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7天练习.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3995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7天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7天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7天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第7天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高考倒计时第 7 天Error!(时间:25 分钟 分值:48 分)知 识 链 接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变化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改革开放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3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中国古代、近现代城市化和西方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特征和影响等。4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进程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特征。6城市化进程中的全球人口流动。 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

2、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解析:选 D 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管子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 D 项正确。2 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 ”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 、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解

3、析:选 C “苏州夜市必菱藕 、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不能体现夜市普遍存在,故 A 项错误;“诗文记录”属于文学作品,有历史价值,故 B 项错误;“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 唐代中后期”可以看出唐朝不同时期对市是有区别的,故 C 项正确;“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可得出官府对市管理严格,故 D 项错误。2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

4、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解析:选 C 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纺织业部门中,对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影响较小,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了人口和城区规模,故 C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与明清时期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变化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4有史学家认为:连接每个时期独领风骚的城市,就是一部历史的缩影。与下列表述相吻合的城市是( ) 外 国 势 力 较 早 进 入 此 地 近 代 最 早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维 新 思 想 最 早 在 此 传 播 国 民 革 命 军 在

5、此 誓 师 北 伐A上海 B广州C南京 D厦门解析:选 B 上海并不是维新思想最早传播的地方,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康有为最早在广州宣扬维新思想,1926 年,北伐战争从广州开始,故 B项正确;南京与维新思想传播无关,故 C 项错误;厦门不是北伐开始的地方,故 D 项错误。5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 20 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

6、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 B 材料主要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区域分工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了两个变化:其一,江南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其二,近代江南部分市镇顺应新形势而进行的转变,这两个变化属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故 B项正确;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列强一直对华资本输出,并且一直在加强,故 C 项错误;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的,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6有学者指出:“在对洋货的选择上,尽管人们有着复杂的心理,也经历

7、了一个由排斥到接受的漫长过程,然而洋货最终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了近代城市人的生活,并从3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该材料表明洋货涌入导致中国( )A自然经济解体 B贸易顺差出现C思想观念改变 D生活西化普及解析:选 C 材料中仅仅说明人们对洋货的态度,并未涉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故A 项错误;洋货大量涌入,导致中国进口增多,逆差出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在对洋货的选择上,尽管人们有着复杂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接受的漫长过程”说明洋货的涌入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71961 年 5 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 1960 年底城镇人口 1

8、.29 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 2 000 万以上。到 1961 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 1 300 万,其中,精简职工950 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D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解析:选 A 1961 年 5 月作出的决定,到年底就已经完成过半,说明效率很高,而这种高效率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正确;减少城镇人口并不能促进农村的城镇化,故 B 项错误;该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 C 项错误;减少城镇人口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无关,故 D 项错误。81964 年 8 月,国务院出台规定:

9、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B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解析:选 B 材料是限制人口流入大城市,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适当限制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而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故 B 项正确;当时工作中主要是“左”倾错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调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故 D 项错误。9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

10、市化” ,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解析:选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自上而下城市化” ,故 A 项错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产生了大量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符合“自发性城市化” ,故 B 项正确;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无关,故 C 项错误;到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11、立”与“自发性城市化”不符,故 D 项错误。1018 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中心,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 世纪中期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解析:选 A 1814 年发明火车,用来运输大宗物资更便捷,故 A 项正确;海外贸易发展会促进运河运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19 世纪中期后”英国是世界工厂,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扩展到了世界,与材料中“英国国家运河网络”不符,故 D 项错误。11如图漫画题为泰晤士河老爹在

12、向伦敦美女城介绍他的子孙 ,画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 “淋巴结核” “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作者还在漫画底边标题下写了一句“一份为议会新大楼设计的壁画” 。该漫画意在讽刺( )A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大C启蒙思想的表面化 D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解析:选 D 材料表达了工业革命后政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现状,描述的主要是环境问题,而标题则说明了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环境的忽视,故 D 项正确。12据记载,1910 年德国 5 000 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 1871 年的 970 多万人增加到近 3 170 万人,增幅达 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 58%。这说明德国( )A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D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解析:选 D 材料涉及了两个时间点1871 年和 1910 年,此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是中心之一,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促进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故 D 项 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