5、起源地” ,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水患频繁,再结合北方农业的发展、北方是经济重心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西汉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之一,故 B 项正确;第一次少数民族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少数民族南迁不会使得“河水高于地上” ,故 C 项错误;人口大量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D 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 C 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

6、提升缓慢,满足不了统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 C 项正确。6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解析:选 A 题干中“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和长城的南移,说明这些南移之前的区域已经不适应农耕经济了,故 A 项正确。7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次数比较表朝代 每百年内水灾次数 每百年内旱灾次

7、数东晋 7.9 1.03南朝 7.6 1.8隋唐 4.9 2.6吴越 4.6 1.1北宋 14.8 8.8南宋 20.4 15.6元 18.8 6.5明 27.0 12.8清 25.0 1根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C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D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解析:选 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晋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较低,这一阶段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从宋代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

8、破坏,故 D 项正确。8 嘉庆宁国府志载:“皖北人寓宁,赁山疑种苞芦(玉米),谓之棚民。其山既垦,不留草木,每值霉雨,蛟龙四发,山土崩溃,沙石随之,河道为之壅塞,坝岸为之倾陷,桥梁为之坠圮,田亩为之淹涨。 ”这体现了( )A棚民垦殖活动出现源于玉米的引进B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C棚民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D棚民垦殖活动是政府错误引导的必然结果解析:选 C 棚民主要种植玉米,源于农民生活困难,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是否是人地矛盾,故 B 项错误;棚民不恰当的垦殖活动造成山体崩塌形成自然灾害,使生态遭到破坏,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与垦殖活动的关系,

9、故 D项错误。9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 。 ”这说明古罗马( )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4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解析:选 A 材料中罗马法规定人们的日常合理行为,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古罗马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法律行为针对所有人而非公民,故 C项错误;材料规范日常行为而非限制,故 D 项错误。10在 19 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

10、为一种“爱国行为” ,而到了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 。这表明( )A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B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加快C政局变化推动环境保护D法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解析:选 A 材料中从“忍受污染”到“享受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是公民的权利” ,这是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表现,故 A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围绕的是环境问题,无从看出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局的变化,故 C 项错误;全面恶化过于绝对,材料是公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故 D 项错误。11美国国会于 1936 年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规定给土地

11、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 )A保护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B用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C补贴农业以恢复金融信用D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岗位解析:选 B 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非仅仅为保护环境,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农场主休耕,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恢复金融信用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不是补贴农业,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以工代赈,故 D 项错误。122009 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 13 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解析:选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 A 项错误;世界银行宗旨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故 B 项正确;C、D 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均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