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94342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临泽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历史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題,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完成东征后,开始营建洛邑。洛邑分为两部分:水东岸为成周(洛阳市东) ,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 ,以军队八师驻守。当时,周公的这一举措A. 为西周的东迁做好准备 B. 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C.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使洛邑成为重要的封国【答案】B【解析】【详解】周公东征后,营建洛邑,监督殷“顽民” ,并派驻军队,这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故 B 正确;周

2、平王东迁洛邑发生于西周灭亡后,排除 A;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非监督殷“顽民”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 C;洛邑属于王畿,而非封国,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 ,以军队八师驻守”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中唐以后,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并成为县治,政府在这些地方设有管理机构。这说明中唐以后A. 地方行政系统日益完善 B. 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C. 草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D. 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

3、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可知,草市由于商业繁荣、人口增多而被提升为县,自然这些城市的经济职能较强,说明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故 B 正确;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并非所有的草市都发展为市镇,C 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突破时间限制的问2题,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 “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A. 对皇权有一定

4、的约束 B. 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C. 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 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嘉靖帝对内阁封还诏旨一事表示不满,这说明当时内阁对皇帝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A 正确;内阁享有并行使封驳权,这虽然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但并不能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排除 BD;内阁没有决策权,C 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内阁的职能分析解答。4.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

5、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C 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 A;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 B;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 D。5.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3A.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 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经济因

6、外力而走向近代化 D. 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使中国出现了传统经济与新式经济并存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了“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 ,说明中国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步入了近代化,故 C 正确;A 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近代中国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自然经济,B 错误;D 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 ,结合所学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解答。6.1853 年,太平天国在答复英使文翰的信

7、中公开宣布“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1853 年,在另一答复中又指出:“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 ”这表明太平天国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C. 希望得到英国的经济支持 D. 对外国侵略有本质上的认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 “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故 A 正确;B 本身与材料不符,排除;C 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本质上的认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既无差别之处

8、,焉有主从之分” “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7.下面是 18731930 年中国外贸情况表。由此推知,当时中国4A. 鸦片输入居进口商品首位 B. 入超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变C. 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D. 外贸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信息显示,1873-1930 年中国农副产品等原料出口在外贸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很大,可知近代中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半殖民地特征明显,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显示“鸦片输入”情况,排除 A;表格信息无法反映入超情况,并且 1873-1930 年中国对

9、外贸易是入超,入超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 B;材料显示的是农副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情况,无法推断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C 错误。8.“一五”计划从 1951 年年初开始酝酿,至 1955 年 2 月基本定案,历时 4 年多,共编制了五次。1955 年 7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 ,至此, “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最终完成。材料反映出A. 我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迷茫 B. “一五”计划有利于恢复经济C. 我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 D. 党内对实行计划经济存在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实际上说明国家对计划经济的推行方案不断地

10、修改论证,这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谨慎,故 C 正确;A 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 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经济政策的制定肯定存在分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一五计划从 1951 年年初开始酝酿,至 1955 年 2 月基本定案,历时 4 年多,共编制了五次”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 ”材料中的“制度”A. 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 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C.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答案】D【

11、解析】【详解】材料中“民族多样性”说明该“制度”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5民族平等原则,D 正确;当时国家在政治上是统一的,A 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借鉴了历史的经验,但不是对历史的延续,而是一种创新,B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说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 ,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0.1971 年夏, 朝日新闻开始长篇连载中国之旅 ,其他报纸也相继以“重新认识中国” “积极介绍中国”作为报道中国的主流。此情况的出现说明A. 两国民族矛后已消除 B. 中日关

12、系走向了缓和C.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 美日间矛盾日益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新” “积极”体现了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态度转向友好,这是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反映,B 正确;中日民族矛盾至今仍没有消除,A 项表述太绝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在 1972 年,C 错误;D 与题意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重新认识中国” “积极介绍中国” ,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在“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中提出,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基于这一认识,现代中国

13、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 注重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 B. 加大政府对落后地区的投资C. 在全球化中进一步韬光养晦 D. 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 “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强调了自由市场存在的弊端,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中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D 正确;仅注重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不能改变“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的现实,A 错误;B 项内容虽然有助于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但不是解决地区发展悬殊的根本性措施,排除;在全球化中不能长期韬光养晦,而要积极参与,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

14、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 ,结合所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6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解答。12.1896 年,总理衙门奏折主张, “新闻报馆环球各国都城所不禁” ,官书局要办报纸,要仿照“西国新闻纸的内容” ,摘要翻刊,这一认识的宣扬A. 改变了总理衙门的职能 B. 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基础C. 有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实现了民族报业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新闻报馆环球各国都城所不禁” “ 要仿照西国新闻纸的内容 ,摘要翻刊”可知,总理衙门主张开报刊之禁,要求效仿西方办报,这一主张的宣传有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C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总理衙门职能的改变、削弱了政

15、府的统治基础、民族报业的独立,排除 ABD。13.公元前 150 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罪犯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上变成了流放。这说明当时罗马A. 法律具有人文关怀性 B. 法治理念遭到了破坏C. 深受着习惯法的影响 D. 法律规定具有灵活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现象说明罗马法律未得到很好的执行,这必然使法治遭到破坏,B 正确;材料现象体现的是法律遭到破坏,而不是法律保护人,不能体现人文关怀,A 错误;C 材料现象没有体现,排除;材料现象体现的不是法律的灵活性,而是对法律的破坏,D 错误。

16、14.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这些贵金属并没有留在西班牙,而是转到它的更勤劳的邻人手里,使得他们致富,同时也成为西班牙人破产的原因。 ”材料意在说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A. 为本国积累了巨额原始资本 B. 为工业革命开拓了广阔市场C. 客观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 D. 推动各国积极参与海外探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西班牙掠夺的贵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客观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C 正确,A 错误;7西班牙把掠夺来的财富用于享乐,没有转化为资本,并没有为工业革命开拓了广阔市场,B 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西班牙掠夺的贵

17、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5.16881714 年,英国内阁大臣并不认为他们作为一个集体应对议会负责,而认为他们应单独对君主负责。这表明当时A. 英国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B. 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新核心C. 内阁与议会尚无政治联系 D. 议会与英王矛盾逐渐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光荣革命”后, 权力法案对英王权力进行了很大限制,但国王在实际上仍然拥有行政权,并且这一权力得到当时内阁大臣的认同,这说明“关荣革命”后英国对英王权力的限制还不十分完备,所以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待完

18、善,A 正确;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内阁仍对国王负责,这说明内阁还不是英国的政治新核心,排除 B;英国内阁在当时无论是对议会还是对英王负责,都不能说明与议会在政治生活中没有政治联系,排除 C;材料中没有议会与英王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 D。16.下面是美国一段时期内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A. 说明美国农业产值日益减少 B. 表明美国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C. 反映出美国工业化程度提高 D. 说明美国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示可知,美国农业人口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工业化水平提高,需要大量劳动力,故 C 正确;A 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农业产值日益减少”

19、 ,排除;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操作不需要太多人力,B 错误;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1877 年 10 月,法国总统麦克马洪在让占众议院多数席位的共和派组阁政府时说:“1875 年宪法已经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少数部长和我个人再也无法改变了。 ”这主要说明8A. 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B. 麦克马洪企图复辟君主制C. 共和制已经成为主流政治 D. 共和制度得到了完全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显示,共和派组阁并非总统所愿,而是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所导致的结果,这说明共和制已经成为主流政治,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排除A;B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8.“(俄

20、国既然国家落后、战争和经济破坏已经把国家推向灾难的边缘,而在社会中又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潜力,就应当以革命的方式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首先要推翻不能保证国家进步的资产阶级,建立工农政权, ”列宁在这里论证的是A. 十月革命爆发的必要性 B. 十月革命爆发的偶然性C. 二月革命爆发的必要性 D. 高度集中体制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列宁强调的是俄国革命后不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 正确,B 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十月革命,而不是二月革命,排除 C;材料未体现高度集中体制的问题,排除 D。19.1921 年夏,美国人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饥荒地一一乌拉尔区

21、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哈默的这番评价表明该地区A. 新经济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B. 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力C. 曾抵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哈默在这一年的夏天访问了饥荒地一一乌拉尔区,由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地区尚未推行或未见成效,A 错误;哈默在访问饥荒区后却说“比他预计的要好” ,可见他很乐观地看待当地的经济发展潜力,B 正确;饥荒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破坏可能存在联系,但不能说明这一地区抵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C;苏俄内战发生于 1

22、918-1920 年,该地区有没有遭到战争破坏,从材料信息不能得知,D 错误。20.根据苏联人口学家的研究,苏联从 1926 年到 1939 年新增的 2960 万城市人口中,有92430 万来自农村。这一现象A. 使农业集体化遭到重挫 B. 有利于改变苏联城乡社会结构C. 加剧了苏联农业的困境 D. 推动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苏联工业化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原来的部分农民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这造成了社会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B 正确;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农业的生产效率

23、得到提高,排除 AC;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1.历史学家洛林普鲁厄特指出,19291933 年间美国有 60的成员工资下降,在那些没有失业或者收入没有下降的女性中,有 977的女性的预算被削减了。这表明美国A. 男女在就业上的不平等现象严重 B. 大危机促成了美国女性勤俭节约C. 经济危机给女性带来不安全感 D. 大危机造就了女性保守的性格【答案】C【解析】【详解】女性削减预算是因为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失业或工资下降的威胁,即经济危机给她们带来了不安全感,C 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男女就业状况的信息,排除 A;材料并不能显示女性的性格或品德,排除 BD。22.西方有学者说过:“福利措施能使之更

24、接近按需分配” , “阶级正在消失,工人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了” , “现在的资本主义是新的资本主义,是福利资本主义”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福利制度A. 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 B. 改善了基层民众的生活待遇C. 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D. 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福利措施能使之更接近按需分配” “工人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了” “是福利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西方实行福利措施改善了工人和其他阶层的待遇,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故 B 正确;福利措施并没有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AD 错误;C 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材

25、料主旨,排除。23.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洛温撤尔教授说:“美国在中美洲的根本困难在于我们的领导习10惯于几乎绝对的美国控制而美国绝对控制下的安逸日子已经过去。 ”材料主要说明当时美国A. 经济霸主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B. 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得以终止C. 霸权政策遭到拉美国家抵制 D. 在与苏联争夺中处于优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遭到拉美国家的强烈抵制,故 C 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遭到拉美国家的强烈抵制,A 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拉美国家的绝对控制已经过去,说明美国的控制力被削弱了,但并非不代表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得

26、以终止,B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与苏联的争夺中处于劣势,D 错误。24.有学者认为,作为欧盟经济主力之一的英国,其内心与欧盟一直是若即若离的。留欧的成本显而易见,可以获得的利益却是隐性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心态表明A. 经济区域化阻碍社会进步 B. 英国内部存在着巨大分歧C. 欧盟成员国对英国的排斥 D. 欧洲一体化面临一定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英国留欧获得的利益是隐性的,成本却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欧盟内部或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导致欧洲一体化面临一定的阻力,故 D 正确;仅由英国对欧盟的“若即若离”不能得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A

27、以偏概全,排除;由“若即若离”可以看出英国对脱欧有所犹豫,但这不必然表明英国内部存在着巨大分歧,排除B;英国脱欧属于自愿行为,因而不能表明欧盟成员国对英国的排斥,排除 C。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題,第 25 题 14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题 12 分,共计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朱氏集团不遗余力地派出使节,实施了积进取的“锐意通四夷”政策,向各国宣传明王朝“远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宣德八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刚刚返航,宣宗即下今:“近岁官民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

28、或引诱为寇11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整理自从郑和下西洋看明代初期的对外开放等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航路开辟后建立的商业公司都和本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从专制王权那里取得特权和补助,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目标是侵占世界领土、建立殖民制度,奴役殖民地人民,与其他国家商人集团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专制王权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这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

29、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摘编自刘凤茹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对外经济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带来的不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变化:中国:由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到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公司逐步突破行会限制,商业活动由城市走向世界。影响:中国的海禁政策尽管对西方的殖民渗透起到了规范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科技交流。(2)认识: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经济政策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析】【详解】 (1)变化:中国:

30、根据“锐意通四夷” “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概括得出由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到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根据“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概括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公司逐步突破行会限制,商业活动由城市走向世界。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的海禁政策一方面对西方的殖民渗透起到了规范作用,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等角度回答影响。(2)认识:综合材料,可从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分析总结。12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

31、“辛亥革命的功绩”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探索。阐述: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 260 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析】【详解】根据“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 “只从1921 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可拟出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

32、一步探索。然后,根据“两千年的君主体制被改变了” “许多清朝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到了民国以后可以做了” ,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论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3 年 6 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美国经济史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13注:据李

33、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编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531958 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答案】 (1)措施:增加对农业信贷;调整农业生产;收购剩余产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意义:为农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扩大了农产品市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交通的改善。(2)共同趋势: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赫鲁晓夫推行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苏联实行开荒运动。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机器的推广

34、;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解析】【详解】 (1)措施:根据“农业信贷法令” “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国”得出增加对农业信贷;根据“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来的减产”得出调整农业生产;根据“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得出收购剩余产品;根据“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得出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意义:根据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分别从资金保障、扩大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交通的改善等方面分析回答。(2)共同趋势:从材料二信息看出,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19531958 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从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分析。

35、中国:19531956 年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分析回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材料一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困扰。特别是由于工业化的加发展,中国不仅面临努力减少碳排放的压力,而且也面临扩大世界市场的迫切需要。但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利用其在碳排放上的有利地位,增加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并限制高污染产品的进口和消费,甚至力图修正贸易规则以达到自身的利益。 摘编自长洪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材料二 不可否认, “冷战”结束后,某种极化的政治期待和随着网络信息化或世界知识经济体系一起突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概念的这种扩

36、张性量。人们甚至还乐观地预期,全球化将成为 21 世纪的世界图景和人类现实,其中,不仅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且还包括文化价值共融的全球一体化,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文明和文化。摘编自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将面临保护主义长期困扰的客观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答案】 (1)客观原因: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西方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敌视与怀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优势。(2)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

37、济全球化中出于主导地位,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调整。【解析】【详解】 (1)客观原因:根据材料“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利用其在碳排放上的有利地位”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分析总结。(2)认识:可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积极影响,根据“不仅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且还包括文化价值共融的全球一体化,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文明和文化”得出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消极影响,根据“中国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困扰” “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利用其在碳排放上的有利地位”得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出于主导地位,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